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文坛如江湖(1 / 1)

书生本色 傅光明 759 字 1个月前

智者何其少

……对读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学做美食家,能辨尝出哪个是智者的菜肴,哪个是二把 刀的糊弄局。

文坛如江湖,写文好比练武,深湛精妙的上乘内功绝非一朝一夕可得,花拳绣腿最蒙不 了人。正所谓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没有。靠耍小聪明、抖小机灵搭起的草台班子,也就配打 把式卖艺,赚得仨瓜俩枣混饭吃,登不得台面。真正的高手该是那归隐山林、静观江湖风云 的孤独的智者。钱钟书先生是这样的智者,他给我的感觉像个身怀绝技的隐士,没有惟我独 尊的倨傲,没有故步自封的满足,却仍醉然于面壁修行,虚怀若谷,学海无涯,对一刻也没 消停过的江湖争斗,一笑置于不顾。英年早逝的王小波先生也是这样的智者,只不过我更觉 得他像一位闲云野鹤般的江湖游侠,或曰“浪漫骑士”,身处江湖中,不染江湖事,在“沉 默的大多数”浑噩的神经里,以清醒的锐利思想、深邃的智慧锋芒一剑绝尘,不想身后名赢 得竟是“文坛外高手”,足见芸芸江湖庸才多。

如今的文坛江湖的确怪象横生,粗通拳脚,便急于传媒炒作,独领**三五天;圣贤不 寂寞,重商轻文,贪慕虚名,党同伐异,学人情怀不复存。这倒尤显出了智者的可贵。

无疑,梁锡华先生是有着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的智者中的一个,他一肚子中西学问,是 那种理性、知性和悟性三性合一的学者文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绵密的感情意绪,使他在教 书和学术研究之余,尤擅以散文随笔方式写小说。他的长篇小说《香港大学生》被誉为是一 部香港的《儒林外史》,90年代的新《围城》,其嬉笑怒骂的讽世本领,与18世纪的吴敬梓 和20世纪40年代的钱钟书相较,几无逊色。

梁锡华天性诙谐,极富幽默感,怪生笔端,深得庄子作文为人之妙谛,为人上“其学无 所不窥”而“终身不仕”,为文则“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而“ 洋自恣”(司马迁语 )。《庄子》寓真于诞,寓实于玄的说事论理方式,到了梁锡华笔下则寓谐于庄,寓正于反 ,文笔犀利、洒脱,并无赘笔冗文,且气韵曼妙,情致婉约,书卷气自然溢于行间,给人以 思想的冲击和智识的给养。这最装不出假来。

这里所选虽只多是些杂感类幽默讽刺篇什,却也能一领梁锡华富瞻才华、诙谐幽默的艺 术风格。关于杂感,梁锡华以为长短并非好坏的标准,其内容“往往和当代社会的人、事、 物有关。它和新闻性的文字比邻而居,但绝不同居。杂感可以议论,可以叙述,可以批评, 也无妨抒情。它应该是多姿多彩的。……杂感不离文字。好的杂感不滞不黏,明丽动人,自 然有助提高读者的语文水平。‘语不惊人死不休’和‘清词丽句必为邻’虽是诗家豪语,杂 感作家,亦无妨取之自励。通过人的努力,杂感完全可以脱离猥琐,和其他文类中的佳篇一 样,成为艺术精品的。”梁锡华言即践行,他的杂感类文写来明快、机智,时常妙语连珠, 婉言曲语,幽默风趣,文体辞丽而简约,颇有骈文的美质神韵,真不可多得的大家手笔。

梁锡华的幽默一如老舍的幽默,都属纯文人型幽默。老舍的幽默里感性、灵性的成份多 一些,梁锡华的幽默则更对钱钟书的幽默路数,理性、知性的成份多一些。但有一点是共通 的,就是都把讽刺当幽默的兴奋剂。正如老舍所说,没有幽默,讽刺就成了说教,“就没法 不爬在地上,像只折了翅的鸟儿”;没有讽刺,幽默会显得空洞,“没有多少教育意义和文 艺味道”,“便会成为瞎胡闹与开玩笑”。所以,幽默高手得把讽刺恰到好处地调配其中, 剂量合适,火候到家,无论热炒,抑或冷拼,都是一餐珍馐美味。

当然,对读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学做美食家,能辨尝出哪个是智者的菜肴,哪个是二把 刀的糊弄局。与梁锡华这样的智者失之交臂,肯定是件憾事。

(原载《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