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1 / 1)

理论和实践数据的脱节,唯一的解释是,随着少年儿童认知能力的增强,他们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目前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是,一些弄虚作假行为正在通过家长侵入家庭,直接污染孩子。扪心自问,现在还有多少家长认为诚实是好的呢?

最典型的是,湖南省株洲市第二中学语文老师尹健庭,因为一篇论文中的观点被人断章取义为“读书就是为了挣大钱、娶美女”,最终丢了饭碗。殊不知,这一观点在家长们中大有市场,对孩子影响更大。

许多家长聚在一起时,谈论最多的是诸如此类的内容:经商的想找到一种合法赚钱途径,于是“成熟”的对“幼稚”的说:“你还小,对社会不了解。现在的赚钱途径,哪有不违法的呢?”“你看看×××,人家的‘腰有多粗’?市政府、公检法都有人,赚钱多轻松啊!”不经商的在一起讨论社会现象时,“成熟”的对“幼稚”的说:“现在这社会,谁不贪啊,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孩子受到这样的耳濡目染,还会以为诚实是美德吗!

诚实确实是美德,可是现在的诚实教育缺乏正义环境,已经异化为对孩子的有爱无教。具体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道德危机,教育缺乏正义环境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的有爱无教,直接表现在家长的言行上,与整个社会大环境缺乏正义感密不可分。

江苏省张家港市一位小学生,在学校里拾到一块手表,悄悄地放在书包里,准备带回家。老师发现后,对她进行思想工作,没想到她振振有词地说:“我妈妈说的,捡到的东西就是自己的。”

老师明白了,问题在家长那里。于是她找到家长,对他们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平时的一言一行都要注意,要培养孩子诚实守信的好品质,不能让孩子养成贪图小利的坏习惯。”遗憾的是,老师的一番话讲完后,两位家长毫无反应。

老师一看这样不行,于是急中生智,把话题转到学习上来。当她一提到孩子最近的学习也不太好时,这位父亲马上就激动起来了:“小孩子小偷小摸不算什么,长大了会改的;但学习不好可不行,将来可要吃大亏。陈老师,你可得为我抓紧点!”

老师笑了。问题明摆着: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不重视道德教育。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最容易缺乏理想、胸无大志,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即使学习成绩很好,也会走偏人生道路。

接下来,老师对两位家长诚恳地提出建议,家长马上说服女儿把手表还给了失主。

类似于这样的事,作为成年人的家长难道会不懂吗?不是,关键是他们的思想道德观有了扭曲。一些家长虽然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可是在社会大环境下“胳膊扭不过大腿”,显得势单力薄。

2004年12月6日放学后,四川省简阳市一名初三学生喜滋滋地对父亲说:“我今天运气真好,在学校里捡了110元,我们4个同学分了。”然后,他把自己分得的27.50元在父亲面前晃来晃去。

父亲严肃地说,“你们怎么能这样做呢?明天赶快把钱交给老师!”儿子一听马上翻脸:“难道你没有听说过‘拾金不昧,捡到不退’?谁交,谁就是瓜娃子!”生气的父亲扇了儿子一耳光。

父亲见说不过儿子,便打电话给报社,呼吁舆论帮助自己说服这些孩子们,同时对青少年开展拾金不昧教育。

当记者联系到这名孩子,希望采访他时,遭到了拒绝。因为他怕学校知道这件事后,对自己影响不好。

随后,记者采访了几位学生,发现几乎所有人都是这种想法。

一位初二学生说,如果自己遇到这样的事,肯定是想也不想就把它揣在口袋里。如果把它交给老师,肯定会被人说闲话,别人不是说你“想表现”,就是要被骂作“傻瓜”。而且,有时候,你把钱交给老师,就被老师私吞了,与其交给老师用,还不如自己用。

一位高一学生说,现在的人捡到东西很少上交,能够用的就自己用,没用的就丢了,根本不会“自找麻烦”地交给失主。尽管学校也经常进行拾金不昧教育,可是老师在进行这种教育时,就像是念经,根本没有人听得进去。

5+2=0,家庭教育的促退作用

“5+2=0”据说已经成为目前教育学上的一种理论。意思是说,“周末2天家庭教育的失败,足以抵消学生在校5天学习之所得。”或者说,“暑假2个月不良社会环境对孩子的影响,足以抵消学校5个月优质教育的积累。”

例如,老师在学校里教导孩子要刻苦学习,可是回到家里,父亲却在麻将桌上喷着酒气说:“读书有什么用!老子不识几个字,还不是照样一年赚多少万!”正看电视的母亲也在一旁帮腔说:“闺女呀,学得好不如嫁得好,你长大就明白了!”或者相反,家长整天酗酒、打麻将,却要求孩子出人头地,可想而知,这样的孩子哪里还会去认真学习,更谈不上刻苦了。

德育教育具有很强的脆弱性。就好像一条逆水而行的小船,上行5分钟,突然发动机坏了,虽然只坏了2分钟,就可能又回到了起点。

在有爱无教的家庭中,家长与学校唱对台戏,或者家长与家长之间、同一位家长前后对孩子的教育观点自相矛盾,这种情形非常普遍。这不仅是家庭教育缺位,更是社会文化环境的缺陷。

这些家长普遍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和老师的事,自己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开心就行了。殊不知,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当今学校教育环境下,许多困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问题,恰恰是学校无能为力的,需要得到家长指导。

沈阳市一名初二学生经常在课堂上捣乱。在一次考试时,竟然公开让同学帮他传“小条”,被老师发现,轰出考场。这名孩子的父亲来到学校后,当着孩子的面大骂老师:“看谁敢欺负我儿子!我是流氓我怕谁!”然后便动手打老师。从此以后,“我是流氓我怕谁”就成了这位孩子的口头禅。

