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和起因(1 / 1)

从地球仪上可以看到,在伊朗和非洲之间的阿拉伯半岛两侧,自古以来就有两条天然的航道,这就是西侧的红海和东侧的波斯湾。可是在15世纪之前,如果你从地中海东岸出发,还只能沿着丝绸之路穿越东亚,直达今天我国的西安,或其他太平洋西岸地区。

从时代背景看,当时远洋航行所需要的技术已经得到极大发展,航海家在海上活动的条件也已初步具备,如由占星术发展而来的方向辨识、从中国传入的指南针、航海地图(加塔兰地图)的完成,由穆斯林的独杆三角帆船发展而来的大三角帆技术已经可以推动船只前行,发达的造船业等等。而在此之前,还是断然不敢有人到“世界边缘”去冒险的。

从经济背景看,当时的地中海经济已经高度发达,出现了资本主义的最初萌芽。可是,15世纪威尼斯受到鄂图曼土耳其的封锁与入侵,商人们为了能够把更多的货物销往东方,然后从东方带回香料和黄金,就自然而然想到迫切找到一条通往东方的新商路。

要知道,早在古埃及时,亚洲的香料便为西方国家垂涎三尺,香料贸易也成为当时利润率最高的行业。所以,派遣探险队去寻找更好的商路是很好理解并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虽然从陆路从欧洲到亚洲也能走得通,但路途十分遥远,商队必须穿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政治风云变幻莫测,经济上更要遭到一路盘剥,时常还有盗匪骚扰,实在令人望而生畏。

设想一下,即使是今天从出发地到目的地有高速公路,每个关卡都要收你的过路费,也是一笔非常惊人的费用,说不定就得不偿失了。更不用说,当时欧洲对亚洲的贸易基本上都被意大利商人所垄断,并不是你想去就能去得了的。相反,如果能想方设法开辟一条从埃及和伊拉克直接通向亚洲的海上航线,就不但能缩短里程、避开不测,还会更有利可图。

尤其重要的是,海上运输可以充分利用季风漂流的特点,往返都会节省时间和成本,这对商人来说实在是一件“一顺百顺”的大好事。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轰轰烈烈的地理大探索开始了。

※主要历史回顾※

今天的人们可能会觉得远洋航行很正常,没什么,甚至还会觉得很刺激,海上“旅游”别有一番情趣。可是要知道,在五六百年之前的当时,远洋航行就意味着冒险,甚至意味着“去送死”、“去喂鱼”。因为谁也不知道这浩渺无边的“大海尽头”究竟是什么、究竟会发生些什么。

当时航海的主要困难

首先,当时航海用的全都是木船,根本“hold(控制)不住”船蛆的侵蚀。船蛆也叫桩蛆、船蠹,虽然叫蛆,却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那种厕所里米粒般大小的粪蛆。它们生活在全球海洋中,品种有六七十种,长度一般为0.2—0.45米,最长的有1.8米,像成人那么高,听着都害怕。它的贝壳每分钟会旋转8—12次,壳面上的锉状嵴会把木屑锉下来,然后美美地饱餐一顿。由于船蛆喜欢凿木居住,所以对木船和码头建筑的危害极大。

其次是,因为是木船,所以规模不可能太大,否则是会散架的。所以船上放不下太多的食物,尤其是面对在外航行几个月甚至几年的,那要储放多少食物才能满足需要呀,所以这有很大的局限性。这样一来,就会造成一种结果:船员因为食物储备不足而缺乏维生素C,导致坏血病、脸色苍白、情绪低落、皮肤尤其是腿部有出血,并伴有一定程度的活动障碍。

再次是,当时的航船可没有现在这么多仪器,更别说精确仪器了。所以根本无法准确测量经纬度,换句话说就是,航海家连自己到了什么地方都不知道。而这一直是过去航海中的难题。因为无法精确定位,所以不但造成航海时间和负重上的浪费,而且会频繁失事。顺便说一句,这一问题直到18世纪英国钟表匠约翰·哈里森发明航海天文钟后才彻底解决。

最后就是,因为船的规模就这么大,人却要很多,所以谁也不知道将来会遇到什么问题,如食物危机、精神空虚、同性恋甚至武装暴动。说句不好听的话,就连在船上吃喝拉撒都是很不方便的。

早期的陆地探索

在大航海时代之前的是陆地探索。据现有史料记载,地理大发现中最早前往东方的人叫柏郎嘉宾(1180—1252),他在1245年至1247年间到达蒙古,然后返回欧洲。但最有名的航海旅行,则是意大利人马可·波罗(1254—1324)1271年至1295年的旅行。他不但穿越了整个欧亚大陆,并且还直达大陆的最东面。更由于他在狱中口述了一本《马可·波罗游记》,以故事的方式详细记录他在中国17年的旅程,让他名垂青史,更激起欧洲人对东方文明与财富的倾慕与贪婪,最终引发对新航路和新大陆的探索。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包括马可·波罗在内的这些先行探路,并没能马上就发挥出什么作用来,原因主要有两条:

