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曹雪芹.大观园.西山故居(1 / 1)

书生本色 傅光明 2657 字 1个月前

说不完的曹雪芹,诉不尽的《红梦楼》。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 如何心事终虚话。”“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曹雪芹写尽了宝黛爱情的忧伤与甜美, 写尽了人世的悲喜与离合。岁月悠悠,恩怨沧桑,冷暖闲愁,两百年来,一部艺术的《红楼 梦》令多少痴男怨女在爱情的诗与歌中黯然神伤,却泪眼涟涟,不忍释卷。

在曹雪芹笔下,大观园原是荣国府的一座“后花园”,为迎接元妃省亲,扩充改建为“ 省亲别墅”之后,成了小说主要人物活动的场所,附丽着许许多多动人魂魄的故事情节。暂 且不管贾府的兴衰荣枯,奢华颓败,也不论淌着泪影的幽情幻梦,悲剧人生,还是步入庄严 肃穆而又端庄典雅的正门,去领略一番丹碧生辉大观园的丰神韵致。

太湖石堆成的假山,最先跃入眼帘。山石形状各异,如鬼似兽,若云似仙,纵横拱立。 葱茏古松,点缀石间。寻着翠绿苔藓,撩开婀娜藤萝,微露羊肠小径,此为宝玉题“曲径通 幽处。”“进入石洞,只见佳木葱茏,奇花烂漫,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泻于石隙之下。” (《红楼梦》第十七回)沿蜿蜒蛇行的幽径穿洞而过,便豁然开朗,园中诸景,尽现眼前。峰 回路转,“青溪泻玉,石蹬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沼,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 ――沁芳亭。登亭环望,游目骋怀,但见飞阁流丹,满园翠绿,游廊浮水,层层叠叠,更有 玉桥倩影与涟滟波光相融,仿若仙境一般。难怪这里成了宝黛经常幽会的地方。我好像看到 读着《会真记》的宝玉正把微风吹落的桃花,从身上抖入池中。就又想起《西厢记》里的名 句,“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果然,黛玉要把这落红“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 岂不干净!”竟至后来咏出缠绵不尽、悲悲切切的《葬花吟》。“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 倦易黄昏;一声杜宇守春归,寂寞帘栊空月痕!”这是黛玉《桃花行》里的诗句,真个是“ 愁绪满怀无释处”,“花解怜人花也愁”。沁芳亭里赏《桃花行》,纵使千树万树桃花开, 阳春烟云披红霞,也只能若黛玉般孤怜芳心,顿觉人面桃花,“沁芳”也虚幻了。沁芳亭的 正北岸“现出一座玉石牌坊,上面龙蟠螭护,玲珑凿就。”“省亲别墅”四个鎏金大字镌刻 在正上方,牌坊后面刻着“国恩家庆”。左右分别刻写“云影”、“波光”。赶上每年一度 的“大观园迎春会”,还要在这里演示省亲之日的热闹情景:园内处处张灯结彩,洋溢着喜 庆的节日气氛。忽闻金锣开道,浩浩****的省亲队伍缓缓而来,元妃头戴凤冠,身着百鸟朝 凤亮丽宫袍,在众宫女、太监的护拥下,走下轿来……元妃在《红楼梦》里虽是曹雪芹简笔 点到,笔墨不多,她的荣衰却是贾府运命的预示和映照,也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由沁芳亭往西,过翠烟桥,便是粉墙环护、绿柳周垂的怡红院。这里富丽宏阔,金碧辉 煌,进了门,两边游廊相接,山石点衬,“一边种几本芭蕉,那一边是一树西府海棠,其势 若伞,丝垂金缕,葩吐丹砂”。(《红楼梦》第十七回)松树下,两只仙鹤似仍在剔翎,真好 像怡红公子再现了一般。房内四面皆是雕空玲珑木板,五彩雕锣,销金嵌玉,都是流云百蝠 ,岁寒三友,山水人物,翎毛花卉,万寿万福,各式各样。室内种种摆设,琴、剑、悬瓶, 笔墨纸砚,盆景彩绫,古董玩器之类,玲珑剔透。西房是宝玉书斋,并有晴雯居住的粉红闺 帐。东房是宝玉居室,袭人住在帐后面的暖阁。出得房来,见后院蔷薇满架,一泓池水,清 澈透亮。顺斜廊直通山顶轩厅,贾宝玉常约众姊妹在此吟诗、赏月、猜谜。静静地坐一会, 就好像有温馨浓郁的脂粉香往鼻子里钻,嬉闹悦耳的莺声笑语响在耳畔。

