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定、慧合称三学,就是佛教的三项训练:修戒即完善道德品行,修定即致力于内心平静,修慧即培育智慧。三学是次第关系,首先要完善品德;具备了品德,就要进一步尝试让自己的内心平静;内心平静了,再去提升智慧。
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写了一本书《断舍离》,从过日子的角度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先是畅销日本,接着风靡全球。在她看来,断就是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舍就是舍弃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离就是脱离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
断舍离可以说是生活版的戒、定、慧,断了就能舍了,舍了就能悟出人生的真谛。不过,戒、定、慧就像哈姆雷特,一千个观众有一千种理解,每一种理解都有它的道理。
我的理解是,戒就是规则意识,定就是一图到底,慧就是得道明理。
先说说戒就是规则意识。
在《丑陋的中国人》中,柏杨以“恨铁不成钢”的心态,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的滤过性疾病,延绵历代,子孙感染,从窝里斗到脏、乱、吵,从罔视规则到不顾别人,虽有以偏概全之瑕,但有些现象的确是不争事实。
前段时间,有两个极其惨痛的意外成为中国人的热议话题。一件是一家四口(三口之家外加孩子的外婆)开着私家车去北京八达岭的野生动物园游玩,在园区内,孩子的妈妈私自下车,结果被猛虎袭击,孩子的外婆下车奋勇救女,被另外一只猛虎当场撕咬致死;另一件是一位男士在南京高铁站因为走错站台,为了赶上即将发车的车次,铤而走险跳下站台,打算跨越铁轨攀上对面的站台,结果被呼啸进站的列车活活夹死。
一时间,舆论沸反盈天。同情派说,他们都是无心之过,再怎么违反规则也错不至死啊;无情派(姑且这么定义吧)说,规则不是为了难为谁,而是让世界运转得更加有序和温暖。既然你们违反了规则,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只是这一次是生命的代价。
辩论双方虽然观点对立,但都提到了规则。规则面前,其实没有聪明与愚蠢之分,只有遵守与违反之别。野生动物园不能随便下车,高铁铁道不能随便跨越,即使没有提示,这也应该是心智正常的成年人都明白的道理。也许有各种明显违反规则的侥幸者在暗自得意:看,我们违规了,不是也好好的嘛。但是,必须相信,他们的侥幸绝不是上天的眷顾,仅仅是惩罚晚一些到来而已。
可悲的是,一个个惨剧似乎并未换来活着的人们对于规则的敬畏,仍有前赴后继者用生命为漠视规则买单。北京八达岭的野生动物园老虎咬人事件余音未散,仅仅过了188天,一名男子无票闯过几道围墙和水面,潜入浙江宁波雅戈尔动物园的老虎散养区,结果被一群老虎咬得面目全非,最终送医不治。
这真是一个无言的结局。以身饲虎的悲剧都能高频率上演,说明规则意识的缺失严重到了什么程度。更让人揪心的是,这样的悲剧不仅没有绝迹的迹象,反而以一次次的奇葩式演绎挑战着公众的想象极限——高铁上的“扒门女”事件尚未平息,“霸座男”又接棒而出;当网民已对各地不断出现的抢夺公交车方向盘的恶劣行为渐感麻木时,一辆牌照渝F27085的重庆公交车,因乘客与司机争执导致15条生命终结长江,才再一次引起“她错过了下一站,一车人错过了下半生”的惊呼。
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一个“戒”字,就是一枚体健与心安的护身符。对于从来都是罔视规则的人来说,从罔视到正视,再到重视,就是改过的历程;而了凡一再强调的改过,也正是戒错纠错、戒恶从善的过程。他说:
何谓从心而改?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学者於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种种诸过,不必逐类寻求;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阳当空,魍魉潜消,此精一之真传也。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
就是说:怎样叫从心上改过呢?人的过失,千种万种,都是从心上产生的,我的心如果不动,哪里还有培育过失的土壤?大凡读书人,或喜欢女色,或喜欢名声,或喜欢财物,或喜欢发火;像这些过失,没必要一个个去寻求解决的方法;只要一心去做善事,正能量的念头摆在眼前,邪念就不会污染你的心灵。就像太阳当空照,妖怪都跑了是一个道理,这才是精纯、唯一的修心补过秘籍啊!过失都是由这颗心造成的,也应该由这颗心来改正;就好像斩除一棵毒树,必须连根拔起,又何必一枝一枝地剪、一叶一叶地摘呢?