一是不久以后蒙古帝国就瓦解了,使得这时候前往东方的商路变得非常危险。简单想想也知道,有谁愿意冒着战火去做生意呢?虽说商人要钱不要命,但毕竟命比钱更重要。况且这条通往东方的陆路太长,路上关卡太多,物流费用太高,这时候要想盈利就变得非常困难。

二是14世纪在欧洲、亚洲、非洲大范围内流行的黑死病(我们今天称为鼠疫),是历史上三次鼠疫大流行中的第二次,这就大大限制了东西方之间的旅行和贸易交流。看看今天也是如此,如果外面流行瘟疫,出门必戴口罩,不敢上饭店也不敢住旅馆,甚至不敢看别人,这时候谁还愿意出去旅行呢?不用说,这时躲在家里是最安全的。

郑和下西洋

在这次始发于地中海的地理大发现中,有一位从中国出发的探险家和航海家,这就是郑和(1371一1435)。当时正是我国的明朝,明成祖曾经多次命令他率领船队远航,历史上称为“郑和下西洋”。

为什么要郑和“下西洋”呢?从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看,这实际上就是对前者的一种呼应。当然,他们事先不可能有什么商量,因为他们压根儿就不认识,这只能解释为“英雄所见略同”,是时代造成的。

总体来看,郑和下西洋主要有这样几个目的:

一是安抚东南亚邻国,宣示我大明王朝的繁荣和威严。说穿了,中国人就是喜欢出去显摆,不但压根儿没想“赚钱”,反而想多“用掉”几个。

二是寻找惠帝允炆,这在《明史》中是有记载的。1370年至1391年间,明太祖朱元璋一共分封25个王,结果最终导致一场“靖难之变”,燕王朱棣自立称帝,而惠帝允炆则不知所踪,所以想派郑和出去找找看。

三是为了同印度等国建立联系,以便两面夹击帖木尔帝国。

四是建立从南亚向西航行途中的候风转航据点,开辟新航路,从而使得海外远国“宾服”于我大明朝。

从中容易看出,这几项目的中没有一项是扩大我国与别国的双边贸易、发展经济。这实在一点都不奇怪。因为中华帝国从来不重视贸易,商人处于社会的最底层,这与欧洲国家正好相反。说穿了,郑和下西洋的动机只是为了要这些“野蛮地区”向明王朝进贡,满足朝廷奢侈的欲望和好奇,根本无意于扩展疆域或建立持久稳定的贸易关系。

当然,这决不能看作是郑和的“个人决定”,而一定会是“组织决定”。正如梁启超(1873一1929)所说:“岂郑君之罪也?”

由于郑和下西洋缺乏经济功能,所以中国很快就又回到封闭状态。

在郑和下西洋途中,已经开始采用多种导航方式,其中最主要的是被称为“过洋牵星”的星座观察法,以及用罗盘测定针路的指南针法。并且他还编制过一批世界上最早的海图,现在依然留存于世。

郑和下西洋的范围集中在东亚和南亚地区,如交趾支那、马六甲、暹罗、爪哇、加尔各答、斯里兰卡等地;此外,他还到过波斯湾、东非、埃及,甚至有人认为他应该还到过美洲大陆,这就是认为郑和比哥伦布更早发现美洲新大陆的理由。

郑和所到之处,通常会用中国的土特产换取当地的象牙、染料、宝石等物,同时给中国皇帝带回长颈鹿、鸵鸟、金钱豹、狮子等珍奇动物。

从1405年至1433年,郑和一共7次下西洋,其中有4次的随行人员超过2.7万人,基本可以肯定是当时全球规模最大的舰队了。例如,他第一次出海时就带了208艘船,他自己乘坐的那艘宝船船员有200人之多。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在欧洲,大规模的航海探险是从葡萄牙开始的。早在15世纪初,航海家恩里克王子就创办了地理研究机构,多次组织去非洲西岸的探险活动,并且先后发现了马德拉岛、佛得角群岛,从直布罗陀沿非洲西海岸一直到达几内亚湾,获得了大量的黄金、象牙和奴隶。1498年时,他们已经开辟从大西洋绕非洲南端一直通到印度的航线,打破了阿拉伯人控制印度洋航路的局面,从而垄断了欧洲与东亚和南亚的贸易,一时成为海上强国。

15世纪末,葡萄牙劲敌西班牙的航海家开始在大西洋海面上从事商业贸易和海上劫掠,只是由于起步晚于葡萄牙,所以还比较小心谨慎。后来在一次直接交锋后,西班牙颁布了《阿尔卡苏瓦什条约》,最终确立了对加那利群岛的拥有权,并且于1478年至1496年间武力征服当地原住民,吞并了整个群岛;然后,西班牙海军又赢得了伊斯兰战争的胜利,在收复失地后,将海上舰队全部派去搜寻新的殖民地和海外贸易路线。

1492年,西班牙女王在三次拒绝了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去印度和中国探险的要求后,终于答应并资助他出海,并且承诺,探险成功后,哥伦布及其后代将可出任西班牙开拓的殖民地总督,同时获取10%的利润分红。之前该计划也向葡萄牙政府提起过,但葡萄牙人根本没睬他。

