很久以前,牛顿发现了三大运动定律,这的确是天才的伟大发现。但牛顿的天才却并没有延伸到投资中。牛顿在南海泡沫中损失惨重,后来他对此解释说:“我能够计算星球的运动,却无法计算人类的疯狂。”如果不是这次投资损失造成的巨大创伤,也许牛顿就会发现第四大运动定律——对于投资者整体而言,运动的增加导致了收益的减少。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这样抄底股市】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在股市下跌后投资股票,要控制不受悲观情绪干扰,不要频繁进出股市,以免因此而增加投资成本、减少收益。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5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很久以前艾萨克·牛顿发现了三大运动定律,但是他的天才并没有延伸到股票投资中去。如果他不是在“南海泡沫”事件中损失惨重而造成巨大创伤的话,说不定就真的会发现第四大运动定律,巴菲特模仿艾萨克·牛顿把它总结为“对于投资者整体而言,运动的增加导致了收益的减少。”
艾萨克·牛顿(1643~1727)是英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自然科学家。牛顿三大定律是研究经典力学的基础,分别是指: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都有维持静止和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直到受到其他物体的作用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物体受到外力的作用会产生加速度,加速度的方向和合外力的方向相同,加速度的大小与合外力的大小成正比,与物体的惯性、质量成反比。
牛顿第三定律(反作用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那么,上述巴菲特所提到的艾萨克·牛顿和“南海泡沫”事件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1711年,英国政府为了向现在的拉丁美洲、大西洋沿岸地区进行贸易扩张,借款(国债)1170万英镑给南海公司,专门成立了这家垄断性贸易公司。1720年1月,南海公司向英国政府提出,希望能利用发行股票的方法来实现债转股,以便缓解国债压力,英国政府同意了。
为了能够顺利发行股票,南海公司编造了一幕幕美妙的发展前景,一会儿说发现了金矿、银矿,一会儿又说发现了香料等等,这些在当时都是非常赚钱的投资项目。
投资者看到英国政府没有出来辟谣,便相信这家具有政府背景的公司发展前景一定非常好,于是股价开始疯狂上涨,在1720年3月至9月的6个月里,就从每股330英镑上涨到1050英镑,并且引发民间纷纷模仿着私下发行股票。
而实际上呢,南海公司这样做的目的一开始只是为了有助于发行股票,而根本不知道募集资金后究竟怎么去投资。
民间偷偷发行股票吸纳了大量的游资,从而导致南海公司股票价格不断下跌。在这种情况下,南海公司利用政府背景游说国会、用股票贿赂政府议员,从而促使英国议会在1720年6月通过了一项《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禁止民间发行股票。该法认定民间发行的股票是“泡沫”,所以该法又被称为“泡沫法”。
民间发行股票受到打击,马上又回过头来推高了南海公司的股票价格,最终引发包括英国财政部长在内的政府官员利用内幕在高点大量抛售股票,从而使得南海公司的股票价格从1720年8月31日的每股775英镑一直下跌到10月1日的每股290英镑。
内幕交易丑闻暴露后,当时从中攫取90万英镑巨额利润的英国财政部长郎铛入狱,却害苦了那些毫不知情的投资者,其中就包括艾萨克·牛顿,他在这次股票投资中损失超过2万英镑。所以,后来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能够计算星球的运动,却无法计算人类的疯狂。”
当然,在“南海泡沫”中受损失最大的还是英国政府的信用,从此以后的整整100年间,英国没有发行过一只股票。因为老百姓已经不再相信政府了,这时候无论发行什么股票都没人买。
巴菲特在这里引用这个案例,是为了说明他总结出来的牛顿第四定律。巴菲特认为,从总体上看,股市投资买卖次数的增加,会导致投资收益的减少。道理很简单,每一次买卖股票都会发生相应的佣金支出,雪球会越滚越小。不要小看这一笔笔“小”支出,换个角度看就是一笔非常沉重的费用负担,甚至会彻底摧毁你原来的投资收益,反盈为亏。
巴菲特早在20岁时就提出过这样一个命题。他说,如果你有1美元,每年增值1美元,什么也不做,20年后的价值能够达到70万美元。相反,如果你每年都把这些股票卖出,然后再重新进行投资,20年内一共只要运作40次,最终得到的价值就会只剩下0.25万美元,反差就是这么大。[1]
【巴菲特股市抄底秘诀】
认识牛顿第四运动定律是巴菲特成为全球首富的原因之一。他认为,股票买卖太频繁会大大降低收益,所以选股前要求要高,买入后要长期持有。这样才不至于破坏情绪,同时也能避免股票频繁买卖增加摩擦成本。
[1]请注意,美国的股票交易如有盈利需要缴纳20%的所得税,而中国则不需要。这一政策差异在投资收益结果上会有很大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