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和起因(1 / 1)

随着中世纪欧洲各国商品贸易不断发达、经济逐渐一体化,不但西欧各国之间,就连西欧各国与东方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也越来越频繁,从而形成了遍布欧洲的贸易网络,出现了诸多区域贸易中心,汉萨同盟就是其中之一。

欧洲区域贸易中心形成的时间最早可追溯到11至15世纪。当时正是欧洲封建社会达到鼎盛的时期,城与城之间、国与国之间的集市贸易得到蓬勃发展,因而必然要求并且也一定会产生区域贸易中心。

当然,当时影响较大的区域贸易中心除了汉萨同盟之外,还有地中海贸易区、北海和波罗的海贸易区、罗斯贸易区、不列颠贸易区等。

※主要历史回顾※

“汉萨”在哥特语中的意思是“军队”或“连队”,在日耳曼语中的意思是“集团”,在德语中的意思是“公所”或“会馆”。在这里,可以用来借喻同业公会或行会。

14世纪之前,汉萨还主要是用来称呼商人之间联盟的,后来则演变为城市之间的联盟了。具体地说是,当时的汉萨同盟是指在伦敦和布鲁日的德意志人团体,如科隆汉萨、汉堡汉萨等;后来便慢慢地从商人汉萨演变为城市汉萨,其标志是在吕贝克城的再三要求下,1293年有26个城市投票,一致同意今后凡与自己有关的案件都按照吕贝克城的法律来裁决。也应如此,吕贝克法律便成了汉萨同盟的共同法律,吕贝克城也同时成为汉萨同盟总部的所在地。

汉萨同盟是怎样形成的

汉萨同盟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12世纪。

当时,德国有4座城市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它们分别是科隆、吕贝克、汉堡、不莱梅。更重要的是,这些城市先后继承了过去历史上的贸易关系,并且拥有不少贸易特权。例如,科隆商人曾经就因为过去慷慨地为狮心王理查支付过赎金,所以如果在英格兰经商的话,可以获准免税和建立侨居地。后来,英格兰国王又同样把这种待遇范围扩大到了吕贝克和汉堡商人中间。所以在当时,这几个城市的商人在英格兰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某种联盟,好比我们今天所说的“××帮”。这就是汉萨同盟的雏形。

1158至1159年间,德意志诸侯和统帅萨克森公爵狮子亨利夺取并占领吕贝克城后,经济繁荣的萨克森王国打开了通往波罗的海的通道,德国商人很快就将商业活动范围扩大到了整个波罗的海地区。紧接着,吕贝克商人又很快在瑞典和俄罗斯设立了商站,并在1299年进一步控制了里加的商业贸易。这些在国外经商的德国商人们,因为种族、利益、处境相同,所以便慢慢地联合起来拧成一股绳,结成某种性质的同盟了。

特别是在1210年,吕贝克和汉堡这两个城市决定在某些事务中使用相同的民法和刑法、在本城保护对方的商人,更是奠定了汉萨同盟的基础。1241年,这两个城市为了保护商人反抗抢劫罪和海盗袭击,正式结成联盟;1282年汉萨同盟最终形成。

而实际上,在汉萨同盟出现之前,德意志地域就已经出现过两个自由市同盟了,一个是莱茵同盟,另一个是土瓦本同盟。这两个同盟,分别围绕莱茵河流域和土瓦本地区的城市,通过结盟方式,来联合对抗地方贵族的掠夺和土匪强盗的抢夺。

很快,它们就从中尝到了甜头,于是这种做法得到了推广。结成同盟的城市之间,彼此都互相废除水路和陆路通行税,这样也就更进一步加强了彼此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商品贸易的发展;同时,经常通过协调方式来解决彼此之间的争端,又使得同盟城市之间成为名副其实的“友好城市”。不过,这两个同盟在14世纪都先后解体了。

从这一点上看,汉萨同盟可以说是在借鉴这两个自由市同盟基础上形成的,当然也可以看作是对外贸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因为本国商人在国外经商,会因为种种天然的联系,要求彼此之间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对外、协调关系、减少阻碍,这样对彼此的经济、政治乃至军事都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什么是商站

上面提到了汉萨同盟在各地建立的商站,下面还要不断提到。所以这里先来说说什么是商站。

汉萨同盟的商站,有点像我们今天看到的贸易货栈或商品交易市场,但它的地位显然要高得多。每个商站内不仅有市场、商人宿舍、办公室、作坊、工场、库房、仲裁委、公平秤等等,还有各种防御设施,当然是全天候有人值班的。

