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美国人的家教思想不同,中国的家庭教育有着更深的家长式传统,家长对孩子的基本教育方针是保护、灌输、训导,具体表现在对孩子的冷暖饥饱、人身安全过度关注,因循守旧思想比比皆是。
为了让孩子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家长要在以下4个方面作努力:
角色定位,懂得家长该做什么
判断一个家长合格与否,首先要看他是否符合角色定位,是否做好了这个角色该做的事。之所以提出这个话题,可以说,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并不清楚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应该做些什么。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父母,不是容易做的,一般人以为结了婚、生了孩子就有做父母的资格了,其实不然。栽花的人,先要懂得栽花的方法,花才能栽得好;养蜂的人,先要懂得养蜂的方法,蜂才能养得好;教育孩子也一样,为人父母者首先要负起为人父母的责任来。
家长究竟应该为孩子做些什么呢?这个话题非常广泛,但至少有两点必须做到:
一是认识自我
家长无法正确认识自我,就无法教育好孩子。而要认识自我,并不容易。许多家长不承认这一点,但问题明摆着,不承认不行。可以说,习惯于老一套、总是自以为是的家长,多半不认识自我。
要正确认识自我,就需要有个参照物,这个参照物就是孩子。具体地说,就是要求家长和孩子做朋友,而不是一本正经、惟我独尊,任何时候都不要说“你还敢顶嘴?!”因为既然是朋友,相互之间就是平等的,应当相互学习、相互批评,没有绝对权威。和孩子平起平坐,对家长正确认识自我有莫大帮助。
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要特别学会积极的心理暗示方法,这对孩子的成长很有好处。
例如,一位孩子不喜欢吃鸡蛋,家长为了让孩子吃鸡蛋,可谓想尽了一切办法。后来,他们在吃饭时就玩“石头、剪子、布”的游戏,谁输了就要吃鸡蛋。因为谁也不是常胜将军,所以孩子在这种欺骗手段下,每次都要吃下不少鸡蛋。当然,这不是孩子自愿的。而且,每次吃鸡蛋都得玩这个游戏,否则孩子就不吃。
后来,家长听了一位教育家的讲座才意识到,游戏输了必须吃鸡蛋,会让孩子产生一种“鸡蛋不好吃”的心理暗示,孩子以后就更不可能喜欢吃鸡蛋了。回去后他把游戏规则改了改,谁赢了才能吃鸡蛋。仅仅一字之差,就让孩子感到吃鸡蛋的机会来之不易、得好好珍惜。很快,不用做游戏,孩子就喜欢上吃鸡蛋了。
类似于这样的例子很多,家长只要开动脑筋,可以发现有许多这种值得改进的地方。如果不懂这种策略,而是因循守旧,不但无法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而且必定事倍功半。
研究表明,善于关心他人的人,常常会在不经意间给人以积极的心理暗示;相反,不善于关心他人的人,却总能给人以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这就是说,家长要给孩子以积极暗示,首先要做一个善于关心他人(不仅仅是关心孩子)的人。
二是战胜自我
认识自我的目的在于战胜自我,改掉因循守旧的旧观念,让先进、科学的家教观念取而代之。
《伊索寓言》中有一则故事说,一只黄鼠狼爱上了一位小伙子,便请求爱神把它变成一位少女。爱神被它的痴情所感动,满足了它的愿望。小伙子对黄鼠狼少女一见钟情。可是爱神很不放心,它很想知道黄鼠狼的容貌改变了,习性是否也会跟着变。于是它放出一只老鼠来考验它。黄鼠狼少女一见老鼠,立刻纵身一扑,逮住老鼠张嘴就咬。于是,一切又变成了原样。愿意为爱情牺牲自我的黄鼠狼,终于经不住一只老鼠的**。正可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旧观念,就是这样一只黄鼠狼,很容易现形。
一位家长脾气急躁,对孩子缺乏耐心,孩子对她很不服气。她自己也认识到这个缺点,时时提醒自己要克制住。有一次,孩子的考试成绩很不理想,在全年级排名退步了200多名。她非常生气,可是最终仍然克制住自己,耐心地和孩子一起分析考卷,连孩子对她的变化都感到惊讶。
可是接下来她终于忍不住了。分析完考卷,她针对孩子的薄弱环节,出了一些练习题让他做,孩子不愿意,她一听就火了:“这次考试你退步这么多,我都没说你一句,让你多练习练习,你居然还不肯!”气得打了孩子一顿。结果是,家长又现出了上面的“黄鼠狼本性”,孩子也没有做练习,可谓两败俱伤。
可以与此类比的是,许多家长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可是仅仅因为孩子在某些细小方面不如别人,无法满足家长的虚荣心;而家长又无法克服这种虚荣心,结果搞得大家都很累。这又何必呢?