在贾宝玉眼里,大观园诸所景致以怡红院、潇湘馆最佳,自然是他心里想着“木石前盟 ”之故。谁知终了与宝钗结成“金玉良缘”,落得最后红尘看破,“悬崖撒手”。不过,潇 湘馆确实是翠竹掩映,清悠雅静,“有凤来仪”的去处。这里万竿凤尾森森,回廊流水潺潺 ,石子小径弯弯,数楹修舍,或明或暗。黛玉的书房与一座临水的玲珑小亭相接,此处是她 赋诗、小憩的地方。夏日池中荷花盛开,缕缕荷香伴着浓浓的书卷气,飘向园外。竹下溪畔 漫步,进得黛玉书房,见“窗户外竹影映入纱窗来,满屋内阴阴翠润,几簟生凉”,已平添 了几分哀怨,几缕惆怅,若是秋风萧瑟,霜雨敲窗,寒烟漠漠,真个要悲抚一曲,长歌当哭 ,叹红颜薄命,知己难觅。想想那冷月葬花魂的孱弱女子,本是孤高的性,多愁的心,却在 病重卧榻而绵绵情思不断的时候,听到宝玉娶亲的喜庆鼓乐,怎能不万念俱灰,心死魂亡, “焚稿断情,魂归离恨天。”读《红楼梦》每到此处,我只有掷书案头,向隅而泣,掬一把 泪给黛玉,捧一颗心给红颜。

出得潇湘馆,再进蘅芜院,心里觉得不自在起来。院内一树花木也无,只有许多异草藤 蔓,垂枝山岭,穿伸石脚,或环绕檐柱,萦砌盘阶,味香气馥,非凡花可比。“两边俱是超 手游廊,便顺着游廊步入,只见上面五间清厦,连着卷棚,四面书廊,缘窗油壁,更比前清 雅不同。”(《红楼梦》第十七回)及进了屋子,更显出素朴、清雅。曹雪芹刻画人物的高妙 绝伦处,还在于把庭院景致、居室陈设等等外在物,都出神入化地涂染上主人活脱脱的性格 、情趣,令人叹服。这蘅芜院的独领风雅,正透射出宝钗冷艳、幽逸的内在个性,表面上暖 融融似一股春风,心底则是霜风雨雪不留痕。尽管一披红盖头圆了她“宝二奶奶”的金玉良 缘梦,却终免不掉“金钗雪里埋”的悲剧命运。思来想去,我发现自己怎么也心绘不出矜持 冷傲的蘅芜君深得疼爱时该是哪样的笑靥,只有透过为黛玉而泣咽的泪光,发出一声微叹: 毕竟红颜命亦薄。

到“蕉下客”探春的秋爽斋,且不要让她“万里寒云雁阵迟”的《残菊》诗扰乱了心绪 ,还是由着散漫的天性信步登上“赏月亭”眺望,观皎月,赏秀色,风过去,梧桐沙沙,好 似红楼粉黛们缥缈的吟诗声。回味一下,想象出“芳心一点娇无力”的贾府三姑娘那“烟霞 闲骨格,泉石野生涯”的超脱心境和疏朗胸襟,是“生于来世远偏消”的无奈了。惜春的暖 香坞、蓼风轩,精巧秀丽,温香盈院,倒是作画的好地方,并有点清远守幽的禅境意味,难 怪四姑娘爱约了妙玉来这里下棋。何方寻妙玉,密林深处去。在《红楼梦》中,栊翠庵以红 梅傲霜争胜,那身在佛门,心向红尘的妙玉,又正恰如一枝红梅,“花吐胭脂,香欺兰蕙。 ”“妙音香界”里燃起的袅袅炉香,早已飘出界外,观音依然禅坐,佛比人终要大彻大悟得 多。还是心在五行三界,遥想“钟鸣栊翠寺,鸡唱稻香村”吧。