专家指出,一个人思想品德的形成,要经过“行为—习惯—性格(行为准则)”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在现实生活中才能实现。学校作为教育场所,缺少现实性和真实性,教育多以观念的直接传输为主。从心理学角度看,这种教育是脆弱的,生活中一旦出现与教育不符的行为,孩子本不牢固的观念就会动摇。

为了防止家长的一句话、一个细微动作,就让孩子以前所接受的学校教育变成白费,许多学校非常主张学生住校,以避免“5+2=0”效应。它们的指导思想是,如果学生白天在校、晚上回到不良的家庭环境中,所有在校教育最后都可能回归于零。

可是,并不是所有学校都有条件让孩子住校,更不是所有家长都愿意让孩子住校。即使住校,学校也无法禁止孩子面对家长,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每次开家长会时,反复要求家长注意自己言行,甚至是恳求他们:至少在孩子面前尽量表现得文明、高尚一些。

当然,目前的学校教育本身存在许多问题,但这不是家长和学校唱对台戏的理由。家长与学校的教育观念有分歧,应当及时沟通、协商处理,而不是让孩子为难。

有爱无教,家长的素质成问题

家长本身的素质高低,对孩子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一个简单的道理是,爱孩子就要施以教育,而且方法要适当,否则就只能害了孩子。可是,有些家长的素质实在太差,要指望他们教育好孩子,简直比登天还难。

河北省唐山市妇联通过对该市0~6岁儿童家庭教育情况调查发现,虽然现在大部分家长的文化水平并不低,可是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所存在的误区非常多。总体来看,家长的素质并不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缺少科学系统的家教知识

家长要教育孩子,具备科学系统的家教知识理所当然。可是调查表明,只有5%的家长读过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书,25%的家长读过目前市场上流行的有关天才教育的书,23%的家长读过《唐诗三百首》,17%的家长读过报刊杂志、电视节目中的相关内容,却有高达25%的家长没有读过任何这方面的书!

这表明,虽然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可是离开用科学态度教育孩子,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以为家庭教育就是辅导学习

调查表明,10%的家长完全同意“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什么都不重要”的观点,总体上认可这个观点的更是大多数,只有27%的家长完全不同意这个观点。相反,完全同意“孩子有健康的身体、良好的情绪比学习更重要”的家长,只有5%,却有32%的家长持完全反对态度。反映在这些孩子的平常生活中,26%的家长只注重孩子学习,对学习以外的内容很少过问。

请不要忘记,这些孩子还只是学龄前儿童,还没有到上学年龄!玩(而不是学习)才是他们的主要任务!

即使让孩子学一门特长,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将来上小学、升初中能够比别的孩子更有竞争优势,而不是为了培养业余爱好!

父亲参与儿童教育的比例太低

调查表明,许多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不闻不问,或者态度简单粗暴、缺乏耐心,认为“教育孩子是女人的事”。孩子的家庭教育,60%是由母亲独自承担的,15%是交给祖父母的,只有不到25%的家庭主要由父亲起主导作用。而按照最科学的要求,父亲应当全程参与孩子的教育。

溺爱孩子

家长是否溺爱孩子,能够集中反映出家长的素质高低。

调查表明,家长对孩子的要求都是尽量满足,有的已经到了要什么给什么的地步。无论家庭经济条件较好还是下岗工人家庭,用在孩子身上的消费支出都要占家庭总收入的35%甚至50%以上。家长宁可省吃俭用,自己非常吝啬,也要满足孩子的高消费,显示出一种病态消费结构。

而这样做的结果,不但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更让孩子从小就不懂得勤俭节约、不懂得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养成一种惟我独尊和自私自利的性格,与培养孩子成才的初衷背道而驰。

家教误区,重视教育而不会教育

现在如果说还有家长不重视孩子的教育,可能不符合现实,家长也不会同意。可是如果说这些家长不会教育孩子,则所言不虚。

据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对全国10多个省市教育实验区的调查表明,在孩子成长的做人、求知、健体、健心、审美观、实践、创新、生活这8大素质中,家长最关心的前3位是求知(86%)、做人(84%)、健体(41%),正好暗合“德智体”三好学生的要求;而最忽视的前3位是实践(41%)、创新(39%)、审美(37%);最困惑的前3位是孩子的逆反心理、与孩子心灵的沟通、面对孩子束手无策。

这表明,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迫使家长要开发孩子智力,在让孩子学习成绩更优秀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自学能力、学习兴趣等综合素质。而实际上,大部分家长都缺乏这种多元化、全方位对孩子成长进行培养的能力,普遍存在“重教而不会教”现象,心有余而力不足,从而导致家庭教育中存在许多误区。

这些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思想上

现在的家长都希望孩子将来能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工作轻松一些、收入高一些,最好能出人头地,成为人中豪杰。几乎没有一个希望孩子将来当工人、做农民。可现在的问题是,如果人人都抱有这种想法,又怎么可能实现呢?以上想法显然是不现实的。

认识上

为了能让孩子实现上述愿望,家长千方百计要让孩子上名牌中学、重点小学甚至特色幼儿园,几乎从娘胎里出来,就把这些孩子往一条道上赶,思想教育、综合素质的提高被抛在一边,结果培养出来的孩子不是高分低能就是有才无德。

行动上

为了能让孩子在升学考试中多得几分,热衷于让孩子打疲劳战,请家教、学特长、搞题海战术,严重摧残孩子的身心健康。看起来这是爱孩子,实际效果却不好,更谈不上让孩子拥有一个主动成长、自我教育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