更新观念,家长需要不断学习
家长的一个最大通病是,喜欢以己度人。本书前面提到,母亲虽然与孩子具有“同频交流”的本领,但也基本上局限于生活、生理方面。所以,对于家长来说,不断更新观念十分重要,否则很难与孩子进行交流。
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任何人都不会无师自通
家长需要不断学习的新观点,至少包括以下10个方面:
1.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太高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有情可原,但并非理所当然。即使如此,家长的这些幻想也常常会成为孩子沉重的精神包袱;如果家长还要进一步让孩子成为伟人、名人,孩子的童年就惨了。
2.应该鼓励的是勤奋好学
许多家长把孩子的考试分数看得过重,就像势利的人掉在“钱眼”里一样,自觉不自觉地掉在“分眼”里。当孩子考试分数提高时,就表扬他们“考得好”,否则就恶言恶语。其实,应该表扬的不是分数,而是孩子勤奋好学的精神,以及为此做出的努力。
3.和孩子说话多用短语
许多家长语言表达能力有问题,说话像绕口令,有时候还要说反了,孩子总也听不明白什么意思。所以,提倡家长和孩子说话时多用短语,力求准确、恰当,让孩子听得懂,避免误解和误会。
4.不要迷信奖罚措施
有些家长喜欢搞繁琐哲学,动不动就要奖励、惩罚。奖罚措施太多,考核就必然成问题。即使奖罚到位,奖得勤,也会让孩子觉得没有新意;罚得多,更容易使孩子心灰意懒。
5.要与孩子多多交流
孩子,哪怕是再小的孩子,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渴望与人尤其是与家长交流,这是家长和孩子沟通、对孩子施教的前提和条件。只有做到这一点,家长才能了解孩子、理解孩子、有效教育孩子。
6.不要期望孩子十全十美
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更何况孩子呢?年轻没有失败。对于孩子来说,任何失败的经历都是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宝贵财富。所以,要少一些苛刻、多一些宽容,决不要期望孩子十全十美。
7.不把家庭变成第二课堂
许多孩子到了小学高年级,尤其是上中学后,家长就把家庭变成了第二课堂。孩子只要放学一回家,就要趴在桌子上做作业,一直做到天昏地暗直至深更半夜,这种疲劳战很要不得。
8.不要与别人的孩子相比
现在的家长普遍有一种毛病,喜欢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相比;而且还总是把孩子身上的缺点与别的孩子身上的优点相比。这样比较的结果是什么呢?越比,孩子越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9.不要盲目随大流
许多家长不懂家庭教育规律,甚至缺乏起码常识。他们的“经验”就是随大流:别人怎么样,自己也怎么样。随大流,确实可以借鉴别人的先进经验,避免走弯路,但也可能舍近求远走错路。
10.成才标准的理智性
一些家长很少思考国家和时代将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而是从身边的一些不正常现象出发,哪个行业来钱快、哪个部门“油水”多,就让孩子把它作为奋斗目标,成才标准不够理智。
现代意识,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家长不断更新观念、不断学习,目的是为了具有更多现代意识。
一位名人说过,“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民谚也说,“不见孩子长,只见衣服小。”这两句话的意思都一样,表示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每天都有新变化,孩子更是如此。所以,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内容决不能多少年如一日,喋喋不休地每天都是老一套。如果家长眼里早就有一种“孩子永远长不大”的心理定势,教育效果还会好么?
家长需要具有现代意识,同时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现代意识。尤其是后者,这是最根本的。
培养孩子的现代意识,重点应当放在以下4方面:
一是自立意识
简单地说,就是孩子自己能够做的事,要放心地让他去做。家长可以指导,但决不要包办代替。孩子成长的过程,应该是一条孩子步步向前、家长步步后退的轨迹。
二是自信意识
自信是孩子成功、幸福的内在动力。自信的孩子,做什么事都容易成功;相反,即使容易的事也会被他们放弃。家长平时就要鼓励、支持孩子去做他喜欢做的事,这有利于增强自信意识。
三是好奇意识
孩子天生对万事万物具有一种好奇心,这是他们探索世界的强大动力,也是培养自信、自立意识的重要前提。家长要满足、关心、激发孩子的这种好奇心,把它强化成好奇意识。
四是思考意识
思考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和过程,善于思考的孩子必定聪明能干。家长要善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精神,尤其是当孩子向你请教时,更要因势利导、设法培养孩子的思考意识。
是否具有现代意识,与家长的文化水平高低并无必然联系。
有些家长只读到初中毕业,甚至只上过小学,其中相当多的人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着自卑心理。有的说,“我的孩子天生不是读书的料,因为家长就不行”;有的说,“人家知识分子能辅导孩子,哪像我们,我们连小学高年级功课也辅导不了”;还有的说,“人家知识分子天天看书,孩子自然就喜欢看书,我们整天忙干活,孩子怎么能和人家比呢?”
