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和起因(1 / 1)

公元7世纪中期,当时的日本政权实际上掌握在苏我氏等几个大家族手里,日本天皇家族反倒没什么大权。645年6月,皇室中大兄皇子联合贵族中臣镰足发动政变,拥立孝德天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孝德天皇登位后模仿中国建立年号的做法,定年号为“大化”(意为“伟大的变化”),所以645年在日本也称为大化元年。大化二年即公元646年元旦,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在日本原有政治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参照中国唐朝的政治经济体制,正式开始了一场社会政治变革运动,史称大化改新或大化革新。从此,日本成为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而19世纪中期的日本则处于德川幕府时代,对外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不但禁止外国传教士、商人和平民进入日本,而且还不允许国外的日本人回国,甚至不允许建造能够远洋航行的船只。至于通商对象,也只仅仅限制在中国、朝鲜、荷兰等,并且只能在长崎一地进行。

可是另一方面,当时的日本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其标志是家庭手工业和手工作坊内已经有了雇佣工人。不用说,幕府制度这时候的这种统治方式已经不合时代要求,于是社会各界纷纷要求改革政治体制。

1840年鸦片战争后,英国等西方列强率先打破了中国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获得了不少中国的贸易与通商特权,这使得日本强硬的闭关锁国体制备受压力。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率舰队进入江户(东京),给德川幕府递上一封美国总统写给日本天皇的信,强烈要求同日本建立外交关系并进行贸易,史称“黑船事件”。1854年,德川幕府与美国签订条约,同意向美国开放长崎以外的两个港口,并给予美国最惠国待遇。紧接着,德川幕府又签订了其他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而引发出国内各界非议。

这时候,受海外影响较大的改革派(反对派)打出“尊王攘夷”(尊奉天皇、赶走外国侵略者)的旗号,刺杀了与西方势力勾结的幕府当权者,袭击西方商人和外交官,可是却没有明确提出推翻幕府统治的要求,最终遭到镇压而失败。

接下来,许多有识之士开始丢掉幻想,认为要想改变现状就必须推翻幕府统治,于是掀起一场“倒幕”运动。1877年,以西南战争为代表的倒幕运动尾声结束后,由日本天皇操纵、主导政权的封建军国主义得以建立,标志着日本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

※主要历史回顾※

大化改新以中国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学习中国的皇帝制度,从而对日本的经济、政治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并且规定了实行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体制,严格划分良贱身份制,既完善了日本的统治制度,又部分地解放了生产力,所以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而到了19世纪60年代,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日本又掀起了一股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其开始的标志是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进行政治改革,所以史称“明治维新”。明治维新的时间段划分有多种说法,但一般认为是从1867至1877年。

大化改新是怎么来的

提到大化改新,得从日本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发展历史说起。

我们知道,日本国土是由几个大岛和若干小岛组成的。岛与岛之间有海水间隔,这在古代交通不发达时就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天堑,每个岛屿实际上就是一个独立王国。这样的地理环境决定了过去日本每个岛屿的内部矛盾都必须自己摆平,外部势力是天高皇帝远,远水救不了近火。

直到公元3世纪之后,日本本州岛中部一个名叫大和的地区不断向外扩张,领土面积越来越大,以至于后来形成了大和国;5世纪时就已经统一了目前日本的大部分地区,形成了当今日本的雏形。

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是天皇。天皇把不断侵略得到的土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分给皇室成员,称为屯仓;另一部分分给大贵族,称为田庄;把俘虏而来的奴隶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家庭劳动,依然称为奴隶,这部分人数较少;另一部分用于生产劳动,称为部民。部民因为毕竟不是奴隶,所以他们可以有自己的家庭、劳动工具和少量财产;可以像奴隶一样被主人作为礼物送出去,但不能买卖,更不能杀害。总体来看,当时奴隶和部民的比例超过总人口的一半,其余的就是贵族和平民了。

大和国在基本统一了日本国土之后,因为无法继续对外扩张了,所以便开始出现内部争斗,残酷剥削部民、拼命争夺土地,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到公元6世纪时,整个社会处于一片混乱状态。

怎么办?唯一的出路只能是改革,改变过去那种过时了的部民制度。可是究竟怎么改呢?593年,十分熟悉中国文化的圣德太子被立为太子,他极力主张加强皇权,建立像中国一样的大一统国家体制。

他一方面提倡佛教,另一方面向中国派遣大批交流生,积极筹备改革。可是最终由于顽固势力过于强大,他的改革并没能得到真正的推行。640年,圣德太子虽然死了,可是他当年派到中国留学了30多年的僧旻和高向玄理已经回国,带去了中国隋唐的封建统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并且传授给皇室贵族,为日本接下来的改革打下了封建主义的思想基础。

就这样,当时正处于鼎盛时期的中国唐朝,理所当然地成为日本的学习榜样。645年,中大兄皇子联合贵族中臣镰足政变成功后,僧旻和高向玄理出任日本国博士(改革总顾问),具体指导了这场改革。