充满乡野情调和田园色彩的稻香村,与大观园雍容华贵的建筑风格和蓬莱仙境般的景致 失了协调,正和李纨守节寡欲、散淡清雅的性格吻合,“一带黄泥墙,墙上皆用稻茎掩护。 ……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 ”(《红楼梦》第十七回)西墙外,有一辘轳土井,“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一望无际… …步入茆堂,里面纸窗木榻,富贵气象一洗皆尽。”此处该是柴门临水稻花香啊。可眼下, 青石板代替了茅草棚,稻草、黄泥不上墙,也还没辟出菜园、花圃,少了点天然农家风光的 气韵。

“顾恩思义殿”位于省亲牌坊的后面,是大观园里殿堂最集中的建筑群,“崇阁巍峨, 层楼高起,面面琳宫合抱,迢迢复道萦纡。青松拂檐,玉兰绕砌;金辉兽面,彩焕螭头。” (《红楼梦》第十七回)两边飞楼“缀锦”、“含芳”,雕甍绣槛,华丽堂皇,“说不尽这太 平景象,富贵风流”,真是“金门玉户神仙府,桂殿兰宫妃子家。”大观园里林阴苍翠,花 卉馥郁,香袭四季。自然天籁,使人陶醉。无论春夏秋冬,漫步园中,处处树木葱茏,绿意 盈盈,姹紫嫣红,花香溢溢,好一番迷人景象。园中山水造形,虽出自人工,却宛若天开。 山石似有情,秀水清幽幽。琼楼亭阁倒映在碧池清波之中,如诗如画,如梦如幻。

当温煦的春风把大地吹出一片新绿,也到了红香圃(《红楼梦》里是芍药圃)花木满园, 牡丹盛开,芍药争艳的时候。坐在牡丹亭台之上,任清馨的花香扑鼻而来,刺得痒酥酥的, 顿觉心悦神怡,通身的畅快,不吃酒也要醉春色了。香梦沉酣的湘云呢?该不会还在芍药丛 中醉眠,那一身的花雨,红香散乱,多叫人怜爱。

盛夏是观荷的好时节,荷塘里亭亭玉立的荷花,如一个个身材姣好的美女,那含苞待放 的新荷,则像婴儿粉嘟嘟的小脸,稚嫩可爱。在滴翠亭纳凉,见一泓碧水中,鸳鸯戏水,麻 鸭抚动,好不有趣。抬眼望,五色彩蝶,迎风翩跹,合眼梦宝钗,娇喘细细觅蝴蝶,香汗淋 漓翠亭边,应是别样的柔情。待见亭子南边土丘之上的“花冢”,则又愁肠欲断。

岁在金秋,则要到左右回廊,四面临水的藕香榭,望满眼的芙蓉花影,嗅桂树莲藕的芳 香,意趣盎然,最惬意不过。“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泻竹桥。”红楼女儿欢声笑语, 咏菊抒怀的情景,如现眼前。生在现代都市而游大观园,如能甩去红楼云影,似可悟出今天 的“古味”。不过,这对我是不可能了,潇湘妃子一句“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已足令我无心赏秋,虽则四令之中我独爱秋。其实,中秋月夜,该上可“凸碧山庄”, 下可“凹晶溪馆”,“一上一下,一明一暗,一高一矮,一山一水,竟是特因玩月而设此处 ”。(《红楼梦》第七十六回)凸碧赏月,山高月小,秋朗气爽,心神谧静。凹晶玩月,皓月 清波,幽韵飘悠,舒淡雅奇,这时自然得忘了黛玉的诗,要不悲从中来,清风明月也变得凄 清冷漠。

芦雪庭是得冬雪纷飞的时候去的,它“盖在一个傍山临水河滩之上,一带几间茅檐土壁 ,横篱竹牖”。(《红楼梦》第四十九回)是赏雪景的佳处,元妃游园时在此题“荻芦夜雪” ,可见其美。

每年时近深秋,我都要骑车去香山赏那满山满坡的丹枫,其实是去寻梦,这习惯已有十 年了。我也记不清是从哪一年开始,风景秀丽的西山脚下忽然多了个景点――曹雪芹纪念馆 。

