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波动不会撼动长期收益(1 / 1)

我相信这些合约总的来看是会盈利的。我们总是喜欢用短期收益的较大波动来换取更大的长期收益。对于衍生品,我们也是这种态度。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这样抄底股市】

巴菲特认为,每一位投资者的性格天生就不同,但要学会把不利因素变成有利因素,这一点是相同的,其中就包括利用短期波动机会来换取长期收益。在他看来,股市的短期波动并不会撼动长期投资收益。

在2008年末的短短2个月时间里,伯克希尔公司的信贷违约掉期(CDS)上扬了近2倍。据信用违约互换价格服务公司CMA Datavision透露,伯克希尔债券的违约保费已经从2个月前的140基点一下子窜高到415基点,这表明,5年期1000万美元的债券保费达每年415美元。

但此时此刻的巴菲特,依然是胸有成竹。他在发表声明时指出,伯克希尔公司总喜欢用短期收益的较大波动来换取更大的长期收益,对于金融衍生产品也是抱这种态度。

在巴菲特看来,一贯主张长期投资的他,历史上也曾经错失过许多用短期收益的较大波动来换取更大长期收益的机会。

他在伯克希尔公司2003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不无检讨地说,对于伯克希尔公司手头持有的这些投资组合,他既不感到特别兴奋,也没有持负面看法。虽然这些企业的内在价值在2003年都有长足进步,可是在股市泡沫化期间他没有出售这些股票,或许是犯了一个重大错误。

他的意思是说,既然这些股票的内在价值已经得到充分反映,并且4年前这些股票的内在价值就已经远远低于其股票价格,那时候自己却没有抛出这些股票,现在看来真是有点不可思议。

巴菲特用短期波动换取长期收益的举措,常常体现在他的某些“小动作”上,这样的投资项目通常短期投资、长期投资两相宜。

例如,巴菲特在2008年投资中国比亚迪公司就一度存在争议,实际上这其中就反映了巴菲特的这种考虑在内。

与动辄投资几十亿、上百亿美元相比,巴菲特投资比亚迪公司只用了大约2亿美元资金。这起收购案如果真是巴菲特的主意,很可能是他在赌2009年美国总统大选中民主党人巴拉克·奥巴马会当选。

巴菲特的思路是:如果巴拉克·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上台后很可能会出台一系列开发新能源的政策,这对电子、电气生产行业来说是利好。后来巴拉克·奥巴马在总统选举中果然胜出,这表明巴菲特所赌的第一步棋就是赢的。

放远眼光看,巴菲特的这种短期波动不会撼动长期收益的观点,体现在方方面面。

例如,他在伯克希尔公司2015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就提到,对于大多数美国铁路公司来说,2015年是令人失望的一年,不但货运总里程减少、利润也在降低;可是,对于伯克希尔公司旗下的伯林顿北方圣太菲铁路公司来说却是“丰收”的一年。在保持规模的前提下,该公司税前利润高达68亿美元,比2014年的6.06亿美元增长10倍多。

巴菲特说,伯林顿北方圣太菲铁路公司是伯克希尔公司五个最大的非保险项目(巴菲特称之为“五大发动机”)中最大的一个。除此以外,另外4家是伯克希尔能源公司(即过去的中美能源公司,2013年改名为伯克希尔·哈撒韦能源公司)、刀具制造商伊斯卡公司、路博润化学公司、马尔蒙公司。这五家企业2015年的收入合计高达131亿美元,比2014年增加6.5亿美元。

尤其是在伯克希尔公司收购了美国精密铸件公司后,在伯克希尔公司旗下的62家企业中,从规模来看,相当于已经拥有全球《财富》500强企业中的10.25家(这其中的0.25家是指伯克希尔公司拥有27%股权的卡夫亨氏公司)。

巴菲特总结说,“我们的非保险业务公司在去年(2015)为我们创造了57亿美元的收入,高于2014年的51亿美元。在集团内部,我们有1家公司去年盈利超过7亿美元,2家盈利在4亿至7亿美元之间,7家盈利在2.5亿至4亿美元之间,11家盈利在5000万到1亿美元之间。我们爱死他们了:这个系列的公司不管在数量上还是在盈利上都会随着时间逐渐增长……我们用了48年时间来创建一个无法被替代的多维的经营方式。”

巴菲特的言外之意是说,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伯克希尔公司虽然多次经历了股市跌宕、金融危机和风风雨雨,但依然取得了长期而稳定的获利回报,所以大可不必对股市的短期波动感到担忧和害怕。

参照巴菲特的投资策略,中国A股市场上的投资者也同样有必要严格投资纪律,坚持长期投资理念,不为周围环境和短期波动所动。

那么,这时候的中国投资者又怎样来具体选择行业和股票呢?

按照巴菲特的选股思路,在金融危机和经济低迷时期,中国A股市场上应当优先考虑金融行业、消费品行业、医药行业、交通能源行业,尤其是其中的老牌、名牌、大牌企业——老牌企业久经风霜,生命力强;名牌企业的回报率高,投资风险小;大牌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政府救市时它必定会排在最前面,如果要倒闭也一定会坚持到最后一刻。

【巴菲特股市抄底秘诀】

巴菲特认为,坚持长期投资的理念并不排除短期投资行为,因为有些项目更适合短期而不是长期投资。回顾过去,他也曾经后悔过没有在股市最高点时抛售股票。逢高抛售、逢低吸纳,并没有违背长期投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