大化改新有哪些主要内容

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仿效隋唐的均田制

这主要是,废除日本豪族的土地私有制和部民制,只保留朝廷的手工业部民,所有土地收归国有;实行班田收授法,计口授田——政府每隔6年对所有6岁以上的公民班田一次;所班田地不得买卖,人死以后土地是要归还给政府的。

具体班田标准是:男子口分田2段,公奴婢相同;女子为男子标准的三分之二,私奴婢为男子标准的三人之一。

二是效仿唐朝的“租、庸、调”制

这主要是,在效仿中国隋唐均田制的基础上,规定班田农民都要负担“租、庸、调”:

所谓“租”,是指向国家上缴的实物地租,标准是受田每段缴纳租稻2束2把。

所谓“庸”,是指服劳役或纳布代役,标准是50户充仕丁1人、50户负担仕丁1人之粮,1户缴纳庸布1丈2尺、庸米5斗。

所谓“调”,是指进贡地方土特产。其中又分为田调、户调、付调,分别是按照土地面积、户口、土特产来征收的。

三是确立中央和地方的行政区划与组织

这主要是,中央设京师和畿内(京都周围地带)两部分,地方设国、郡、里。官吏都由国家任免,废除世袭制,设神祀、太政二大官和八省一台。

四是整备军事和交通制度

这主要是,兵制方面在京师设立五卫府,在地方设立军团,公民都要服兵役。

明治维新在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

1868年4月6日,以日本天皇为首的新政府发布具有政治纲领性的“五条誓文”,6月11日又公布“政体书”,9月3日下令将“江户”改称“东京”,10月23日将年号改称为“明治”,1869年5月9日迁都东京,然后就颁布了以下一系列改革措施:

一是政治上建立君主立宪制

这主要是,1869年6月强制实行“版籍奉还”、“废藩置县”政策,把日本划分为3府72县,建立中央集权式政治体制,天皇拥有无限的权力。

二是社会体制上废除士农工商身份

这主要是,废除过去的“士、农、工、商”身份制度,颁布“户籍法”。过去的公卿诸侯等贵族,改称为“华族”;大名以下的武士,改称为“士族”;其他从事农工商业的人和贱民,一律称为“平民”。为了减轻财政负担,政府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逐步收回华族和士族的封建俸禄。

三是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

这主要是,大力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掀起了工业化浪潮;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原有的土地政策,允许土地买卖;实施新的地税政策;废除各藩所设关卡;统一货币,并于1882年设立了中央银行日本银行;撤销工商业界的行会制度和垄断组织。

四是社会文化上倡导文明开化

这主要是,引进并翻译西方著作;提倡学习西方的社会文化及生活习惯,即生活欧化;废除阴历,改用阳历(年号除外);改革夫妇别姓传统,规定夫妇同姓(一般为妻从夫姓,如果是入赘则丈夫改为妻姓)。

五是教育上兴办义务教育

这主要是,大力发展近代资产阶级性质的义务教育,将整个日本分为8个大学区,各自设立1所大学;每个大学区下设32个中学区,各自设立1所中学;每个中学区下设210个小学区,各自设立1所小学。这样,全日本一共就有了8所公立大学、245所中学、53760所小学。

在此基础上,教育部门颁布“考育敕语”,灌输忠君爱国思想。虽然其本意是为了强化中央集权统治的社会体系,但最终为日后的日本对外扩张打下了思想基础。

除此以外,还选派留学生到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等先进西方国家留学。

六是军事上实行军国主义

这主要是,改革军队编制(陆军参考德国、海军参考英国);发展国有军事工业;实行军国主义、武士道精神;增加军事预算,明治中后期军事预算比重高达政府财政预算的30%至45%;颁布征兵令。

1872年颁布的“征兵令”规定,凡是年满20岁的成年男子一律要服兵役(一般服役3年,预备役2年,共5年;后来分别增加到3年和9年,共12年)。1873年时作战部队动员人数可达40万人。

七是交通上新修铁路和公路

这主要是,大力改善各地交通条件,兴修新式铁路和公路。1872年时日本的第一条铁路东京至横滨铁路通车,1914年时全国铁路总里程已超过7000公里。

八是外交上推行鹿鸣馆外交

这主要是,1883年设立了一家名叫“鹿鸣馆”的沙龙会馆,由外务卿及其妻子主持盛大的开业典礼。经常广邀西方外交使节与名流来此聚会,鹿鸣馆从此成为日本上层人士进行外交活动的重要场所。

九是司法上仿效西方制度

这主要是,日本在1882年订立法式刑法、1898年订立法德混合式民事法、1899年订立美式商法。

十是宗教上鼓励神道教

这主要是,从政治方面出发,因为要宣扬忠于天皇的思想,所以日本政府大力鼓励神道教,同时当然也是允许其他宗教存在的,如1873年就取消了基督教传教禁令,允许基督教在日本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