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企业为了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莫名其妙地把眼睛盯上了发给职工的工资。每当企业效益滑坡、发生巨额亏损的时候,就动用不知从哪里来的“节余工资”,来填补这个窟窿。
聪明人都知道,一家连年发生巨额亏损的企业,哪里还会有什么“节余工资”?如果真的有“节余工资”用来填补企业的亏损窟窿,企业的员工又会怎样考虑呢?这些员工是不知道企业管理层的玩弄把戏,还是有一种“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宁可不要工资也要救活企业?或者这家企业有两套工资花名册?
这是一家1994年发行股票的上市企业。上市的当年,就是它经营业绩的辉煌顶点。从此以后,经营状况一路下滑。
从多年的会计报表上可以发现,业绩的下滑形成了一道缓缓的山坡。从上往下看,这个山坡的坡度还不小,而实际上,如果没有这家企业会计师的“化妆术”,简直就是一道悬崖峭壁,令人不寒而栗。
1997年,当这家企业第一次出现亏损的时候,该企业与母公司紧急协商,由于“子女”的经济收入不高,本该要向“老母亲”上交的管理费,能不交就不交了吧?就这样,通过赖皮,由于当年没有向母公司支付管理费,账面上“减少”了开支1529万元。
聪明的管理层,为了考虑到今后的“一劳永逸”,经过与母公司友好协商,将1994~1996年间上交的管理费比例,由1.2%调整为0.6%,以乞求帮助“子女”渡过难关。这样,就把1994~1996年间上缴的管理费的一半,退还到了企业,列入了1997年“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的贷方,由此又“增加”了利润2584万元。
通过把以前年度的部分应付工资列入管理费用的“贷方”,企业又冲销了以前年度的应付工资500万元。
就这样,公司董事会依靠巨额的“以前年度损益调整和职工工资返还”,使得企业在会计报表上率先“摆脱困境”、“扭亏为盈”了。
母公司的管理费和职工工资,摇身一变就成了企业的利润,简直是一种“创造发明”。
暂时的难关渡过去了,可是“前面的路还很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果然,到了1998年,企业的生产经营继续走下坡路,主要业务继续亏损。怎么办呢?“以不变应万变”,继续走歪门邪道。一方面,提前确认资产重组收益,另一方面继续挥舞“职工工资”这根大棒冲减亏损。
根据该企业年报披露的信息,经过董事会批准,由于动用以前年度的部分节余工资,转入管理费用贷方,企业在当年增加利润6700万元。就在这样的“变通”以后,当年该企业实现净利润1013万元,比上年增加了816万元。简直是欺世谎言。
如果细心对此企业进行研究,就会发现,1998年末该企业在冲减了这部分“节余工资”以后,应付工资余额中仍然还有8953万元,准备留待以后年度进行冲减。
理所当然的是,1999年该企业继续亏损,亏损额高达1.4亿元。
2000年上半年,虽然经过了“技术处理”,但是亏损额仍然高达8400万元。令人感到好笑的是,经过多年的“变通处理”,原来的“工资”已经不够用了,只好开动其它脑筋。
也许实在是走投无路了,结果在账面上留下了一个管理费用-1649万元的怪现象。经过查明得知,原来该企业的实际管理费用是2351万元,由于有转入了已经列支的“节余工资”4000万元,从而大大“降低”了管理费用。如果没有这4000万元的功劳,该企业2000年上半年的亏损额就要高达1242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