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1 / 1)

这位24岁农村娃的人生赌局,与其父亲根深蒂固的“学而优则仕”教育有关。更可怕的是,这种“学而优则仕”的结果是为了“报仇”!可想而知,孩子在家长这种一厢情愿的要求下,会产生怎样的扭曲性格?铤而走险、不惜走上犯罪道路,也就不奇怪了。

一般来说,家长的几十年人生历练,总会在脑海中深深打上某种烙印。这种烙印多有偏执,在教育孩子时,应防止它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如果把它强加于孩子,动不动就对孩子说:“爸爸妈妈小时候就是这样过来的”,自以为是,并以此为荣,实在很危险。任何“经验”一旦变成“经验主义”,悲剧就不可避免。

家长的这种因循守旧教育方式,通常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时代变迁,孩子越来越难管

许多家长反映,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了,“看不懂”,并为此感到困惑。的确,随着时代迅速发展,家长因循守旧的教育方式已经非常不合时宜。

经常挂在家长嘴边的一句话是“现在的孩子真精!”这“精”,实际上指的是聪明、机灵、学问多、见识广。可不是吗?现在的孩子营养好、营养结构改变、外界信息刺激增加,他们普遍会吃、会穿,懂世故、懂时事,懂电脑、会上网,能说会道,能迅速接受新事物,小脑瓜里主意转得飞快、想法多多……有些家长忧虑地说:“吃鱼吃肉吃五谷,谁教孩子来吃苦?学棋学琴学书画,谁教孩子学做人?”

“很难管”的孩子,通常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形:

一种是“一根筋”到底,脑子转不过弯来,缺乏应有的应变能力。

例如,小学生在学校里丢了东西,很可能会告诉老师说,自己的东西“被别人偷了”。老师劝他“再找一找”,他不但不愿意找,甚至还会指名道姓怀疑“一定是××偷的”。究其原因在于,现在的孩子内心深处防线过于坚固,对人对事存有戒心。很明显,这与家长平时对他们的教育分不开。这种做法虽然能防上当受骗,但也会影响与人打交道的深度与诚意。

另一种是孩子脑子转得太快,随机应变信如神,让人捉摸不透,甚至哭笑不得。

例如,某小学三年级开展课外活动。为了树立按劳分配、劳动光荣的观念,活动规定,每个人可以用自己的劳动成果到老师那里去领取一种内部流通币,购买自己喜欢的小物品。可在活动中发现,许多孩子不是动脑筋怎样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劳动创造效益”,而是注重“贸易创造效益”——先把自己平时不用的小玩具跟同学交换,换取更好的玩具,卖出,得到流通币,然后再购买新的物品,继续进行交换。如此这般几次下来,手中的流通币大大增值了,可实际上却没有付出任何“劳动”,与活动宗旨背道而驰。

“很难管”的孩子越来越多,主要原因在于家长不懂得家教艺术,走入了以下几种误区:

1.补偿心理

这些家长通常小时候生活很苦,现在经济条件好了,认为自己应该给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接受最好的教育。殊不知,孩子对这些并不领情,有的还对家长态度恶劣,令家长感到非常不理解。

2.攀比心理

这些家长总把自己孩子身上的缺点,与别人的优点相比,结果让孩子觉得一无是处,轻则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产生自卑心理;重则造成对“学习榜样”的无端仇恨,产生嫉妒心理。

3.言行不一

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与对自己的要求不一样,最典型的是,要求孩子刻苦学习,可是自己从来不看书、不读报、不钻研业务,甚至不给孩子一个安静的学校环境。家长的言行不一,被孩子看不起,教育效果势必大打折扣。

4.矛盾家教

每个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态度不一样,甚至相互矛盾,让孩子无所适从。时间一长,孩子就摸透了每个人脾气,在每一位家长面前耍两面派、搞斡旋。一方面,造成家长之间矛盾不断;另一方面,也让孩子越来越蛮横无理。

5.溺爱包办

现在的家长都不愿意让孩子吃苦,溺爱孩子、包办代替的情形非常普遍,使得孩子滋生了许多恶习。甚至出现孩子读中小学,家长到学校去帮助孩子值日、大扫除;孩子上大学了,家长专门坐飞机给孩子送去一碗热气腾腾的馄饨!

