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教训(1 / 1)

有人说宋朝发展经济有一套,不得不佩服,可是谈到与周边国家打仗就不怎么样了;甚至有人称宋朝是中国封建历史上“外交最耻辱”的朝代。

关于这一点,可以说历来褒贬不一。本书认为,说宋朝“打仗不行”主要有以下几条原因:

一是上述观点本身是“大国主义”情结在作怪,是用现代观点来看历史问题,没有也无法体会到当时政府的难处和百姓人心思定的愿望。

例如,当时北方契丹建立的辽国人口不到宋朝十分之一,可是打起仗来却要比宋朝主动得多,1004年辽军就一直攻打到宋朝的心脏地带。

究其原因在于,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地广人稀,打起仗来无所顾忌。从影片中能看到,他们打仗从来也不准备粮草什么的,打到哪里算哪里(无产阶级最具有革命的彻底性?);而大国打仗光是准备粮草就得数年,并且纪律严明,所以灵活性当然也就不够了。在这种情况下,宋朝与其集中全国的人财物力打一场不知胜负的仗,不如用较小的代价就摆平对方,换取长久和平;同时,再把损失从与对方的经济贸易中捞回来。

在宋朝看来,这才是真正地对人民生命和财产负责,是解决国际纠纷的最好典范(现在的美国就是学的这一套)。事实上,宋朝和辽朝在从此以后的100多年里一直相安无事,表明这种做法是双方都能接受和肯定的。

除此以外,1038年宋朝与西夏国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处理的。相反,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实行追求“富国强兵”的改革,最终却在保守派的强烈抵抗下陷入长期的党争之中。

二是当时的宋朝实际上拥有中国封建社会中步兵装备最好的军队,也是抗击蒙古军队时间最长的朝代;宋朝水师是全球最强的水师;宋朝军队是中国历史上最忠诚的,例如1279年崖山海战时即使大势已去,仍然有20万军民跟随幼帝、10多万军民战败殉国;1259年的重庆钓鱼城之战更是改变了世界形势。但无奈天不助宋,宋朝走投无路。

首先是气候不帮忙。宋朝恰好处于历史上的小冰河期,遇到了千年不遇的严寒。史料记载,当时的京都临安是年年大雪纷飞,北方更是苦不堪言。于是,北方的辽朝、金朝、蒙古游牧民族不得不拼命向南拓展,给南宋造成持久的军事压力。他们背“寒”一战,更加骁勇善战,战斗力特别强。当时宋朝最多时有上百万军队,但主要集中在京城保卫皇帝,能够调到边境的还不到一半,并且还要同时在两处作战,而其中一处的西夏一国就拥有50万军队,每次出动的部队至少10万,后期更是号称30万至80万军队同时攻打宋朝,宋朝又怎么吃得消呢?而当时宋朝面对的金朝也不弱,再怎么说,它也是经济总量排名全球第二的强国哪。

其次是宋朝军队以步兵为主,没有骑兵(因为缺少马匹来源),所以很难与北方民族抗衡。别人骑在马背上一路狂奔,你却只能在地上行走,又怎么斗得过对方?岳飞之所以能与金军主力硬碰硬,主要也是他在战斗中缴获了大量的马匹、组成了强大的骑兵部队,才能主动出击的。

三是宋朝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完整朝代,只是当时一个较大的封建割据政权而已,甚至可以看作是五代十国的延续或第二次南北朝时期,因为它从来就没有统一过整个中华帝国。理解了这一点,也就比较容易理解为什么它在军事上会如此软弱了;更不用说,经济成功与军事弱势之间还有某种密切联系,军费开支少正是经济轻装上阵、快速发展的因素之一。

四是宋朝长期坚持“和平外交”政策,大富大贵消磨了斗志。一方面是它不把其他少数民族国家放在眼里,不愿意攻打别国;另一方面,其他少数民族则看着宋朝的富裕眼红,把它当作是“吃大户”的首选对象。

就这样,在北宋的最后出现了“靖康之耻”,宋徽宗、宋钦宗父子死无葬身之地,直接导致北宋灭亡。1127年北宋灭亡之后,宋徽宗第九子赵构继承皇位,1129年迁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取“临时安置”之义),史称南宋。南宋的军事力量更弱,所以依然只能通过议和方式来苟且偷生。尤其是到了中后期朝廷腐败不堪,最终在1279年厓山海战中被元军所灭。所要指出的是,南宋末期虽然腐败,但经济依然非常发达,科技、外贸、对外开放程度都非常高。倒是南宋灭亡后被游牧民族接管,一直处于上升阶段的东方文明才开始衰落,并最终退出世界主流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