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为了美国大众,国会将会做出正确的选择,并通过紧急经济稳定法案。经济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经济好比一个浴缸,你不可能在浴缸的前半部用的是冷水,而在浴缸的后半部却是热水。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这样抄底股市】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要善于利用股市中的坏消息获取额外收益。不必说这些坏消息真假难辨,即使是真的,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在2008年这次金融危机中各种消息是是非非,他相信政府会做出正确选择,因而他对美国未来经济的长期发展充满信心。
巴菲特2008年9月24日接受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说,他相信美国国会会为了美国大众利益通过紧急经济稳定法案的,因为经济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这就像大家都泡在同一个浴缸里一样,浴缸里的水不可能一部分是冷水,另一部分是热水。
当时的背景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消除金融危机的不良影响,美国政府推出了史无前例的7000亿美元的紧急经济稳定法案,并且于2008年9月20日递交国会讨论。经过大量的工作,国会两党展开激烈辩论,直到9月28日才宣布已经就具体细节达成一致,将于9月29日就最终方案进行投票表决。
明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可是谁知道,2008年9月29日美国众议院以微弱多数否定了这项计划,这却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代表了美国大多数人的观点,认为政府没有必要为少数金融机构高层管理人员的冒险行为买单。
然而事情又明摆着:金融危机一旦发生,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殃及的不仅仅是美国经济,甚至还包括全球经济,决不是“见死不救”就能解决问题的。
从2008年9月19日到28日,美国金融市场加速崩溃,社会各界又在充分质疑,汇聚成种种压力一起袭来,可是方案又硬是通不过。例如,在短短一周时间内,美国货币市场基金的净流出高达1970亿美元,商业票据市场也缩水了949亿美元,创下历史上最大的5.6%的单周跌幅。
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天中,对美国政坛影响巨大的各种特殊利益集团纷纷游说国会,对参议院、众议院议员施加压力,希望能早日批准这样一项救市行动计划。美国商会、全国房地产经纪人协会等机构甚至明确表示,他们将把这一次投票看作是一次关键性投票,看各位议员在这次投票中的立场来决定是否继续支持他们。
在这样的强大压力下,原来在匆匆忙忙情况下推出的寥寥3页纸,匆忙得连个方案名称都没有,只是暂时称为“建议授权财政部购买问题资产(Proposed Treasury Authority to Purchase Troubled Assets)”的东西,在照顾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后,篇幅一下子扩大到450多页,并且终于有了一个像模像样的名称,称之为“紧急经济稳定法案”。
这样改动的用意,就是要让这些议员们看到,原计划的目的是要通过救助金融机构来稳定经济,而现在重点则放到了救助政策上。并且,在新的方案中还加入了美国人称为“宠物项目”的各项妥协条款,既照顾到金融机构利益,也照顾到其它各方利益,可谓皆大欢喜,更容易达成共识。
在救助资金问题上,美国政府借鉴了中国“特别国债”的筹集方式。美国财政部可以动用救助计划授权的7000亿美元的资金,可是这笔资金却不计入当期财政拨款,所以不会扩大当期财政预算赤字。要等将来卖出这笔国债后,用买卖价格轧差来冲销救助成本,不足部分再进入预算赤字。
经过这样方方面面的综合平衡,再加上美国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唯恐方案通不过,还戏剧性地上演了一曲“跪求”闹剧,紧急经济稳定法案才终于在2008年10月1日获得美国国会参议院表决通过,并且在10月3日获得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
而现在回过头来看,巴菲特早在2008年9月24日就抱有这样的观点,认为金融救援计划是一定会通过的,再次证明了他在判断政府作为方面具有的预见性。
根据美国财政部的设想,这7000亿美元的资金,原来是准备用来购买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因为金融危机发生后,银行里最差的那一部分资产根本没有投资者愿意买;既然这样,那就由政府负责买下来,从而促使银行资金能够滚动起来。
毫无疑问,既然是质量最差的资产,那购买价格至少要打掉8折,即相当于原价的20%。这样,7000亿美元至少能购买35000亿美元的不良资产。换句话说,金融机构为了得到这7000亿美元的现金,账面上至少要减少35000亿美元资产。
不过,后来发现这种方法效果并不好,所以马上又仿效英国政府的做法,直接入股、注资银行。这从一个侧面表明,美国政治机制所具有的纠错功能还是很强的。
【巴菲特股市抄底秘诀】
巴菲特对美国政府一定会通过紧急经济稳定法案充满信心,他相信政府不会对金融危机冲击下的烂摊子见死不救。这一判断是他当时抄底高盛集团、通用电气公司股票的决策依据,他认为这时候应该离底部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