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个人或者家庭都有一些余钱,或多或少。从这些闲置资金的使用方式上,可以大致了解一个人的性格、家庭的经济富裕程度。企业也是一样。每一个企业都或多或少地有一些“余钱”,从它们的投资方式上,也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个企业。
上市公司的“闲置资金”到底有多少?
截止2001年3月30日,在已经公布年报的495家公司中,就有50家公司的短期投资金额在1亿元以上。其中,最高的11亿元,最低的9998万元。50家企业合计110亿元,平均每家达2.2亿元。
2000年是短期投资增长最快的一年。以这50家大户为例,1999年短期投资共20.95亿元,2000年比1999年增长4.23倍。
与个人使用零花钱不同的是,在企业里,企业使用这些钱有一个好听的名字,称之为“委托投资”。
企业中的委托投资行为、包括上市企业的巨额委托投资行为,早已成了公开的秘密。
为什么说是秘密呢?因为,根据有关政策规定,中国证监会在《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办法》中,早就提到在增发新股或者配股的时候,要求主承销商的证券公司,要重点关注这些企业“资金大量闲置,资金存放缺乏安全和有效的控制,或者大量资金用于委托理财”。
为什么这个秘密又是公开的呢?因为在上市企业里,它们往往打着“充分利用闲散资金为股东谋取最大利润”的旗号,偷偷摸摸地从事种种勾当。细心的读者,在上市企业的年报或者公告里,都能够或明或暗地察觉出来。
归纳起来,企业运用这种手段越来越高明,典型的有以下几类:
投入地爱一次,忘了自己
例如,某上市企业虽然是一只新股,但是它却有那么大的勇气,勇敢地把自己净资产的40%用于委托投资。
该企业在发行新股以后的净资产为7.43亿元,可是,它在用于委托投资方面的手笔确实不小,一次就动用了3亿元数额,占到净资产的40%。
2001年4月10日的该企业公告表明:该企业通过在江苏省的2家控股子公司,分别将1.5亿元委托给了银河证券公司和国泰君安证券公司。
有人感到奇怪,这用于委托投资的3亿元闲散资金是从哪里来的呢?其实,从这个上市公告书中可以看到,截止2000年6月末,该企业的账上还只有货币资金1.59亿元;而且,在江苏省的2家控股子公司,其中之一是江苏省农垦大华种子集团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仅仅只有3310万元,公司占90%的权益;其中之二是江苏省农垦大华淮阴种子有限公司,注册资本更是只有50万元,公司控股80%。这就表明,这2家公司绝对提供不了3亿元的巨额资金。
外面的人想冲进去,里面的人想跑出来
这是我国著名学者钱钟书老先生,在《围城》中的主要观点。也许他没有想到,在企业委托投资中,同样有这种情况发生。
例如,某上市企业在2000年出尽了风头,股价从15元直冲40元。再加上有一块金字招牌,成了二级市场最仰慕的高科技股。可是,就在广大股民高昂着头仰望着她的时候,她却低着头,把眼睛盯着二级市场。它们彼此之间心有所属。
1997年初,该企业就从配股中得到了一笔2.7亿元的资金。这一笔巨额资金“年纪轻轻的在家呆着”,一直没有用武之地,总不是一个办法。所以,先是投资给上海一个项目,1999年末收回以后,又在家赋闲了。怎么办?“退而不休”是它的应当一条出路。
于是,该企业想到了把它进行证券委托交易,分别委托给国泰君安、新疆金新信托、南方证券,至2000年年末到期时,该项累计收益可达4489万元,占当年利润总额的62%。
胆大心细,小心为妙
虽然说上市企业的委托投资,是属于政策允许的,但是讲出去可不太好听,会给人以一种“不务正业”的感觉。这就要求委托企业,务必胆大心细、小心翼翼。在这方面,有些企业的做法令人肃然起敬。
某上市企业与其它几家关联企业,一起与兴业证券签订了资产托管协议。总金额为8000万元,期限从2000年9月5日起至2001年8月30日结束。如果光从这一点看,一点也不稀奇,也体现不出它在账务处理方面的高水平。妙就妙在“上述资产曾于2000年12月29日收回,又于2001年1月划回兴业证券,因合同期未到期,未产生托管收益”。
请读者仔细地把这句话再读一遍,因为这样一来,反映在2000年末会计报表上的“短期投资”一项,便干干净净归“0”,投资收益中当然也就没有这类收益了。单从报表上看,你怎么也看不出来。
财大气粗,我行我素
例如,某上市企业在委托投资方面,就是一个出手大方的上市企业,一下子就是11亿元。
该企业是1998年5月发行的,由于前2年的石油大环境不好,7亿多元募股资金没敢投入。2000年年报上反映,这笔资金已经按照计划投出去了,而实际上通过会计报表可以看出,银行存款由12亿多元减少为1亿多元,短期投资却由0猛增至11亿元。这11亿元,就是委托投资。
2000年的该企业年报反映,由于“国际油价暴涨”产生的利好因素,导致它的每股收益高达0.42元,每股产生的现金流也高达0.41元,净利润增长了1.8倍,这些成绩都是令人欢欣鼓舞的。然而,让读者大开眼界的,还是居然有10.5亿元的巨额资金,委托给中油财务公司进行委托贷款;另外有5000万元资产,委托给国泰君安进行管理。
相比较而言,当期该企业从中获取的贷款利息却只有712万元、资产管理收益2513万元。谁都知道,这11亿元巨资换来的却是3225万元的投资收益。得失相比,感慨颇多。
谦虚谨慎,最不贪心
例如,某上市企业在委托投资的时候,实行的是保底收益的办法。这本来并没有什么稀奇,稀奇的是,它的“胃口”并不大,年收益率只需要“1%”,这一点让人不可思议。
从账面上看,该企业的短期投资高达2.1亿元。其中有1.6亿元在二级市场上购买国债,其余的5000万元委托给了某家证券,承诺的年收益率为1%,高出部分再按照9∶1进行分配,时间从2000年9月到2001年8月末。
这样低的投资回报率,委托的又是“自己人”,没有办法不让人产生种种猜想。
仍然以上述50家短期投资大户来进行分析,其运作方式除了委托投资以外,还有国债投资、充当战略投资者摇新股、直接炒股等等。其中,委托投资和委托理财是主要方式,投入资金量也最大。以直接炒股为主的仅有一家。此外,还有一些是投资于国债。
委托理财的机构,主要是券商和投资公司两类。不少企业和读者英雄所见略同,不敢“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例如,某上市企业的2亿元短期投资,就分别有1亿元委托国信证券、1亿元委托兴业证券。另一家上市企业4亿多元短期投资,共委托了6家机构。一部分背靠大财团的企业干脆就是委托“自己人”进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