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公司的净值由原来每股737美元增加成为975美元,约成长32%。但我们从未把单一年度的数字表现看得太认真,毕竟没有什么道理要把企业反映盈余的期间与地球绕行太阳公转的周期划上等号。反而我们建议,至少以5年为一周期,来评断企业整体的表现。若5年平均利得要比美国企业平均来得差时,便要开始注意了(就像歌德所观察到的,到时要注意我们所提出的解释,万一要是失败了,解释的理由可能会有一大堆)。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这样抄底股市】
巴菲特认为,市场先生是不理智的,所以才会出现股票价格大大背离内在价值的行为。正因如此,投资者的目光要放长远一些,看问题至少要看到5年之后,以5年为周期来评判股票的整体表现。
他在伯克希尔公司1983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他从来就没有把某个年度的数字表现看得太认真。在他看来,如果硬要把考核股票业绩的期限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1年)划上等号,“毕竟没有什么道理”。所以他建议,考核股票投资业绩的时间至少是5年,只要到时候如果业绩不是原来设想的那么理想,不要找出一大堆理由来解释就是了。
目光要看到5年后,那究竟看什么呢?巴菲特说,毫无疑问是股票的内在价值。内在价值的计算比较复杂,而且每个人的判断各不相同,所以这时候以账面价值来代替也未尝不可,因为它不但保守而且合理。
例如,截至1983年,伯克希尔公司19年来的账面价值从每股19.46美元增长到975美元,年平均增长率约为22.8%,这就是一个主要指标。不过需要提醒的是,账面价值和内在价值并非一回事。
巴菲特举例说,如果父母花同样的钱,供一对双胞胎孩子读到大学毕业,即使两个孩子所花总学费的“账面价值”一样,他们未来的“内在价值”(所能获得的回报)也肯定不一样。他提醒说,无论市场先生如何不理智,投资者都要头脑清醒地以内在价值为评判标准。
他以伯克希尔公司为例。该公司1965年在巴菲特刚刚接管经营时的账面价值是每股19.46美元,这时候的账面价值就明显高于内在价值。究其原因在于,当时的账面价值上主要是那些无法赚到合理报酬的纺织设备,这就好像父母把钱花在不会读书的孩子身上一样,是注定收不到预期投资回报的。
可是到了现在(1983年),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伯克希尔公司的内在价值大大超过了账面价值。这主要表现在两点:
其一,根据会计准则规定,伯克希尔公司的保险业务所持有的股票要以市场价值记账;可是,除了保险业务以外的其他业务,却只能以成本与市场价格孰低法入账。
而到1983年年末,伯克希尔公司的非保险业务市场价格超过成本价至少有7000万美元(税前)或5000万美元(税后)。显而易见,这7000万美元或5000万美元,理应属于内在价值的一部分,但现在根据规定却不能列入账面价值内。
其二,伯克希尔公司庞大的经济商誉,毫无疑问也是内在价值的一部分,可是从数量来看,要远远高于反映在账面上的会计商誉。
简单地说,会计商誉会随着折旧年份的推移慢慢减少,经济商誉则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迅速扩大。巴菲特在他长达几十年的投资生涯中,特别欣赏那些拥有商誉、只需运用少量有形资产的股票,在他的投资品种中,或多或少都能看出这一点。
巴菲特认为,评估股票内在价值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进行买卖决策。那么,他自己又是如何来做到这一点的呢?这里以他买入《华盛顿邮报》公司所做的分析来加以说明。
1973年,《华盛顿邮报》公司的股票市值为8000万美元,而据巴菲特估计,该公司的市场价值应该在4亿至5亿美元之间。毫无疑问,这时候他应该选择买入该股票,而且越快越好,因为两者差额太大了。
他的测算依据是:《华盛顿邮报》公司1973年的净利润为1330万美元,折旧摊销为370万美元,资本性支出为660万美元;所以,当年公司股东收益应该为1330-660+370=1040万美元。而这时候,如果用1973年到期的美国长期国债利率6.81%为折现率进行折现的话,《华盛顿邮报》公司的市场价值应该为1040÷6.81%=15270万美元,相当于当时市场价值8000万美元的2倍。
在巴菲特看来,《华盛顿邮报》公司作为一家媒体,资本性支出将会与折旧和摊销费用相抵。也就是说,公司的股东收益会与净利润大体相等,即达到1330万美元。按照这样的规律进行测算,《华盛顿邮报》公司的市场价值应该为1330÷0.681%=19530万美元。
至此,这种种测算的前提条件还仅仅是股东收益的增加速度与通货膨胀速度相等。可是在巴菲特看来,大多数报纸媒体在它们的社区内处于垄断地位,具有价格操纵权。也就是说,《华盛顿邮报》公司有能力以高于通货膨胀率的价格来收费,如果它的实际价格提高3个百分点应该对发行没什么问题,而这样却能把内在价值提高到3.5亿美元。
还有一点请不要忘记,《华盛顿邮报》公司历史上的平均经营利润率高达15%,而当年却只有10%。如果通过努力,经营利润率能恢复到15%,公司内在价值便能增长到4.85亿美元。
【巴菲特股市抄底秘诀】
巴菲特提出投资者的眼光至少要能看到5年后,这非常令人钦佩,无论考察购并对象还是衡量伯克希尔公司的业绩,他自己就是这样做的。正是通过上述一系列分析,他做出了抄底《华盛顿邮报》公司的重大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