所以,了凡的结论是“大抵最上治心”,意思是最好的改过方法就是修心。成大器者,即使再心无杂念,也不可能没有一点缺点和弱点,只是他们克服缺点和弥补弱点的努力强于常人罢了。
童年时的我们,都学过这样一则寓言《青蛙数数》,说的是一只麻雀自恃伶牙俐齿,要和青蛙比赛从一数到十,看谁数得快。青蛙同意了,只见麻雀叽叽喳喳地数起来,眼见麻雀已经数到七时,青蛙不慌不忙地数道:“俩五”。结果,当然是机智的青蛙赢了骄傲的麻雀。
这么多年来,似乎没人质疑过这则寓言的立意,一代又一代的孩子都把青蛙奉为智慧的榜样而去模仿和追随。也许有人说,这样的质疑是否过于矫情,不就是一个哄孩子的寓言吗?实则不然,孩子的认识是一张白纸,画上什么就会留下什么。既然是比赛,就要制定规则,既然有规则,就要不折不扣地遵守规则,任何违反规则一方都应直接判负,但是,这只青蛙凭借不体面的取巧和不公平的捷径赢得比赛,的确在无数的幼小心灵中埋下了一颗可怕的种子:原来,不用努力,靠着一点小聪明也能赢得比赛呀。
内心不给规则空出位置的人,就谈不上戒惧和敬畏。所有问题的口子无一不是从破坏规则处打开的,“知道有规定,就这一次,下不为例”——这是违反规则之人的基本轨迹,第一次犯错诚惶诚恐,待风声过后,后果未至时,便由忐忑变坦然,而规则的闸门一旦提起,自然泥沙俱下,于是,才有那么多人从侥幸到跌倒,从量变到质变,成为无法挽回的惨剧当事人。
1976年6月27日,一架从以色列起飞的客机被恐怖分子劫持后降落在乌干达的恩德培机场。29日下午,劫机分子播发声明要求以色列等国立即释放53名“自由战士”以换取人质,最后期限是7月1日下午二时。时任以色列总理拉宾认为与恐怖分子谈判只能导致更加被动,力主武力解决。为此,军方精心制订了武力营救人质的“大力神计划”。四架C-130“大力神”军用运输机在八架F-4E鬼怪式战斗机的掩护下,在两架波音707远程运输机的指挥和后勤支援下,开始了前所未有的4000公里奔袭。为避开途经敌对国的雷达,四架飞机全部关闭无线电贴着海面飞行,终于降落在目的地机场。突击队员强攻拘押人质大厅时,指挥官一边投出震**手榴弹,一边用希伯来语高喊“卧倒”。以色列人质都听懂了这句命令,齐刷刷卧倒在地。混在人质间的恐怖分子顿时暴露在突击队员的枪口前,成了被射杀的活靶。唯一遗憾的是,两名人质因为未按指令去做也被当作恐怖分子击毙,他们一个是想看热闹,另一个则是激动地想去拥抱家乡的突击队员。
100名以色列人质因为自幼接受的服从命令教育而有惊无险地安全回家,只有两名人质为不守规矩付出了生命代价。若干年后,当各国军方将此案例作为营救典范时,管理学界也将其当作遵守规则的教材。
所以,戒在规则的围栏里,不光是少犯错误的问题,关键时刻还能保命。
再说说定就是一图到底。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得到一把珍贵的紫砂壶,为了防盗,睡觉时都要把壶放在床头。一次,睡梦中将壶盖打翻在地,惊醒后,心想,壶盖打碎了,留壶有何用?于是,一手抓起茶壶扔到窗外。第二天起床,发现壶盖掉在棉鞋上,完好无损。那人又悔又恼,一脚把壶盖踩得粉碎。早晨出门,竟发现昨晚扔出窗外的茶壶,完好无损地挂在树枝上……
故事里的这个人貌似脾气急,实则定力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沉不住气。
没有定力,就没有坚持。我觉得,顺境时的坚持只能叫做惯性,逆境时的坚持才能叫做定力。想想了凡,前半生因定数而生定力,后半生向变数去要定力。虽然他的那个年代还没有“好不容易鞋子合脚了,可样式又过时了”的兰德定律,但是,他就是那个“只要鞋子合脚了根本不在乎样式过时了”的人,沉浸在那册厚厚的功过格中,一页一页,积跬步至千里。
很多人之所以定力不足,是因为心底的欲望过多。
南非的沙比亚丛林中,至今还生活着原始的西布罗族人。他们的食物就是经过丛林地带的那些动物,而他们的捕猎方法更是简单,没有猎枪和弓箭,只是让动物自己跑到陷阱里,然后等着他们按时去收获。这些陷阱世世代代都没变过,就是一摊胶泥而已。
西布罗族人在丛林的湿地上运来许多胶泥,铺满一亩地大小的地方,然后放上一只鸡或是野兔。肉食动物一闯进丛林就会被鸡或野兔吸引,一步步走入泥沼,越是挣扎陷得越深,而陷进去的动物又会引来更大的肉食动物。几天后,泥沼地里就挤满了猎物。这时,西布罗族人抬来木板铺在胶泥上,将猎物一一收入囊中。
心理学家发现,人只要有欲望,就不可能破解那些陷阱,包括最古老的陷阱。所以,人被诱骗从来不是缘于外界,而是来自内心。魔由心生,这才是陷阱不会绝迹、定力总被吸走的真正原因。
我在大学讲座的时候,经常向学生兜售我的“歪理”:“人生要想成功,必须保持恒久的定力,‘一就而就’地将一张蓝图绘到底。”每当这时,讲台下面总会出现一点点的**,我能清楚地听到第一排的同学在窃窃私语:老师还读白字啊!
