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通常在做决策时就已经造成,不过我们只能将“新鲜错误奖”颁给那些很明显的愚蠢决策。照这种标准,1994年可算是竞争相当激烈的一年。在这里我必须特别指出,以下大部分错误都是查理·芒格造成的,不过每当我这样说时,我的鼻子就会跟着开始变长。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这样抄底股市】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在股市下跌后投资股票,要控制不受悲观情绪干扰,因为投资的错误通常在进行决策时就已经造成了。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94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股票投资如果要造成损失,错误往往在做决策时就已经形成了,不足为奇。如果要颁发“新鲜错误奖”,也只能颁发给那些很明显是愚蠢的决策。
例如早在5年前的1990年,伯克希尔公司投资3.58亿美元购买美国航空公司特别股时,就注定这是一项失败的投资。那时候巴菲特就隐隐约约感到,这项交易属于一种非受迫性失误,意思是说,没有人强迫他投资,也没有人误导他,完全是巴菲特自己做出的一项决策。巴菲特自我分析说,主要原因在于他个人的草率分析、骄傲自大。
1994年9月,美国航空公司宣布停止发行特别股股息,表明这项投资错误迹象开始真正爆发。
巴菲特形容说,伯克希尔公司在美国航空公司上的投资失误称得上是“冠军”,而“亚军”则要算是1993年年末巴菲特以每股63美元的价格卖出1000万股资本城/美国广播公司股票,可是仅仅一年过去后的1994年年末,该公司的股票价格就上涨到每股85.25美元,仅此一项就少赚了2.225亿美元。
与此类似的一幕发生在1978至1980年间,巴菲特当时就曾经以每股4.3美元的价格卖掉该公司股票,然后在1986年又以每股17.25美元的价格买了回来。他开玩笑说,他如此这般折腾,真的应该找一个监护人来好好“管管他”了。
不过令人佩服的是,虽然这样的投资失误所造成的损失数额动辄要上亿美元,可是巴菲特似乎对此心态还很不错,至少并不总是放在嘴上,以至于破坏了后来的心情。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14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在大学商学院课堂上,老师总是会把股价波动看作是衡量投资风险的指标。这样的学术假设虽然会使教学变得容易,可是却错得离谱,因为股价波动实际上并不是风险的同义词,这种把两者划等号的流行观点,很容易误导学生、投资者和企业经营者。
他说,从美国过去50年甚至再往前推50年来看,购买股票组合的风险要比购买美国国债等证券小得多,关键是要坚持长期投资,而不是频繁地买进卖出,从而白白损失费率和佣金。如果只拥有股票一天、一周或一年,其投资风险便会大大增加;所以,这种操作方式对普通投资者来说毫无意义,只会对某些投资者如投资银行以及近期有重大资金需求的人有意义。因为他们的生存或资金急用可能会受到资产价格下滑的威胁,所以需要在股价波动时被迫抛售股票。
巴菲特强调,“对于绝大多数投资者来说,他们可以也应该在数十年的维度下投资,股价的下跌并不重要。他们的关注点应该锁定在投资周期内获得显著增长的购买力。对他们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买入而建立多元化股票组合,将被证明风险比基于美元的证券要小得多。”
他举例说,如果6年前(即2008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时)你听信某些“权威人士”警告股价将会下跌、而去买入“安全性更高”的国债和银行存单,当时的标准·普尔500指数还不到700点、现在已经涨到2100点,你就理所当然只能获得微薄的回报、很难安心过退休生活了;相反,如果你当时买入了成本较低的指数基金,现在的投资回报率就能确保你过上不错的生活。虽然这其中股价也有涨跌,但总体来看回报率是很可观的。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4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据他分析,一般投资者容易造成投资损失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频繁交易,从而导致交易成本太高,所赚的一点点差价都用在支付交易费用上去了;二是买卖股票的决策依据主要是小道消息,而不是理性、量化的企业评价;三是浅尝辄止的投资方法、错误的介入时间,使得投资成本过高,从而注定这种投资将来要失败。
有鉴于此,巴菲特提醒投资者说,过度兴奋和过高的交易成本是股票投资的大敌。如果大家一定要投资股票,正确的心态应该是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感到害怕,在别人害怕的时候要感到贪婪。
仍然以2008年巴菲特抄底金融危机后,他所投资的股票无一不被套牢,而且套得很牢为例。按照2009年初的美国股市情况看,被誉为股神的巴菲特在股市暴跌面前同样显得是那么的纤弱和孤独;不过读者至少看到了股神在面对股市暴跌时的所作所为和心态。
虽然说,巴菲特抄底金融危机所选择的时机未必最佳,但读者容易从一个较好的视角看到巴菲特是如何运作“聪明钱”的。尤其是他那种心态非常值得投资者学习。要知道,巴菲特套牢的资金可不是几万元、十几万元,那可是上百亿美元!
结果怎么样呢?从各种报道都能看到,巴菲特依然是不慌不忙,照样吃得香、睡得着,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晚上还要在电脑上打桥牌,权当是没有被套牢这回事。他相信,无论金融危机如何猖獗,最终一定会过去的,从长远来看,彩虹总在风雨后。
历史的经验表明,金融危机是经常发生的。在美国,1907年、1929年、1987年都曾经发生过金融危机,那时候的美国股市也都经历了几年的暴跌阶段,但最终还是复苏了,并且很快出现了新的上升行情。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金融危机可遇而不可避免,关键是要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从中找到新的抄底机会。
更不用说,世上并没有绝对意义上的金融危机,有的只是每一个人对待金融危机的不同态度和行动。巴菲特抄底金融危机的举措表明,面对当前的股市低迷,或许这正是捕捉投资机遇的大好时机呢。
这种原理不但在股市投资中适用,甚至可以说在一切领域都是如此。这就是中国古语中所说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例如在191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象鼻虫灾害,狂潮般地席卷美国亚拉巴马州棉田。当地棉农在一阵恐慌之后纷纷振作起来,在一片狼藉的棉田里试着套种玉米、大豆、烟叶等农作物,结果既防止了象鼻虫,又取得了更好的经济收益。
这就叫“西方不亮东方亮”,或者叫“穷则思变”。穷者,尽头也,比喻已经陷入困境、走投无路;则,就。意思是说,当一个人陷入困境时就会努力去改变现状,这句话在抄底金融危机时也是非常恰当的。
【巴菲特股市抄底秘诀】
从历史上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事例实在太多。投资者对股票投资业已造成的损失不必过于在意,更不必耿耿于怀,否则反而会坏了以后的心态。重要的是吸取教训,哪里跌倒从哪里爬起,抓住眼前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