6.缺乏尊重

在一些家长眼里,孩子“永远长不大”,甚至孩子上高中了,家长还是“宝宝”、“宝宝”地唤个不停。孩子的个人隐私,包括在家中的所作所为甚至遗精、月经等绝对隐私,家长都会不经意间泄漏出去,从而引发孩子极端反感,不尊重任何人。

7.挑剔孩子

一些家长总喜欢挑剔孩子身上的毛病,喜欢唠唠叨叨,看不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或者居高临下,总是以命令口吻对孩子说不许这样、不准那样,可是又不告诉他们应该怎样,从而使得孩子脾气暴躁,让家长横竖看不惯。

错误家教,每个家长身上都有

因循守旧的家教方式,几乎在每个家长身上都有,已经成为家长的一种“职业病”。概括地说,主要表现在以下10个方面:

1.不亲自照顾孩子

孩子是自己生养的,可是抚养时却交给他人。这里的“他人”,主要指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保姆等。有的母亲为了保持体形,甚至不给孩子吃奶。其结果是,孩子从小与亲生父母缺少交流,在没有关注的环境下长大,脑子变得怪异呆滞,缺乏安全感。

2.总喜欢炫耀比较

爱面子的中国人,什么都喜欢炫耀、比较,孩子就是这种炫耀、比较的“物品”。别人的孩子上了什么班,自己的孩子也要上;别人的孩子得了什么奖,自己的孩子也不能落后。一旦孩子不如别人,就要讽刺、挖苦,全然不顾孩子的感受,似乎自己没一点责任。

3.不尊重隐私权利

一些家长总认为孩子还小,有的甚至说“你活到100岁,也是属于父母的。”请注意这里“属于”两个字,它从某种程度上完全否认孩子从生下来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尊严、隐私和权利。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将来也会缺少对别人的尊重和服务意识。

4.把孩子当盆景侍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家长都希望孩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可是在具体培养上却把孩子当作盆景侍弄。逼着孩子学这个、学那个,不能这样、不能那样。家长一些莫名其妙的想法和做法,让长大后的孩子在回忆童年时尽是痛苦和心悸。

5.过分看重考试分数

这一点,不仅是家长,而且是全社会的大问题。有的甚至把孩子的学习和考试分数,看作至高无上、比孩子的生命还重要。殊不知,这是科举时代遗留下来的、最大的过时观念。高分低能,不要说有什么大出息,将来能不能混口饭吃都是问题。

6.把孩子看作是永动机

列宁说过,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对于孩子来说,不会休息就不会学习。可是在许多家长看来,孩子就像一架永动机,早睡晚起就是好的,如果哪一天想早一点睡觉就是“懒惰”的表现。从全社会看,孩子的睡眠时间普遍不足,严重影响到身体发育和智力发育。

7.孩子不用做家务

为了在考试尤其是将来的升学考试中多考几分,现在的家长普遍不要甚至是不准孩子做家务,只要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殊不知,经常做家务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这样的孩子学习成绩更好(因为任何知识都是相通的);将来的生活也更幸福。

8.家长缺乏幽默感

幽默是语言的最高境界,它能够活跃气氛、融洽关系。中国人的面部表情本来就凝重,在孩子学习负担繁重的今天,家长很有必要学会幽默,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可以说,凡是家长有幽默感的家庭,孩子的精神状态都较好,学习负担也相对“减轻”了。

9.认为爱可以不讲道理

许多家长的口头禅是:“我们这样做,是为了你好!”这些家长认为,只要自己“爱”孩子,就可以“不用讲道理”,任何不合逻辑的要求都是对的。其实这是一种荒谬的逻辑。如果孩子也这样做,因为“爱”家长,就对你提出一大堆不讲道理的要求,你会接受吗?

