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乾心目中的书评家有怎样的形象呢?他应具有多方面的素质。他在引证了众多材料,做了稍显硬性的分析之后,得出结论:书评家须先是一个爱书的人,要真诚;他必须重新经验原作者的想象,而又不为那想象所感。他应是一个聪明的怀疑者。他应能很好地驾驭情感,在情感和理性之间保持一种平衡,这种心理效能的平衡正是书评工作所必需的。另外,他还得具备足够的文化修养,要能分别出正误美丑,要有很高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欣赏力。书评家还必须触类旁通,具备各科常识,比如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和哲学等;一个理想的书评家要具有足用的知识和品味的背景,对着实际生活又怀有莫大兴趣。同时,他还得有一棵公正的心。一个进步中的书评家应革除一切有意识的偏见,同时还应发现自己无意识的偏见,因为那是健全批评的绊脚石。
萧乾把书评家塑造得太完美了,以至几乎很难有谁能达到这一标准。在此基础之上,他还要求书评家应是一位身心完整、人格健全的人,他不仅要有良知、智慧、诚恳,还要有博大的胸襟,能够摈除嫉妒和偏见,不写势力的书评,要不卑不亢地批评。
书评家是书的价值的判断者,他必须“善读”,善于感觉著作者情感的各种色彩,重复其创作的心理过程。萧乾在《阅读与艺术》一章,分析了阅读对书评的影响。同任何能为一样,书评家的阅读能力也有高下之分。精确的阅读本身便有着批评的功能,而阅读能力的关键在于理解力,那种消极的“一目十行”只能徒然,无法把握原作的本质。同时,阅读时的心理状态如何也是决定阅读效率的重要条件。他还为读者提供了几种可供参考的提高阅读速度,增加阅读效率的方法。他把阅读的全过程分成四个阶段:认识、整理、诠释和评价。他提出产生准确认识的先决条件是要有生理和心理的健全,并引用瑞恰慈《意义学》中的“四种意义”作为阅读时捕捉的主要成分,她们是物(Sense)、情感(Emotion)、语气(Tone)、意向(Intention)。然后,书评家就要靠记忆力和判断力进行整理,把作者在各个部分要表达的“意向”诠释清楚。评价是最后的工作。
批评应有一定的标准,可又没有共守的准绳。标准一如信仰,应与评者个人相融。而且,这个标准必须得书评家经过自身体验得出,他是内在的,完全个性化的。看来,萧乾是要说明,批评的准绳是书评家内在的“理念”。他大量引用现代舞蹈创始人邓肯女士的《自传》来阐释,“美”是衡量一件艺术品的一个标准。艺术的美的境界,是一种超乎愉快和苦痛的“宇宙的情感”。
萧乾还在《批评的准绳》一章分析了艺术与道德的关系,他在简短回顾了艺术至上与艺术为人生的争辩历史以后,认为书评家不能成为卫道士,他没有权利限制作家任何写作。艺术与道德并不是敌对的,一本道德的书,肯定缺乏艺术性,一本艺术的书,一定不道德,这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艺术可以成为人生的教科书,但它一定不能说教人生。他在本章末尾还论及一个今天仍在常说的道理:作品的“流行”不一定代表作品的“不朽”,因为流行作品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缺乏真诚,而且过于着重娱乐性,可伟大的作品往往又曲高和寡,知音难觅。“流行”本身无可非议,任何时代都有适时的“流行”文学。书评家要善于选择,不可盲从,要能区分“流行”一时的纯然刺激性文学和真正抓住读者心灵的伟大作品。
《批评的艺术》可说是萧乾艺术批评观的最早的写照,他先通过引用和说明,来论述批评史上几乎各种主义的批评派别和方法,并分别分析了其短长、优劣。浪漫派、古典派、印象派、唯美派、象征派,等等,种类繁多,令人眩目。书评家当然不能只是别人思想的附庸,也应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家,不要为众多的批评派别与方法所左右,要按照自己的性格写批评。其实,无论哪一派的哪一种方法,都必须在冷静的裁判之上,加上动人的文字和独创的思想。萧乾始终将批评者喻为寻觅作品美质的“心灵的探险者”,抱着一种什么样的审美态度以及如何审美,是体验美的关键。他不能把美视为满足某种生理欲望的愉快经验,看到一尊精美的女人**塑像就肉欲升华。他必须经验一种与原作者写作时类似的艺术感觉,才能捕捉到美。他认为真正有血有肉的美,必须以有机体的完整的心情鉴赏。评者应是作者的知音,一部用伟大心胸写出来的作品是需要另一个伟大的心胸来体会的。
萧乾以为一部作品的成败大致基于表现和主题,而好的作品又多是以想象写成的。因此,好的书评家就该把自己的全部心灵都倾注到对作品表现的感觉上,追寻作者想象的线索和逻辑发展,永不因局部的缺憾而抹杀一篇作品的价值。表现艺术失败了,还能欣赏那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