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9年10月31日国务院发出92号文、部署清理整顿各类经济鉴证类中介机构开始;至2000年7月19日,国务院发出51号文、就脱钩改制的具体操作和进度作出要求,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在经济领域进行着。
这场静悄悄的革命,它的序盘工程,就是所谓的“三师合并”:把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税务师三个行业,置于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统一管理之下。
对此,除了专业人士,其他人或许并没有多少“想象空间”。但是,这对于整顿经济秩序、提高会计报表质量,有着非同小可的作用。
2000年8月24日,这是各类社会中介机构与政府部门在人员、财务、业务、名称等方面脱钩,并且实行改制的最后期限。改制的组织形式,只能是合伙制和有限责任制。发起设立的主体,是专业执业资格人员。脱钩改制的最后限期为2000年10月31日。
进行这项改革的动力,是遍及各行各业的经济信息失真问题。1999年3月,财政部在向最高决策层汇报经济鉴证类社会中介机构的问题时,用了这样三句话来加以概括:“社会各界乱办,政府部门乱管,中介机构乱执业”。
所谓的社会各界乱办,说到底就是指各类政府部门乱办:因为在几乎每个行政部门,都办有一种或几种中介机构,而且几乎所有业务性较强的行政管理部门,都强调自己的特殊性,都要进行资格认证和管理。除非经过自己批准,否则任何中介不得进入。
根据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一个课题组1999年提交的一份报告,仅就会计师职业服务市场而言,就有24种资格认定。这意味着,一名注册会计师必须另外获得23种执业特许权,才可以进入被行政权力分割而形成的23类服务子市场。
会计师事务所本身已经成了某些政府部门“寻租设租”的工具,其公正性和竞争性就好像李岚清副总理所说的那样:“**然无存”。
现在看来,这项改革的发展,进行得比较顺利,但是也存在不同的问题。
有的认为,鉴证类中介机构只能有一个,就是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税务代理、审计事务,其实就是会计上的计量、计价、纳税基数审核的问题,按照国际惯例,这些都是会计师做的。
但是与此相反的观点认为,评估师和注册会计师是两个差异性很大的行业。评估的计价基础是市场价值,而审计的计价基础是历史成本,这怎么可能合并到一起呢?它们两者在技术方法上是有本质差别的。评估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市场分析、工程技术问题,国外的专业评估师不少具有经济学和理工科背景,而注册会计师则主要来源于会计学领域,二者的知识结构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事实上,财政部一位高层人士也承认,国内相关执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他笑言道,“合格者可能不会过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