10.经常对孩子抱怨

有些家长经常对孩子抱怨说,养儿育女如何艰苦。在孩子看来,这有一种乞求他们将来回报、孝顺父母的意思在内,从而反感。正确的态度是,有缘成为父子、母女,是上天的恩赐,是一种缘分,“谁也不欠谁的”,应该和睦相处、彼此尊重,并引以为傲。

相夫教子,母亲的素质不乐观

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中国传统家庭中,母亲的角色是相夫教子。现在妇女解放了,可这种传统依稀可见。可以说,家庭教育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亲的素质高低。要解决因循守旧的问题,母亲的素质至关重要。遗憾的是,目前这一点不容乐观。

北京市崇文区开展的《家庭教育中母亲素质现状》调查表明,当代母亲的育人素质和心理素质都不容乐观,其中最缺乏的是民主素质和科学素质。

因为缺乏民主素质,所以许多母亲不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说打就打,说骂就骂;以自己的好恶强人所难;在孩子面前强词夺理、自以为是……这样做的结果是,无法平等地与孩子沟通,更谈不上尊重孩子的自主创造。这种母亲手下教育出来的孩子,或自卑自怯,缺乏自强自立能力;或厌恶父母,动不动就离家出走甚至自毁。

因为缺乏科学素质,所以许多母亲愚昧落后、烧香拜佛,有意无意间向孩子灌输信神、怕神的思想。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把自己的命运交给所谓的“神”进行安排,抑制了生命力、扼杀了创造力,甚至被邪教所利用,走上一条悲惨道路。

与父亲相比,母亲在家教中的因循守旧思想更严重,而且这多半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表面上看,这些做法似乎天经地义,可严格地说,这些母亲简直可以说是非不分。

例如,某小学规定,每个学生每天都要戴红领巾,并且有专人在校门口检查。查到没戴红领巾的,要扣该班的班分。

有一天,一位学生忘了戴红领巾。回家拿吧,很可能要迟到;校门口的小卖部倒是有红领巾卖,一元钱一条,可是她没带钱。怎么办呢?妈妈的单位离学校不远,她到妈妈那里去求援。

为了培养孩子的自立、自理能力,妈妈让她自己解决。

没办法,孩子只好重新回到校门口。她的解决办法是,让已经进校的同学把红领巾从脖子上解下来,然后从围墙的铁栅栏递出去,借给她戴上,进了校门后再还给同学。

放学回家后,妈妈向女儿打听事情的处理结果。女儿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她,得到妈妈的大力夸奖。后来,这件事还被写成文章,刊登在一家著名的家教杂志上。

应该说,类似于这样的事很常见,这位妈妈的做法也司空见惯,从中却能反映这位母亲的思维方式。不只是这位母亲,就连杂志的编辑和老总也是这等思想境界,否则就无法见之于刊物、而且是一家著名的家教刊物了。

乍一看,女孩的做法是一种“变通”,在某种意义上让女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人协商、请求别人帮助”等一些交往技能,即时解决了实际困难,但是,这种做法却是一种瞒天过海!

上学忘戴红领巾,这本身够不上错误,谁都有遗忘什么的时候。女儿向妈妈求援,表明她有集体主义精神,知道不戴红领巾要扣班分;而且是诚实的,知道逃避检查不好。因此,妈妈应当针对这两点及时表扬孩子。

家长的正确做法是,直接给她钱,让她买一条红领巾;如果要让孩子自己解决,也应该是让孩子在校门口买条红领巾,没带钱,可以通过赊欠、抵押等办法解决。总之,孩子不能弄虚作假欺骗校方,家长不该表扬和鼓励这种行为,媒体不该正面宣传报导这种行为。

