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秦朝末年连绵不绝的农民起义和四年的楚汉战争,使得西汉初期社会动**不安,匈奴等少数民族虎视眈眈,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情况严重到什么样子?当时不但到处发生饥荒,出现人吃人现象,而且死者人数超过一半;在这样的背景下,还有谁能安心地在田里劳作呢?就连皇帝要坐马车,也找不出四匹纯一色的马来,将相们干脆就只能坐牛拉车(公车消费倒省的)。不用说,这时候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发展经济、安抚人心,否则不要说其他了,恐怕谁做统治阶级都自身难保。
所以,秦朝灭亡后,汉高祖刘邦,及其之后继位的刘邦之子汉文帝刘恒、刘恒太子汉景帝刘启等吸取教训,下定决心要减轻农民负担,注重发展农业。尤其是在文帝、景帝时期,整个社会崇尚以德化民、勤俭节约,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生活非常稳定,因而历来被视为封建社会的盛世标杆,史称文景之治。
※主要历史回顾※
文景之治中的“文”是指汉文帝,“景”是指汉景帝。所以顾名思义,文景之治就是指中国古代西汉时期文帝、景帝统治的经济盛世。
西汉开始之初的一段时期,社会经济衰落,朝廷推崇黄老治术[1],通过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政策大大减轻农民负担,经济取得长足发展。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减轻杂税
减轻税负、放水养鱼,才能真正提高人民生活,最终增加国库收入。对此,文景之治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轻徭薄赋,减税幅度高达90%
这主要是,不断降低农民纳税,减轻劳动农民负担。
具体是,自从刘邦登基后就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实行“约法省禁”(精简法令、宽松法制)的立法思想,不断减轻田赋税率,把秦朝奇高无比的税率(2/3)降低到收获量的1/15,相当于税率降低了90%!所以,这时候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只是后来因为国库亏空严重,税率才重新有所抬头。不过后来当惠帝继位后,马上就又恢复到了1/15的税率。到了文帝上台后,更是经常颁布减省租赋诏令,分别于公元前178年(文帝2年)、公元前168年两次推行“除田租税之半”政策,税率在原有基础上又降低一半,降到1/30。公元前167年时,还干脆全部免掉了田租。
可以说,这是中国整个封建社会中田赋税率最低的时期,并且这一局面差不多保持了400年——从时间上看,这一税率从公元前206年汉朝建立到公元前155年(景帝2年)差不多经过50年后才在景帝时得到最终确定;之后差不多又推行了350年,直到204年(东汉建安9年)田租制改为户调制时,这一税率政策才告结束。
发展经济,努力增加财政收入
这主要是,千方百计发展农业和工商业,通过扩大税基来提高政府财政收入、弥补国库亏空。
这就很好地回答了前面的一个疑问:文景之治时的税率比秦朝降低90%,还怎么来维持政府的正常运转呢?办法当然只能有两条:一是缩减政府开支,二是发展经济、扩大税基。
在发展农业方面,文帝多次颁布诏书,下令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他根据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等人员并给予他们赏赐,鼓励农民生产,通过各种税收优惠政策来鼓励开荒。
在发展工商业方面,着重开发原来属于国家所有的山林川泽,促进农副业生产,以及关系国计民生的盐铁生产。公元前168年废除了过关用传制度,又进一步促进了商品流通和贸易来往。到了景帝时,他更是恢复与匈奴等周边少数民族的通关往来(边境贸易),贸易顺差大大增加。
就这样,文景之治有效地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财政收入中工商杂税收入慢慢超过田租收入,从而有能力进一步减免田租,出现真正的以工商业反哺农业的经济良性循环。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这主要是,提倡勤俭节约、反对浪费,尤其强调官员率先垂范。
文帝倡导政府官员过勤俭生活,并首先“从我做起”。朝廷内的一切开销都要求从简,并颁布诏书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禁止地方官员购买黄金珠宝,否则以盗窃罪论处;倡导官员们每年春耕时节都要亲自下地耕作,既支援了农忙,又密切了干群关系。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文帝想搭建一个露台,可是一看预算表需要花费百金,便随即放弃了这个想法。在他看来,百金相当于中等家庭十年的收入,他过去继承了先帝的宫室还常常觉得羞愧,现在又怎么能花百金来建造露台呢?根据类比,百金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几十万元人民币,这在今天有些官员看来只是“小意思”,何况还是花的公款!
