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适的价格胜过合适的时间(1 / 1)

我很难告诉你这个时点(出手)是否刚刚好。我不会用时点的概念去衡量一个交易,我只会用价格去衡量一个交易是否合适。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这样抄底股市】

巴菲特认为,股票投资尽量不要去关心眼下的一时涨跌。不过,如果当价格进入你认为合适的区间后,就可以采取行动了。在他看来,合适的买入价格要胜过合适的买入时间。

巴菲特在2008年9月完成了对高盛集团的投资决定后,在回答CNBC记者问他这时候是不是就是他认为的合适的出手时间时回答说,他很难告诉人们说这个时点出手投资股票是不是刚刚好。因为他不会用时点的概念去衡量一个交易,只会用价格去衡量一个交易是否合适。

这句话很好地反映了巴菲特一贯的投资哲学,那就是:永远不会去判断股价的短期走势,而是只会关心股票价格是否已经低于其内在价值。当股票价格大大低于内在价值时,这时候的投资就会产生一种安全边际效应,也就是说,这时候就表明投资良机已到。

巴菲特接着说,如果从5年或10年后再来看现在,一定是一个超级棒的买入时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下一个星期或下一个月的买入时机不会比现在更好。他并不知道下一个月或者未来的6个月内股市会如何发展,但他相信美国经济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后将来会发展得更好,而那些持有股票的投资者也会好起来。

从中容易看出,巴菲特在选择买入股票时,采取的方式是Pricing(定价),即衡量股票价格和内在价值的比值;而不是Timing,即衡量买入时点的早和晚。

能够较好证明这一点的例子是,在买入高盛集团和通用电气公司股票之前,贝尔斯登公司、房利美公司、房地美公司、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等,都曾经希望巴菲特能投资它们,但遭到了他的拒绝。这表明,在同一个时点上,巴菲特并不是谁的价格低就买谁的股票,而是要认真经过一番性价比对照的。

因为这时候的巴菲特头脑很清醒,他更看重的是经济护城河,希望能够从具有经济护城河的公司中挑选到“伟大的公司(Great Company)”。

这一次巴菲特最终选择投资高盛集团和通用电气公司,实际上就表明,在他眼里这两家企业更符合上述标准。巴菲特事后评价说,“这两家公司是美国产业的脊梁(Backbone)。”

换个角度看,巴菲特想要抄底金融危机,其实他自己也不知道“底”究竟在哪里,这也符合他注重选择Pricing而不是Timing的风格。

对比其他投资者,有太多的人终其一生沉迷于股市何时见顶、何时探底的“猜顶和探底”游戏中,却永远无法跨入财务自由的门槛。究其原因在于,“猜顶和探底”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巴菲特也不例外。但巴菲特比别人聪明的是,他从来不去“猜顶和探底”,而是把精力放到考察公司内在价值和价格的对比上。

那么,巴菲特是如何衡量高盛集团、通用电气公司这两家企业的内在价值已经落到他投资区域内的呢?除了他常用的方法外,这两家公司和巴菲特都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这也是一项有利条件。

研究表明,巴菲特早在10岁时就和父亲一起拜访过高盛集团,虽然当时的高盛还是家小企业,可是从此以后他一直对高盛抱有浓厚的兴趣。

巴菲特25岁时,就和高盛集团当时的董事长西德尼·温伯格建立起了热线电话。高盛集团现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劳埃德·布兰克费恩2003年替代升任美国财政部长的亨利·保尔森出任总裁时,巴菲特是他最早拜访的人选之一。

巴菲特2006年在谈到劳埃德·布兰克费恩时说“他绝顶聪明”。事实上,他在美国华尔街上也确实有“最聪明的CEO”之称,这符合巴菲特关于收购的企业要拥有明星经理人的条件。

说完了高盛集团再看通用电气公司。巴菲特和通用电气公司前董事长、被誉为全球第一CEO的杰克·韦尔奇有着长达几十年的交情。在过去,高盛集团也曾经建议过巴菲特投资通用电气公司,但巴菲特感觉价格不是太合适,所以才拒绝的。而到了这次金融危机爆发后,巴菲特认为这时候出手通用电气公司价格应该差不多了。

由此可见,巴菲特即使要买“伟大的公司”,也会非常看重价格,只有当具备足够的价格折扣或安全边际时才会毅然加入。而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他有足够的耐心愿意等上几十年。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91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我们一定要以合理的价格投资、并且确保我们的被投资公司绩效表现与我们当初所评估的一致,这样的投资方法(寻找产业的超级明星),是我们唯一能够成功的机会。”

紧接着,他谦虚地说,查理·芒格和他的“天资实在有限”,如果不这样做,就无法“赚取足够的利益”。然后他又话锋一转说,当然,他也同样认为,其他投资者也不具备这样的“天资”。

【巴菲特股市抄底秘诀】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投资股票不该把重点放在时机的选择、而应该放在价格的选择上来,安全边际是硬道理。从历史上看,凡是终其一生沉溺于股市“猜顶和探底”游戏的投资者,永远不可能跨入财务自由的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