这正是我要的效果,我卖一个破绽,他减一丝困意,然后将注意力集中到了我这里。我接着说;“我没有读白字,我说的‘一就而就’是另一层含义。开运动会时,裁判鸣枪前总会喊上一句‘各就各位’,这个‘就’在这里做动词,是‘接近’的意思。‘一就而就’就是要心有定力,不断地去接近自己的既定目标。如果没有这个‘就’,你连‘蹴’的资格和机会都没有。”
最后说说慧就是得道明理。
作家梁晓声给“什么叫有文化”下过这样四句流传甚广的定义: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我在后面又加上了一句“置于安全范围内的欲望”。
有这样一种说法,三个苹果改变了世界。第一个**了夏娃,第二个砸醒了牛顿,第三个联通了你我。这三个苹果分别代表着欲望、知识和**,夏娃的苹果让人类有了道德;牛顿的苹果让人类有了科学;乔布斯的苹果让人类有了新的生活。人类的欲望在带来各种进步的同时也滋生了不少的罪恶,这不是技术有了问题,而是人心出了偏差。就像“无欲则刚”虽是书法家最喜欢写的题词之一,但这只能是努力方向,极难成为现实,因为熙来攘往的世界里,对**熟视无睹者屈指可数。
经常听到有人说,谁谁谁算是活明白了,那么,怎样才叫活明白呢?我觉得,能够坦然面对人生的各种落差就是活明白的标志。
二战快结束时,有个叫罗勃·摩尔的小伙子在海军服役,他讲述了亲身经历的一件事:“1945年3月,我在中南半岛附近276英尺的海下,学习到了人生最重要的一课。当时我正在一艘潜水艇上,我们从雷达上发现了一支日本舰队朝我们这边开过来,我们发射了五枚鱼雷,都没有击中,突然那艘布雷舰直朝我们开来,我们潜到150英尺深的地方,关闭了冷却系统和所有的发电机,以免被它侦察到。三分钟后,天崩地裂,六枚深水炸弹在四周炸开,把我们直压海底276英尺的地方,深水炸弹不停地投下,整整15个小时,几十个炸弹就在离我们50英尺左右的地方爆炸。要知道,深水炸弹如果距离潜艇不到17英尺,潜艇就会炸出洞来。当时,我们奉命静静地躺在自己的**,我吓得几乎无法呼吸,不停地对自己说:这下可死定了,潜水艇的温度有摄氏40度,可我却怕得全身发冷。15个小时后,攻击停止了,显然那艘布雷舰用光了所有的炸弹离开了。这15个小时,在我感觉好像有1500万年,我过去的生活一一在眼前出现,我记起了做过的所有坏事和曾经担心过的一些很无聊的小事,我曾经担心过:没有钱买自己的房子,没有钱买车,没有钱给妻子买衣服,下班回家,常常和妻子为一点芝麻小事而争吵,我还为我额头上的一个小疤发过愁,所有这些年来的愁苦烦恼,在此时此刻都显得那么荒谬渺小,而我过去居然对他们很在意。”
我们不可能都有机会像罗勃·摩尔一样如此近距离地面对死亡,然后侥幸归来从此大彻大悟,但我们无一例外地都像罗勃·摩尔一样如此真实地抱怨过。没有大见识,难能活明白。很多人的顿悟都来自于鲜明的反差——我以前总是抱怨鞋不够好,直到见到一个没有脚的人。
戒、定、慧为什么还要私人订制呢?因为每个人的境况不同,短板不同,定力不同,所以,没必要平均用力,千人一方,而是要有针对性地补齐最为薄弱的环节。这三者之间还是递进关系,一旦头脑里进驻了强烈的规则意识,那么,这个人的内心就能逐渐平和下来,连人生的节奏都会随之变得淡定从容,在这样的心境下,这个人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对个人价值的判断,对自我修养的追求,都将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层次。
老子推崇“不争是争”,低调其实是另一面孔的高调。不争绝非无为和怯懦,低调亦非无能和逃避,而是像艄公眼中的海和挑夫眼中的山一样,简约却不简单,需要一生的见识和经验,才可能换来如此的宠辱不惊。
明理的前提是得道,这个“道”非经考验不可得,就像一炉瓷器,到不了那个温度,永远出不来那个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