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招】(1 / 1)

家庭教育的成功,给孩子以及整个家庭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可是在家庭教育实践中,成功的家教和失败的家教,两者之间的方式差异是很小的,有时候甚至小到不易发觉。

这表明,真正的家庭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并不一定是家长的刻意而为;不但如此,刻意而为的家教,效果反而没有家长的自然流露来得好。作为家长来说,平时就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切不能为了孩子的学习而丢了其他所有方面。这种本末倒置,结果一定会让家长大失所望。

而要做到这一点,主要从以下4方面着手:

道德传家,这样的孩子才有出息

道德传家,这是家长对孩子成才的起码要求。无论你希望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才,都不能脱离这一点。而事实上,无论家长对孩子是否有这方面的要求,孩子都会切身感受到,长成符合家长要求的样子。这就是说,孩子的可塑性非常大,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道德传家,这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要义

在这方面,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做法堪称楷模。

孔子有一位学生叫陈亢,有一天他突发奇想,怀疑老师在教育他们时是否保留了什么。也就是说,怀疑孔子在教育自己的儿子伯鱼时会不会开小灶、会不会另有什么秘诀。

于是,陈亢就问伯鱼,你父亲对你有什么特殊的教导吗?伯鱼说,没有。有一次父亲问我“学《诗》了没有?”我说“没有”,父亲就说,“不学《诗》,无以言。”我后来就开始学《诗》了。又有一次,父亲问我“学《礼》了没有?”我说“没有”,父亲就说,“不学《礼》,无以立。”我后来就开始学《礼》了。我听到的就是这两点。

陈亢听了之后非常高兴,他说,我问了一个问题,却得到3点收获:一是知道了要学《诗》,二是知道了要学《礼》,三是知道了老师对自己的儿子并没有什么偏心。

有人也许要问,孔子为什么要让儿子学《诗》和《礼》呢?《史记》上也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孔子自己也对学生说过,他的教育内容“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原来,我国古代的文字结构比较复杂,当时还没有发明纸张、印刷术,书写很不方便,很多知识和经验都是靠诗歌流传的。孔子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乌鲁草木之名。”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学了《诗》,可以启发思想,用历史经验来观察得失,可以增进团结,可以用来批评,可以学到许多自然知识。无论是处理家庭内部关系,还是从事国家事务都用得着。

不难看出,在孔子看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当保持一致,这从孔子特别要求儿子伯鱼读《诗经》中的《周南》和《召南》更容易看出来。

孔子对伯鱼说:“汝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意思是说,如果你不学习这两篇文章,就好像人面对着墙站着,什么都看不见、一步也不能走。

孔子为什么把问题说得这样严重呢?原来,《周南》和《召南》是《诗经》开头一些篇章的总称,内容多和修身、齐家有关。孔子认为,人的道德修养应当从这里开始学起。孔子的这种教育方法,被后人称之为“诗礼传家”。

我们今天的时代,与孔子所处的时代已经大不相同,可是教育孩子“诗礼传家”的方法仍然值得学习。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眼睛仅仅盯着学习,那就可能要因小失大。

素质教育,更应当从家庭开始

素质教育的概念已经提了10年,许多家长把它当作是学校的事。其实,素质教育更是家庭的事,更应当从家庭开始。

从人生观角度看,一个人活在世上,目的无非有四:一是争取生存,二是奋发向上,三是追求幸福,四是繁衍子孙。无论从其中的哪个方面看,都要求充实生活内涵,这样才能达到目的。而充实生活内涵,不仅仅包括课堂上的学习,范围还要广泛得多。

在学校,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显然这与他们生活在世上的四大目的相距甚远。如果仅仅是抓紧学习,无论学习搞得多好,都与成才目标有很大差距。

俗话说,观念决定行为。运用在家庭教育中,就是家庭教育观念决定家庭教育行为。家长要让孩子无愧于人生,首先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确立一种全新家教观念,并且身体力行。

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家庭教育责任观

孩子是家庭的细胞,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一个孩子不仅是家庭的,更是社会的,是国家的。培养孩子成才,是每一个家长的责任、对孩子一生负责的责任、对社会和国家负责的责任。