西班牙为什么会答应他这么高的许诺呢?主要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希望他能找到一条真正能够通往印度洋的航线,从而取代在《阿尔卡苏瓦什条约》中被葡萄牙人保有的南非航线,报“一箭之仇”。为此,西班牙女王还特地让哥伦布捎了一封给中国皇帝的国书。

有意思的是,哥伦布最终并没能够到达亚洲,却意外发现一片新大陆——美洲大陆。不用说,早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美洲大陆上的原住民就已经在那里居住了上百年,美洲大陆更是一直就好好地在那里。所以用今天的眼光看,这根本谈不上是什么“发现”,只能叫“找到”。但当初这些航海家为什么会把他们的“找到”称为“发现”呢?这除了他们的“孤陋寡闻”外,更是“欧洲中心论”的观点在作祟,是对美洲大陆及其原住民的极端不尊重。早在此前的1万多年间,亚洲人就已经开始陆续移民到美州了,只是他们的存在不被外界知道而已。所以,这决不表明在没有被别人“发现”之前,美洲大陆和那些原住民就不存在!不过从此之后,“发现新大陆”这名词倒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直至成为今天的口头禅。

后来,通往亚洲大陆(欧洲人称为“印第安”)航路的发现,使得西班牙与葡萄牙在势力范围划分上产生纠纷,双方都说自己的探险队最先到达这个地方,闹得不可开交。最后在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的调停下,双方于1494年签订条约,划定当时全球在欧洲之外的势力范围:以佛得角群岛以西370里格的子午线为两国势力分界线,分界线以东归葡萄牙,包括非洲、亚洲与南美洲东部;分界线以西归西班牙,包括绝大部分美洲大陆、太平洋岛屿以及当时尚未发现的陆地。由此,全球一半左右的黄金流入了西班牙。

麦哲伦航行

哥伦布虽然发现了新大陆,可是他并没能真正到达印度,这更刺激了欧洲人探寻东方香料的兴趣。西班牙王室迫切希望能尽快去印度。

在这种情况下,西班牙国王资助葡萄牙航海家斐迪南·麦哲伦(1480—1521)出海探险,去寻找向西通往香料群岛(今天的东印度群岛)的贸易路线。西班牙的如意算盘是,这样做既不违反《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又能通过香料贸易来获取巨额利润,何乐而不为呢?

可是,为什么要找一个外国人来出海呢?其实,这是有原因的。

首先是,麦哲伦曾经积极参与过葡萄牙对印度和马六甲的殖民活动。有一次,他在战争中腿部受了伤,回到葡萄牙后,便在晋见国王时恳请国王能给他增加些抚恤金,不料遭到拒绝。失望透顶的麦哲伦在家乡消沉了几年后,偶然接触到西班牙的航海者和国王,于是毅然决定“跳槽”。

其次,他坚信一定存在着一条通往香料群岛的海峡。虽然此前有无数人的探险遇到失败,但他认为,只要给自己一只船队,就可以证明给别人看。正是麦哲伦的这种高度自信,得到了西班牙国王的欣赏,从而由他掀开了地理大发现中最耀眼夺目的一页。

话说得知此事后,把征服香料群岛当作最后目标的葡萄牙国王气得要命,于是派人进行蓄意破坏。说穿了,就是要派人刺杀麦哲伦。有意思的是,当时的葡萄牙国王正在追求西班牙国王的姐姐,两人是郎舅关系。所以,他们之间的明枪暗箭和出场非常注重时机,演出了一出出斗智斗勇。

1519年9月20日,麦哲伦率领5艘帆船、265名船员从桑卢卡尔-德巴拉梅达出发,开始了人类历史上历时3年的首次环球航行。最终证明,从欧洲向西航行确实是可以到达东方的。不用说,航行途中危险重重,还发生过兵变。1521年船队到达菲律宾群岛时,麦哲伦在与当地土著人的冲突中被杀。1522年,麦哲伦船队剩下唯一1艘轮船顺利返航,宣告环球航行取得成功,这一过去不少人的终生梦想,如今终于被他实现了。

涌现出一大批航海家

地理大发现中涌现出一大批著名航海家,而不仅仅是以上几位最杰出的人物。除了上面提到的中国人家喻户晓的马可·波罗、哥伦布和麦哲伦外,代表人物还有瓦斯科·达伽马、佩德罗·阿尔瓦雷斯·卡布拉尔、胡安·德拉科萨、巴尔托洛梅乌·迪亚士、乔瓦尼·卡波托、胡安·庞塞·德莱昂、胡安·塞瓦斯蒂安·埃尔卡诺等。

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样,这些航海家的主要目的是寻找新的贸易路线和贸易伙伴,寻找香料、黄金和奴隶。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们是一群群发了疯一样的“驴友”,只不过不能说他们纯粹是为旅游,否则也不会历时几百年、十几代人了。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在全球东奔西突,说穿了还是为了发展经济、寻找宝藏,发展当时欧洲刚刚萌芽的资本主义,这才是永恒的经济动力。不用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这历时两三百年的远洋探索中,他们还真是挖掘到了许许多多的宝藏,发现了许多当时还不为人知,至少是不为欧洲人所知的国家和地区,在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