这座据说以曹雪芹当年写《红楼梦》时的旧居为基础整理翻建的纪念馆,与北京植物园 相毗邻。东枕金山,北依卧佛寺,西望香炉峰,处于群山名刹的环绕之中,充满了浓郁的乡 土气息,弥漫着诱人的田园风光。

“门前古槐歪脖树,小桥溪水野芹麻。”这是香山地区流传的夯歌小曲,是曹公旧居外 景的写照,与桃花源里人家并无二致。还真如此,站在门前,三棵古槐,枝粗叶茂,峭然挺 拔。偏东的一棵,恰是“歪脖古槐”。

进了院门,绕过影壁,是一排清代制式营房。加了后补建的另外五间,由东向西依次分 为五个展室。一展室是曹雪芹当年居住的地方,屋内格局与怡红公子室内相仿。屋内有两只 风筝,一题“富非所望不忧贫”,一题“归于万物”(龟鱼鹜),反映了曹雪芹的人生情趣 和写作原则。

第二展室“抗风轩”因在原老墙上发现了题壁诗,断定是曹雪芹写《红楼梦》时的书斋 。原墙皮已揭下,现在原位置重新复制了,较完整的有两首诗,一为《大桥烟柳》:“疏柳 长烟远自迷,六桥南北带沙堤。乱分雌霓连蜷卧,深蔽娇莺自在啼。红出千桃销处薄,翠愁 芳香望中低。赤栏杆外青云满,曾见苏公过马蹄。”另一首为《鱼沼秋蓉》:“放生池畔摘 湖船,夹岸芙蓉照眼鲜。旭日烘开鸾绮幛,红云裹作凤雏缠。低枝并水翻秋月,丛昙含霜弄 晚烟。更爱赤栏桥上望,文鳞花低织清涟。”两诗落款题“拙笔学书”,“学题拙笔”,非 出自曹雪芹之手,据考是他的好友鄂比题壁。

第三展室是“曹雪芹在西山生活、创作环境”模型展览,将曹家与西山地区的关系,曹 公在香山一带的活动,以及对《红楼梦》创作的影响,生动直观地展现出来。第四展室陈列 着二百年来有关曹雪芹身世的重大发现,有题壁诗残片,曹雪芹的书箱及《废艺斋集稿》中 的《南鸡北鸢考工志》双钩摹本复制件。

第五展室是与曹雪芹旧居有关的辅展:家谱、地契、碑文拓片,香山地区收集到的《红 楼梦》描写过的一些实物样品。还有一些有关红学研究中对故居争论的文章、书籍,及流行 于世的《红楼梦》主要版本。

曹雪芹在西山写《红楼梦》用了十余年时间,这里的自然环境和世俗生活,对他的写作 有深远影响。据考察《红楼梦》里有许多景观,都是以香山周围“山环水旋,茂林修竹”的 自然景色演化而成的。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的空中宫阙,仿若卧佛寺一般。《红楼梦》 开卷首回写到青埂峰下“形体倒也像个宝物”的顽石,正是樱桃沟水源头处“萧然坦卧”的 元宝石。这类联系太多了,不胜枚举,反正细心对据,在曹公笔下,不难发现香山的景,香 山的物,最动人的要算“木石前盟”:樱桃沟那神瑛宝石的偏左上方,有处奇观曰“石上松 ”,巨石之上寸草不生,顶部却挺起一棵苍劲的古柏,须根外裸,主根直刺石罅。石底凹陷 盆穴,一泓清泉,似天然甘露,奇在大雨倾泻,自不外溢,三九寒天,亦不冰封。曹雪芹言 宝黛乃是木石前盟,大概源此。而且,香山附近有民谣这样唱道:“数九隆冬冷飕冻,檐前 那个滴水结冰棱。什么人留下那个半部《红楼梦》,剩下的那半部谁也说不清……林黛玉好 比那个山上的灵芝草,贾宝玉是块大石头有了灵性。”曹公生花笔,宝黛永世传。

说不完的曹雪芹,诉不尽的《红楼梦》。

(原载台湾《幼狮文艺》1993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