家庭教育素质观

家庭教育的素质,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为孩子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尤其要克服那种“重智轻德”的片面思想。

家庭教育人才观

要培养孩子成才,家长的观念不能过于狭隘,更不能把只有考上大学才看作是成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只能是“望”,而不能是“逼”。孩子将来只要能自食其力、活得开心,就是人才。

家庭教育质量观

家庭教育也要讲求质量、提高质量。衡量家庭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并不是孩子考试得第几名,也不是能不能上大学,更不是能否成“龙”、成“凤”,关键看孩子是否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家庭教育主体观

家庭教育的主体是孩子和家长,孩子是接受教育的主体,家长是实施教育的主体。重点应当放在孩子身上,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而不是家长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挺身而出,父亲要走上第一线

有爱无教的原因之一,在于没有充分发挥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父亲和母亲都是家长,由于性别不同,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有着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

心理学在论述男女气质差别时认为,男人勇于冒险、富于智慧、大度、坚定、勇武、易暴躁,女人稳重、温柔、服从、忍耐、易焦虑、自卑。容易看出,这两种气质各有所长,互为补充。缺少了任何一部分,孩子所得到的爱都是不健全的。

在家庭教育中,当前特别要强调父亲挺身而出,走向教育孩子的第一线,具体要求是:

首先,给孩子以坚强和鼓励,弥补幼托机构中由于男教师过少、孩子阳刚之气不足的弊端。

从现实来看,我国各类幼儿园和托儿所机构中男教师很少,已经成为一种灾难。男孩子从小缺乏和男性接触的机会,没有值得模仿的男性榜样,不知道男人究竟如何待人接物和处理问题,在性格形成方面的损失很大;有的甚至发生性别角色混乱,长大后在恋爱婚姻方面遇到困扰和障碍。而对女孩子来说,缺乏男性榜样,她们长大成人后在男人面前会手足无措、紧张、羞涩。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单亲家庭中的女孩长期跟着母亲生活,成家后婚姻多不美满。受“寡妇门前是非多”的影响,她们的母亲缺少与男人打交道的机会,孩子也受此影响,长大后不是把男人想得太好就是太坏,缺乏准确把握。

其次,发挥父亲在教育孩子中的优势。

总体上看,父亲的学历、见识要高于母亲,他们在培养儿童兴趣、开发儿童智力等方面,比母亲更有优势。如果这种优势在家庭教育中不能发挥出来,实在是一大损失。

观察发现,父亲和孩子在一起时很少问“冷不冷”、“饿不饿”等生理性问题,而是更注重注意力“向前”、“向外”,孩子更能从父亲身上学到勇敢、幽默、豁达、自信等品质。

例如,父亲和孩子一起玩耍时,有着与母亲不同的交往方式和活动内容。他们有时会把自己变成“大男孩”、“大朋友”,和孩子一起跑跑跳跳、做各种游戏;有时会和孩子一起修玩具;有时会极有耐心地回答孩子提出的各种“为什么”;有时则会严厉地对孩子说“不”。所有这些,哪怕是在别人眼里近乎苛刻的要求,都能给孩子以劣性刺激,增强他们的活泼、勇敢、自信、智慧等多种心理品质。

最后,父亲往往更关心孩子的思想品德、生活能力、劳动技能等方面的培养。

母亲育儿的特点是,能够跟孩子同频交流。也就是说,如果孩子只有1岁,母亲就能用1岁的眼光去看孩子;孩子到了5岁,母亲就能用5岁的心理与孩子一起玩。可父亲不是这样。父亲的心理是“凝固”的,他只能用一种眼光看孩子。不管孩子是1岁还是5岁,在他眼里都一样。

从这一点上看,父亲通常在孩子七八岁以后才能介入教育。在此以前,他只能做母亲的“助手”。如果2岁的孩子在哭,父亲就搞不清孩子究竟是因为饿了还是肚子疼,可是母亲却能准确判断。