以汉萨同盟的伦敦商站为例。伦敦商站创建于1282年,拥有自己的码头,四周是高墙,主要建筑是一座三层高的楼房,边上有专门的塔楼供存放文件用,此外还有庭院和武器仓库。这座商站因为主要经营德国的钢铁和钢坯,所以俗称“钢院商站”。

汉萨同盟在每个商站都派有商业代表,并且该代表必须由德高望重的已婚男性商人出任,妇女是严格禁止进入商站的。

最早的商站主要设在瑞典的哥德兰岛上,后来才扩大到英国的伦敦、佛兰德的布鲁日、挪威的卑尔根、俄罗斯的诺夫哥罗德,它们并称为“四大商站”。在这其中,曾经还出现过丹麦袭击瑞典哥得兰岛上的汉萨商站,从而引发了一场汉萨同盟与丹麦之间的战争。

除了商站之外,汉萨同盟在其他国外城市还设有若干个营业所和账房,其层次要比商站低一些。

别以为这些商站主要分布在波罗的海、北海、俄罗斯,在全球的影响力有限;要知道,由这些商站派出的商船可是在世界各地活跃得很。这些商船每艘载运量可达一两千吨,它们忙忙碌碌地去南欧采购橄榄油、水果、酒和盐,积累起了大量的财富,在各国都很受尊敬。为什么?因为它们有钱呗,“有钱就是爷”。

所以,汉萨同盟在鼎盛时期可谓牛气冲天。举个例子来说,他们有钱了,会动脑筋向罗马帝国的封建领主和其他国家的君主放贷,为此还获得过多项特权;甚至,他们还一度左右着丹麦、瑞典的王位继承人人选。例如英国国王就曾经多次把自己的王冠作为抵押物抵押给汉萨商人,以换取贷款,或者向汉萨商人借入船舰和海员。

从这个角度看,用“富可敌国”来形容汉萨同盟一点也不为过。

汉萨同盟主要发挥了什么作用

“汉萨同盟”的名词最早出现在1344年,指共享特权的商业联盟;1356年从商业联盟发展成为城市联盟。由此可见,汉萨同盟的作用同样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商业联盟阶段主要是为商人做生意服务的,目的是要取得更多的商业“特权”;而到了城市联盟阶段,则主要是为城市经济服务的,除了考虑商人的个人利益之外还要考虑同盟城市彼此之间的利益。

加入汉萨同盟的那些城市,主要位于德国北部,尤其是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汉萨同盟正是由它们发起组成的一种自由而松散的商业和政治联盟,从12世纪中期开始形成,14世纪达到鼎盛时期,最多时加盟城市数量高达160个。

打个不很贴切的比方说,汉萨同盟就是前面所说的扩大了的行会组织。只不过这种行会组织的会员不是商人,而是城市,是以城市为名加入的集团联合体。根据汉萨同盟法律规定,任何一个城市会员都是可以对外发动战争的,但不过必须事先征得4个邻近城市的同意,以免殃及无辜。

怎么来理解同盟城市中的这种“共享特权”呢?这里可以举个例子。1367年,汉萨同盟成立了以吕贝克城为首的领导机构,吸引了汉堡、科隆、不莱梅等城市的有钱人参加,并且拥有自己的武装和金库。尤其是1370年汉萨同盟战胜丹麦后,签订了《斯特拉尔松德条约》条约,就更是垄断了整个波罗的海地区的贸易,在沿海地区广泛建立商站,实力之雄厚可见一斑。

从历史进程看,这种成立汉萨同盟“共享特权”的做法有其一定必然性。因为在当时,全球各地的对外贸易已经有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几个比较重要的贸易中心,如东亚贸易区、东南亚贸易区、南亚贸易区等。这些贸易区的形成,客观上要求把连接这些贸易区的商业通道也能相对固定下来,这就需要建立某种“同盟”来做到了。

显而易见,这些商业通道以利用东西方原有的商路最为省事,这样也就自然而然地把东西方之间的贸易范围扩大到更广阔的领域,东西方之间的贸易交往更加频繁了,生意将会越做越大。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早是出现在英国的,所以这种世界贸易中心最早也是在欧洲形成的,从欧洲的地区贸易中心向世界贸易中心进展。尤其是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发现了美洲大陆,开辟了通往东方的新航路,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就更加频繁,世界市场连成一片,已经开始出现世界贸易一体化的雏型。