上行下效。既然皇帝都这么做,其他贵族官僚当然也就不敢太奢侈浪费了,这就大大节约了财政资金、减轻了纳税人负担。
文帝在位一共23年,楞是没有扩大宫室和园林,并且下令从简修建自己的陵墓,不得使用金银饰品、只能用陶瓦,这就远远超过了当今“五年内不修建楼堂馆所”的标准。仅此一点,就值得万民敬仰了。
通过贵粟政策,提高人民收入
这主要是,通过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即所谓的“贵粟”),来增加农民收入,吸引农业投入。
文帝认为,提高农民收入的唯一途径就是提高粮食价格。所以当时采取的措施主要是,鼓励有钱人购买粮食后捐献给国家,并且鼓励把粮食运送到边境粮库作为军粮。政府则按照捐献数额大小赐以不同爵位,或者赎减罪行。这样,军粮和国家粮食储备不但充足了,还能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减轻农民的捐税负担(当时的规定是,只要各郡县的粮食储备足够一年所需,该郡县就可以免收农民来年的田租)。
郡国并行,加强中央集权
这主要是,吸取秦朝极端专制的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度,慢慢地加强中央集权。
所谓郡国并行制,是指既有郡县制,又有封国制。最早时是刘邦在楚汉相争时为了分化项羽阵营,封韩信、英布等为王的;因为他们都不姓“刘”,所以被称为“异姓王”,也正因如此最终相继被诛杀了。可是与此同时,刘邦也封他的子弟们为王的,称为“同姓王”。这些“同姓王”在他们的封国内就是国君,不但拥有一定的军权和财权,而且还可以任命除太傅、丞相之外的所有官员。
这种郡国并行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中央财政的负担,缓解了政府早期的财政困难。由于财政“分灶吃饭”,地方有权制定一些“土政策”,所以对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是起积极作用的,有助于经济快速发展。
重视农业
文景之治的重视农业,主要体现在重视农业生产、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减轻农民负担上。
上面提到,文帝自从把田租税降到1/30后,从此就确立了这一汉代定制,给广大劳动人民以一个长期休养生息的好机会。而实际上,与此同时文帝还做了其他一系列有助于农业发展的事。
例如,他把每个成年人的人头税(当时称“算赋”)从每人的120钱减少到40钱,把徭役减少到每3年服役一次。
公元前155年(景帝2年)时,又把强制服兵役、劳役的年龄,从秦朝时的17岁推迟到20岁;与此同时,还缩短了服役时间——缩短到一般情况下只需服役两年,一年在本郡,一年去京师或边疆;此外只需在本郡县服役一个月,主要从事修筑城垣、道路及运输等任务。
抑制豪强
这主要是禁止个人铸造钱币,重农、抑商,逐步分化诸侯国。
文景之治采取的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政策,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地主阶级的获利实际上更大,因为他们的土地面积更多;并且因为可以买卖爵位,所以有钱人很容易通过这种方式来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
为此,社会上很快就出现实力日益雄厚的三股势力,一是拥有政治优势的军功集团,二是谁也不买账的恶霸地主,三是财大气粗的商人,他们共同构成了不劳而获的特权阶层。要知道,当时政府的税收是1/30,可是他们向破产农民收取的地租却高达1/2,差额竟有14/30,即46.67%。所以社会上马上就出现巨大的贫富差距,社会动**一触即发。
为此,文帝、景帝多采取各种措施抑制豪强,主要是反对铺张浪费,让你有钱不能用;禁止私自铸造钱币,维护统一金融秩序;重农抑商,防止出现泡沫经济;逐步分化诸侯,确保中央拥有最高权力;备战备荒,防止经济波动和战备需要。不用说,这些措施严重损害了既得利益集团,为此,景帝后来不得不任用酷吏来严办豪强。
休养生息
文景之治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对周边敌对少数民族国家也不轻易出兵,谋求的是相安无事,以免耗损国力并最终转嫁到百姓头上,确保能给百姓一个和平的生产和生活环境。这一做法既起到“御胡”的作用,又很好地开发了边境,开创了汉代屯田的历史。
例如,吕后时南越王赵佗自立为帝,与汉王朝分庭抗礼,文帝即位后通过为赵佗修葺祖坟等措施感动他,使之归附朝廷。公元前162年,又与匈奴定和亲之约,在匈奴屡次侵犯边境的情况下,也只是要求边郡严加防卫,并不兴兵出击,以免烦扰百姓。
景帝继位后,政治上继续实行无为而治、节俭爱民。后因采用晁错的主张削夺诸侯王的封地而引起七国之乱,幸亏有太尉周亚夫平定,从此中央权力才得到巩固,各诸侯王没有任何实力可言,天下一片太平。
励精图治
文帝即位后不久,就废除诽谤妖言罪,手下可以畅所欲言,不用担心因言获罪;并且,还废除了秦始皇发明的“秘祝”制度(专门负责把皇帝做错的事推到别人身上),认为皇帝也是人、也会犯错误、犯了错误就应当承担责任,同时文武百官所犯的错误和罪过皇帝也要负责。紧接着,文帝又禁止祠官为他祝福。
文帝对秦代以来的严刑酷法进行重大改革,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秦代大多数罪犯都会被判为罪人或隶臣妾,没有刑期,却要终生服劳役。文帝规定,根据犯罪情节轻重判处不同刑期,服刑期满就能恢复为平民百姓。二是秦代法律规定,罪犯的父母、兄弟、姐妹、妻女等都要连坐,被文帝明令废止,改成“一人做事一人当”。三是废除秦代的黥、劓、刖、宫四种肉刑,改用笞刑代替,并且还减轻了笞刑。
所有这些,都使得人民所受压迫要比秦朝时有明显减轻。
[1]所谓黄老治术,是指假托黄帝时期的政治清明、道家老子思想中的清净俭约来作为西汉初期的政策方针。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