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如何表现主要取决于他们拥有的是内心记分卡还是外界记分卡。如果你能用内心记分卡来衡量自己,那将是最有价值的。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这样抄底股市】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在股市下跌后投资股票,要控制不受悲观情绪干扰,要学会用内心记分卡来衡量自己。
巴菲特在他的传记《滚雪球》中说,每个人如何表现,主要取决于他拥有的是内心记分卡还是外界记分卡。如果能用内心记分卡来衡量自己,那才是最有价值的。他的意思是说,投资者任何时候都要头脑清醒,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昏招。
2008年9月,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申请破产保护时,就曾经多次与巴菲特联系,希望巴菲特能够出手相救,接受自己的资产。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也这样做过。
这时候的巴菲特尽管财大气粗,可是头脑非常冷静,依然固守着他那一套投资理念,不会因为有大批上市公司股价暴跌而盲目出手。
巴菲特通过电子邮件婉言拒绝了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的请求。他说,如果他把钱投到该公司,看不到会有好的回报。雷曼公司的账面上这时候正在流血,而股市就像一把落下的刀。
相比之下,巴菲特对美国国际集团似乎要更感兴趣一些。这倒不是因为美国国际集团有什么伟大之处,而是因为巴菲特控股的伯克希尔公司中有大约一半利润来自保险和再保险业务,巴菲特对保险行业更了解,也更感兴趣。他在2007年一再表示,称愿意在“能够了解”的任何行业大举投资,这其中就包括保险行业。
巴菲特的头脑清醒与他从来不相信所谓内幕消息有关。按理说,有内幕消息的帮助可以兼听则明,可是巴菲特认为这只会混淆视听,只有一心一意根据内在价值来判断股票价值才是明智的。
下面这个真实故事,也许能较好地佐证这一点。
在印度尼西亚有一个岛屿叫婆罗洲(也称加里曼丹岛),坐庄婆罗洲岛锡业的一家投资机构,为了把股票卖给美国一位著名的投资者利文斯顿,专门设局安排了以下一系列动作。
该投资机构安排人装做是一副大老板的样子,故意在利文斯顿的老婆吃饭时,在旁边的桌子上大谈特谈该锡矿今后的增长潜力,纷纷对该股票价格能够上涨到什么位置发表宏论。很明显,他们的目的就是要让利文斯顿老婆把这个“内幕消息”传话给利文斯顿。
果然,利文斯顿老婆对自己“不经意间”听到的这个消息深信不疑,悄悄地把个人所有资金都买入了这只股票。
令他们没想到的是,利文斯顿老婆从来就不服利文斯顿,总是在幻想着有朝一日自己能大赚一笔给利文斯顿瞧瞧。她认为眼下就是一个这样的好时机,所以只是自顾自地投资该股票,回去后对利文斯顿矢口没提。
这家投资机构想,至此,他们的第一个目的达到了,可是想让利文斯顿大量买入该股票的第二个目的还没达到,因为归根到底利文斯顿才拥有巨额资金。
于是接下来,该机构开始拉升婆罗洲锡业的股价,希望能制造一种假像,让利文斯顿看到该股票已经起动,最好能追涨杀入。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利文斯顿确实看到了该股票价格的上涨,可是不但没有追涨杀入,而且还把原来手中持有的该股票全部抛出,让该机构叫苦不迭。
这里容易看出,投资者如果轻信所谓消息来炒股,无论个人还是机构都可能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因为谁都搞不清这些所谓内幕消息是怎样产生的、想达到什么目的、最终能达到什么目的。
在巴菲特看来,股市投资有三重境界。第一层境界是最低的,即依赖消息炒股票;第二层境界比前面高了点,主要是依赖于基础和基本面分析来决策;第三层境界是依靠风险控制来进行决策。究竟谁能在股市里赚到钱,从中一看便知。
在中国股市中,近年来经常举行各种模拟炒股大赛,业绩突出的选手甚至能取得好几倍的年投资利润。可是你发现吗?从来就没有证券公司聘用这些人做股市操盘手,业余的终究是“业余的”,这是为什么?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模拟炒股和实际投资完全是两码事。就好比一位神枪手的枪法很准,能够击中20米开外一颗树上的知了;可是,如果这只知了捏在他老婆手里,就注定他肯定会失手。
也就是说,模拟炒股因为不需要自己真的掏钱,所以心态较好,随它股市上涨、下跌都好像有些不在乎,会一门心思地投入下去;而一旦把这种虚拟货币换成真钱,则会因为股市上涨而兴奋、因为股市下跌而愤怒,很少有人还会依然保持那分理智和清醒的头脑。
所以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97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1979年夏天的时候美国股市非常低迷,为此他在《福布斯》杂志上发表文章认为,“在股票市场中想让大家有乐观的共识是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的”。
意思是说,当时的美国股市中弥漫着怀疑和悲观情绪,便宜股票垂手可得,投资者应该乐观才是。而现在(1997年)看来,虽然似乎已经要到达成乐观共识的地步了,但股指高昂却不是买入的好时机。
巴菲特这里要强调的是,股市暴涨暴跌时要格外保持一份冷静。
【巴菲特股市抄底秘诀】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不要四处打听股评和内幕消息来做投资决策,这样会有助于克服悲观情绪的干扰。如果你在当初投资该股票时依据的是内在价值,遇到股市下跌反而会映衬出内在价值更高了,应该乐观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