应当说,这些观点都是片面的。孩子能不能成才,受多种因素影响,家长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要看主导因素在哪里。家长的文化水平不高,可是如果给孩子灌输的是现代意识,可以说,孩子的成才就有了基本保障。
想当年,大科学家爱迪生、爱因斯坦的家长,水平难道比爱迪生、爱因斯坦还高吗?恐怕不见得。但有案可稽,他们向孩子灌输的都是现代意识,这对他们后来的成功影响极大。
设身处地,多从孩子角度想一想
紧接着上面“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话题,家长每当教育孩子遇到困惑时,就要设身处地从孩子的角度想一想,而不是想当然地认为非得这样那样。
一位小女孩4岁开始学钢琴,每天在固定的时间练琴、认字、学画画,很听话,也很踏实,家长很满意。上小学后,她每天放学回家后就和小朋友们在一起疯玩。奶奶叫她回家,她很不情愿,总要嚷嚷“为什么不让我跟小朋友玩?”练钢琴不像以前那样认真了,做作业也是草草了事,像是在应付家长。
按理说,孩子上学后应该更懂道理了,可是仅仅才开学两个星期,孩子就变成了这样呢?先是批评,后是打骂,关系搞得很紧张,情况并没有根本好转。其实,这就是家长不能设身处地从孩子角度考虑问题的结果。
真正的原因是,孩子上学后,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已经和过去有了根本改变。特别是她认识了很多会玩的小朋友,而爱玩是所有孩子的天性。孩子和小朋友在一起玩的快乐,远远超出了弹钢琴、画图画所带来的乐趣。“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孩子当然要舍“鱼”而取“熊掌”了。如果家长不懂这一点,仍然希望孩子像以前那样服从安排、按部就班,愿望可以理解,但又怎么可能做到呢?
家长的正确做法是,应该重新考虑孩子的业余时间安排,让她能够“鱼”和“熊掌”兼得——通过压缩弹钢琴、学画画的时间,来保证做作业的时间和玩的时间,同时提高效率。学,就要认认真真学;玩,就要痛痛快快玩。如果有必要,应当和其他孩子的家长协商,给孩子统一安排好几点到几点是玩的时段。这样,家长轻松、孩子高兴,也能提高学习效率。
类似于这种变化,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比比皆是。每当家长感到困惑时,就应当设身处地从孩子的角度想一想,然后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效果就会很理想。如果家长依然困惑,就表明家长到了需要充电、换脑筋的时候了。
这时候,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多多学习家教知识
这种学习包括阅读与儿童身心发展有关的书籍、文章,像本书这样的家庭教育类读物,参加家长学校培训。目的是为了了解和掌握儿童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尤其是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品德发展的规律,这对对照和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很有帮助。
认真观察孩子言行
要设身处地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家长在平时就必须认真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和什么人交往。在此基础上,分析孩子的现状包括身体是否健康、情绪是否正常、学习是否顺利、交往是否恰当,然后才谈得上与孩子进行交流。
经常召开家庭会议
现在的独生子女后面,有一个庞大的家长群。这个家长群中直接与孩子接触的人员,每隔一段时间例如一两个月,可以通过开家庭会议的方式,对孩子的最近情况做一个全面分析、评价,最好能让孩子也参加。内容主要是肯定孩子的进步,指出不足和努力方向。
共同撰写成长日志
家长从孩子一出生起,就可以把孩子成长中有趣的事、重要活动、考试分数、获奖记录等记下来,从中能很清晰地看到孩子的成长轨迹。孩子还小时,这项工作只能家长做;孩子能记日记时,就可以逐步交给他自己做了。18岁时一装订,就是一部现成的成长史。
总之,家庭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更不是家长的自以为是,要求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不断反思。孩子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已经与家长小时候截然不同,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也应当适应时代变化。
只有这样,家庭教育才能有力促进孩子成长,并且,家长在孩子成长的同时,也能感到自己在不断成长,相得益彰。
【名言】
要让孩子在正路上闯,不能老让他们像小鸡似的在老母鸡的翅膀底下,那是一辈子没出息的。
——朱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