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涨杀跌是毫无道理的(1 / 1)

有效市场理论的倡导者们,似乎从未对与他们的理论不和谐的证据产生过兴趣。很显然,不愿意宣布放弃自己的信仰并揭开神职神秘面纱的人,不仅仅存在于神学家之中。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这样抄底股市】

巴菲特认为,股市下跌时更要关心股票内在价值的高低,千万不要只看到股价涨涨跌跌就在那里追涨杀跌。追涨杀跌的做法在下跌通道中很危险,也毫无道理,很容易造成投资损失。

为什么这样说呢?巴菲特认为,追涨杀跌的理论依据是市场有效理论,而他对此不屑一顾,甚至说视为“政敌”也不为过。

长期以来,证券投资中一直盛行着有效市场理论,美国华尔街上的那些证券商和商学院的教授们,都把有效市场理论视为经典理论来对待。

有效市场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第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保罗·萨缪尔森。

1965年,他的著作《论准确预测价格的随机性》出版后,提出了对所有股民具有致命**力的一个观点,那就是:股票价格的未来波动“总是有影子的”,它们总会反映在股票价格的涨跌起伏上。

这就是说,股票价格的波动虽然是随机的、很难掌握的,但是只要对这只股票价格的以往波动进行考察,就可以判断将来的价格变动方向以及投资风险大小。

他的原话是“风险分析成了众人皆知的一些信息,基本上是无价值和不完整的,股票的走向仍取决于(未知的)新信息,它仍是不可测的。”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股市投资怎样才能避免风险呢?该理论认为,这就要通过精确的测算、找到最佳入场时机了。

有效市场理论认为,无论什么时候,证券市场的运行都是“有效”的。也就是说,当股市信息披露得越充分时,每只股票的价格涨跌幅度都会趋向股指平均数。

换个角度看,每只股票价格的涨跌并非杂乱无章,在它背后实际上隐藏着某种信息——当股票价格发生波动时,投资者会条件反射似地行动起来,以自己的买入、卖出行为,让股票价格重新回到与股票指数涨跌幅度大致相同的地步。

更通俗地说就是,当某只股票的价格上涨过快时,投资者不要高兴得太早了,将来它的价格上涨速度一定会减缓,甚至调头向下,以配合股市大盘涨跌幅度的。这时候,投资者的操作策略应该放在考虑逢高减磅上。相反,当某只股票价格下跌速度过快时,投资者也不要过于惊慌,因为将来它的价格下跌速度一定会减缓甚至止跌回升的,它同样需要保持与股市大盘同样的涨跌幅度。这时候投资者的操作策略应该放在考虑逢低建仓上。

对照目前中国股民的操作手法,几乎可以说完全是这样。这正好说明了中国股民受“有效市场”理论的影响已经根深蒂固,这也是今天中国股民信奉“追涨杀跌”的理论依据。

可是巴菲特认为,这种投资方法完全没有道理。就好比说,某个人原来脚上穿的这双42码鞋太大,准备上街去买双新鞋。他在挑选新鞋时,很可能会直接了当地选一双41码的鞋。理由是,既然原来的那双鞋太大了,那么现在买一双尺寸较少的鞋就一定是合适的。

可是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会这样做。一方面,虽然原来42码的鞋太大,也不表明41码的鞋就是最合适的,或许有可能是40码呢?另一方面,既然你自己上街买鞋,那为什么不亲自用脚试一试呢,这不是很方便吗?

再说了,即使是同样尺码的鞋,也可能有大有小,就像同样一件商品在电子秤上所称得的份量大小也会不一样。虽然从理论上看不该如此,但实际上这种情况很常见,有生活经验的人对此都有体会。

巴菲特认为,无论生活还是投资,实际情况都会很复杂,市场是不可能用“有效”两字来概括的。即使是他自己抄底股市,也从来没有奢望过在精确的底部抄得到,过去的实践一再证明了这一点。

就在其他所有投资者渴望在底部买到股票,然后在顶部抛出,以求收益最大化时,巴菲特始终坚持一条原则,那就是“模糊的正确远胜于精确的错误”。看上去这显得非常无力,也比较谦虚,但实际上却真的没有看到过有谁能真正在最低点买入、最高点抛出的。

所以,巴菲特的“猜底”和“抄底”从来都不是刻意的,而是在通过价格与内在价值的大致判断中得到的。

研究表明,巴菲特有90%以上的股票一买便被套。为什么被套?无非就说明这买入的价格不是精确的底部。就连被公认为他最成功的对可口可乐公司的投资,也是买入不久就被套牢30%。另外就是1973年他刚买入《华盛顿邮报》时,当时美国经济低迷、道·琼斯工业指数下跌了40%,他买入该股票两年后也才回到成本价。

可是,这对他来说又有什么关系呢,什么事都没有,并且他一直持有到现在。能看到,每当被人讥笑“买高了”或“被套了”时,巴菲特总能淡然处之。因为他要的只是一个“模糊的正确”,而不是多数人自作聪明所追求的那种“精确的错误”。正因如此,他才会成为全球股市投资独一无二的“股神”,因为他和那些每天追涨杀跌的散户不是“一般见识”。

巴菲特历来反对追涨杀跌,认为这根本就是错误的。在他看来,股价涨跌的方向不是向股指平均数回归,而是向内在价值回归。就好像倒塌的房屋是向着地心而不是地平面一样。

要知道,巴菲特的一生深受大学老师本杰明·格雷厄姆的影响,甚至当年他就读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研究生,就是冲着本杰明·格雷厄姆才去的。今天回过头来看,本杰明·格雷厄姆开创的价值投资理论确实是巴菲特一生的追求,并且在他手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光大。虽然价值投资理论在有效市场理论者面前如同“异端邪说”和“旁门左道”,但巴菲特一生都坚信并坚持这一观点。

并且,巴菲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骄人回报,无情否定了有效市场理论。截至2015年年末,伯克希尔公司51年来的股票净值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9.2%,大大超过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6.4%的年增长率,这就是最好的证明。如果市场真的“有效”,从这么长的一个时间段来考察,他的长期业绩回报就应该在6.4%附近。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保罗·萨缪尔森把巴菲特的成功说成是他的“情报搜集”给力,可搞笑的是,他一生中唯一购买的一只股票正是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公司。这还是他2009年末去世后子女才发现的,他在生前可一直是秘而不宣。也许是不好意思说,也许是为了验证巴菲特的投资业绩会不会真的超过“有效”的市场。无论如何,他的这一举措都耐人寻味。

同样做的当然还大有人在。例如,美国加州大学著名经济学家阿门·阿尔钦,一边认为巴菲特的成功完全来自他特殊的有利地位、而不是他与众不同的投资策略,一边心安理地购买着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不误。

【巴菲特股市抄底秘诀】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追涨杀跌的做法是错误的,市场不可能总是“有效”的,甚至从来就没有“有效”过。股市投资当然有风险,但衡量风险大小的依据不是看它的价格是上涨还是下跌了,而是要看它的内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