这表明,一方面,学校的道德教育是失败的。学生的道德认识只停留在概念层次上,没有具体的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孩子表面上承认诚实是优秀品质,可行动上做的却是不诚实的事,可怕的是,这种做法还在受到家长鼓励和表扬。另一方面,学生不敢正视缺点和错误。不遵守校纪校规,最先想到的是如何逃避,而不是遵守规则。

按照这种逻辑演绎下去,在学校,考试不会可以向同学借答案、老师点名时没来可以让别人代应答;踏上社会后,驾车撞了人可以借身份证让人顶罪、丈夫出差时可以找人“替补”……没有规则意识,什么都可以瞒天过海,家长能这样教育孩子吗?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家长的素质和文凭高低没有必然联系。孩子能否成才、能否尽快成才、能否成大才,与家长是否掌握家庭教育规律有关,与自身文凭高低无关。家庭教育规律千条万条,最主要的是以下4条:①变“猫鼠”为朋友;②变严肃为轻松;③变说教为引导;④变被动为主动。

因循守旧,家庭教育必然失败

实践表明,因循守旧的家庭教育必然失败。以《红楼梦》中的封建大家庭为例,突出地存在着以下几种败因:

一是溺爱孩子。代表人物是贾母。

作为荣国府里最高权力象征的老祖宗,贾母一贯溺爱、包庇、纵容儿孙,对贾宝玉尤其如此。每当宝玉生气任性摔玉时,贾母就会搂住宝玉说:“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当宝玉挨父亲打时,她亲自出场冲着贾政大发脾气,从棍棒底下把他救出来。宝玉在贾母的溺爱下,简直无法无天,哪里还能成才!

二是纵容孩子。代表人物是王夫人。

王夫人明知宝玉是家里的“孽根祸胎”、“混事魔王”,“教人最不放心”,可是面对这个独生子,依然处处护着他。当宝玉调戏母亲身边的丫环金钏儿时,王夫人不是教训儿子,而是反过来给金钏儿一巴掌,骂道:“好好的爷们,全让你们这些小妖精给勾引坏了!”这不是纵容又是什么!

三是体罚孩子。代表人物是贾政。

看起来贾政对儿子宝玉的要求很严,可是这种“严”实际上是一种专制,完全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他要求宝玉把读书当作敲门砖,走仕途之路,逼着宝玉读书。一不顺心就采取棍棒教育、往死里打,没有任何心灵沟通,更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越逆反,棍棒教育就越激烈,从而导致贾宝玉最终成为大家庭的叛逆者。

从历史角度看,当然可以说,这个大家庭的垮台是整个封建社会没落的必然结果,但从家庭教育上进行反思,上述三个特点是很明显的。从今天的现实来看,这三点中的溺爱孩子尤其明显,已经酿成了严重的教育问题。

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爱和水一样,是人必需的一种元素。种庄稼不能不浇水,但也不能浇水过多,否则庄稼会淹死。家长对孩子的爱,一旦到了溺爱的地步,孩子也会被“淹死”——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全都围着孩子转,把孩子当作“小皇帝”、“掌上明珠”,其结果只能是娇纵杀子,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

一位单身母亲失业后日子过得很苦,靠帮人缝缝补补,每个月挣200多元。对她来说,孩子要吃一顿肯德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是她总能满足孩子的要求。

每当孩子吃肯德基时,她就在一旁坐着,看着孩子美滋滋地吃,比自己吃还高兴。有一次她对孩子说,“给妈妈尝一点好吗?”孩子不允,她就再强调一遍:“一点点,就这么一点点。”说着伸出小手指比划了一下,孩子还是不肯,说:“这是我的,你要吃自己买!”

这时本该是家长对孩子教育的一个好机会,可是这位母亲觉得孩子小,即使这样的回答也让她很“满意”,仍然不停地给孩子擦汗、整衣服。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溺爱。

这种方式下教育出来的孩子,将来很可能会以自我为中心,只会从别人那儿索取,而不愿意付出,也不会珍惜别人的付出。这种性格小时候还会被“允许”,在家里还能得到家长“理解”,可是一旦走向社会,怎么会不碰钉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