汉萨同盟为了能够更长期地“共享特权”,特别强调维护“集体主义”。例如它规定,同盟中的任何城市会员都不得对其他会员失信,或者出售夺取其它会员的赃物、逮捕其他会员城市的市民,否则将会受到同盟内所有城市的贸易抵制;同盟中任何一位市民在其他城市受到审判时,都应得到公正判决,否则可以向其他任何一个城市求援;同盟中任何城市的市场上都只允许同盟城市的商人进行交易,不允许非同盟城市商人的进入。对于开除出盟的会员城市,该市的商人在整个同盟城市中不再拥有原来的所有特权;一旦被捕,其货物会被全部充公。

汉萨同盟最终是怎样消亡的

从15世纪早期开始,汉萨同盟出现了衰落迹象。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汉萨同盟虽然通过商业贸易积累起了大量财富,可是它并没有把这些财富回馈社会,所以“没有人说他们的好”,缺乏群众基础。

二是汉萨同盟完全遵从商业规则,哪里的东西便宜就到那里去进货,这样做从经商角度看并没有什么错,可是却会冷落了本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城市经济缺乏后续力量。

三是随着后来其他国家也克隆汉萨同盟的这种重商主义和保护主义做法,汉萨同盟开始遇到竞争对手。尤其是各国商人对汉萨商人拥有许多特权和豁免权抱有一种天然的仇恨,纷纷绕过汉萨同盟去做生意,这样就更进一步削弱了汉萨同盟的经济实力。

例如,在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一世就强迫汉萨同盟放弃对丹麦的直接政治控制,缴出所占领的堡垒,废除汉萨同盟在丹麦领土上的税收优惠政策;同时,她还支持海盗对汉萨商船发动袭击。尤其是1397年成立的卡尔马同盟,更是严重削弱了汉萨同盟的实力。在这种情况下,汉萨同盟掉过头来支持瑞典的叛乱,瑞典为此恼羞成怒,国王古斯塔夫·瓦萨一上台就立刻宣布断绝与吕贝克城的贸易往来。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在这其中,更典型的是英国。

英国爱德华三世从汉萨同盟的商业行为中受到启发,直接从佛兰德招募纺织工人,建立自己的呢绒工业,结果把英国从纯粹的羊毛出口国打造成了呢绒制造基地。到亨利七世时,英国干脆要求汉萨同盟城市的商人必须把他们所赚的钱在英国采购原材料。

英国伊丽莎白一世更认为,汉萨同盟的海运力量已经对英国的五港联盟构成威胁,而五港联盟是英国海军战舰的主要来源和兵源依靠,是需要绝对保护的,于是她剥夺了汉萨同盟在英国已经延续了300多年的所有商业特权。1598年,汉萨同盟与英国的敌人西班牙开展贸易,伊丽莎白一世一怒之下逮捕了汉萨同盟的60艘商船。这时候的汉萨同盟当然是不会轻易服输的,为此在内部召开会议,决定对英国的出口贸易进行打击报复。伊丽莎白一世得到这个情报后,先下手为强,立刻没收了汉萨同盟在英国境内的商船及其货物,下令关闭伦敦商站,这样也就彻底终结了汉萨同盟与英国已经持续300多年的商业贸易。

四是1451年汉萨商人放弃布鲁日、转移到安特卫普港之后,荷兰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夺取了汉萨同盟商船队的“海上马车夫”地位,垄断了西欧的整个商业海运。荷兰一天天好起来,汉萨一天天烂下去,最终以1593年安特卫普商站的关闭,宣告汉萨同盟在佛兰德地区的终结。

五是汉萨同盟内部矛盾重重,不断出现严重分歧。

归根到底,汉萨同盟本身是由多个城市组成的松散联合体,上百个城市成员中各有各的“小九九”,不可能铁板一块。尤其是在面对利益**时,一些城市总希望能损人肥己,矛盾就渐渐产生了。例如,德国的科隆为了能够取代吕贝克城成为同盟老大,居然与英国勾结起来;在吕贝克城与丹麦发生战争时,汉堡又企图从中得利。凡此种种,都表明汉萨同盟已经到来同床异梦的地步,距分崩离析不远了。

六是17世纪以后德意志地区多次成为国际战场,历时30多年的战争给德国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人口和牲畜数量大大减少,这同样也沉重打击并动摇了汉萨同盟的经济基础。

七是1799年爆发的拿破仑战争给汉萨同盟送去致命一击。

1669年汉萨同盟举行的最后一次会议可谓凄凉无比,到会的只有六个城市派出的代表。会议结束后,许多城市便纷纷宣布脱离汉萨同盟,只剩下吕贝克、汉堡、不莱梅三个城市。因为同盟已经不存在了,所以它们改称为“汉萨自由市”。

后来,这三个“汉萨自由市”商船队在拿破仑战争中被封锁欧洲大陆的英国海军所消灭,宣告汉萨同盟及其残余至此划上最后一个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