一般来说,孩子的年龄越小,受母亲的影响越大。只有当孩子长到五六岁时,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才会显示出来。这时候,父亲会把自己的人生经历传达给孩子,让孩子懂得更多的社会竞争规则和价值标准,让孩子通过父亲的眼睛走向社会。

实践表明,父母健全的孩子,如果父亲不参与孩子的教育,孩子的成才率远远没有寡母抚养的孩子高。这是因为,如果孩子没有父亲、只有母亲,这时候的母亲会处处留心社会发展动态和人情世故,“既当妈又当爹”,实际上肩负着父母两重责任。

物极必反,再富也不能富孩子

上面已经提到,有爱无教的一大特征是溺爱孩子,具体表现在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把孩子捧得高高的。尤其是在物质条件上,过分满足孩子效果会适得其反。

吉林省吉林市有一位初一学生于强(化名),父母离婚时将仅有的7万元家庭资产留给他,将来由他任意支配;同时,离婚后的父母,每人每月支付给他200元生活费。于强的爷爷心疼孙子,也立下一份遗嘱,向所有人公开表示,自己多年省吃俭用攒下的8万元存款以后全部留给孙子,其他人无权支配。随后就将遗嘱及身份证交给于强保管,并且偷偷告诉了他存折的位置。2004年5月,当于强的姑姑得知自己胃癌晚期后,也将18万元存款转交给于强,嘱咐他一定要好好学习。这笔财产暂时由于强的父亲代保管,但于强随时有支配权。

一个14岁的孩子,一下子拥有33万元巨额财产,整天感到晕乎乎的,哪里还有心思放在学习上。

有一天和同学谈话时,对方说:“现在好好学习,就是为了将来赚更多的钱,过上好日子。”(看看,这也是家长有爱无教的结果)于强一听,马上想到自己已经拥有30多万元了,这些钱“足够花一辈子”,将来再也用不着挣钱了,为什么还要好好学习呢?

自从有了这样的想法后,于强对学习没了兴趣,而是经常去网吧,很大方地请同学上饭馆,每个月父母给他的400元生活费总是入不敷出。为了维持高消费,他开始向同学大量借钱,并且向他们炫耀说:“我有很多钱,将来可以多给你们一些利息。”

一个好端端的孩子,因为有了钱而没了理想,终于放弃学业,一门心思等着拿巨款,变成了一个败家子,令父母十分痛心。

于强的父亲说,离婚前,自己每天早上5点总要准时起床给儿子做早饭,儿子晚上放学时,无论多么忙,都要去接儿子。儿子的学习成绩不错,给了家长许多安慰。自从儿子上初中住校后,觉得家长能做的有限,能给的就只有钱了,也没有什么沟通和教育,更没有正儿八经的思想品德教育。直到孩子因为有钱而不愿意上学时,才感到问题的严重性。

与于强遭遇类似的是,有些家长在购房时,就在房产证上填上孩子的名字,让孩子觉得自己已经是个“百万富翁”,在同学面前趾高气扬;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好好读书时说,我们现在这样辛辛苦苦打拼江山,为了什么,还不都是为了你?这些财产都是留给你的。结果孩子说,好,你们现在就给我省吃俭用,不许乱花一分钱,因为这些都是我的财产!

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的家长在这方面却特别注意。

一位中国人在澳大利亚一家医院妇产科看到,一对夫妻在做二胎检查,妻子到里面见医生了,丈夫带着两岁的女儿在外面大厅等候。女儿嚷着要喝水,父亲便顺手扯了一个免费纸杯,走进厕所里,灌了一杯自来水(澳大利亚的自来水可以直接饮用)递给孩子。是买不到饮料吗?不是。他们的身旁就是一台自动售货机,正在出售一元一杯的可口可乐和橙汁;是买不起饮料吗?也不是。这位父亲是一家体育用品公司主管,年薪15万美元!

对比之下,两种家教观念孰是孰非,显而易见。

想一想吧,孩子将来总要走向社会,如果不从小培养他们的吃苦耐劳精神,将来又怎样在社会上立足!

【名言】

所有的儿童都不应受成人剥削,他们的心、脑和身体是属于他们自己的,必须不受侵害。

——世界学前教育组织《童年宪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