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招】(1 / 1)

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素质形成的关键期。在现实条件下,家长既要重视孩子的学习、分数,更要重视素质的全面提高。

正如国家教育部原副部长柳斌所说:“……在当前情况下,必须把育人看作是头等重要的事情。因为一个人学业上的缺陷并不一定会影响他的一生;而道德、人格上的缺陷却可能贻害他一辈子。”

学历重要,但也不必无限夸大

上面已经提到,目前社会环境对学历的追逐已经到了畸形地步。学历确实重要,可是家长也没必要把它夸大到高于一切的程度。否则,就会让分数、学历挡住孩子成长的眼睛。

一位家长是经济学教授,他的女儿即将参加中考。学校请他去做了一场“谈谈我们身边的经济学”的讲座。

他问同学们,你们说应试教育好不好?下面一片异口同声:“不好!”他接着问,那么素质教育好不好?又是一片异口同声:“好!”

接下来,他开始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经济学对比分析:我国的现实国情是,优质教育资源太少、考生基数庞大。大家都想进好学校、占有优质教育资源,可是凭什么分配优质教育资源呢?最理想、最公平的当然就是人的素质,这也是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理由。

可是应当承认,在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对人的素质的高低,很难有一种科学的量化尺度。也就是说,根据人的素质高低决定能否上大学,在目前来看并不具有实际操作的可行性。目前最简单、也是最“公平”的办法,就是“一张考卷定终生”。虽然它有许多弊端,可却是目前条件下不得不采取的经济学选择。

家长如果这样给孩子分析,孩子一般比较容易接受。如果“不讲道理”,只会要求孩子抓紧学习,甚至无限夸大考高中、考大学的重要性,似乎考不上高中、考不上大学天就塌下来了,人的一生就完了,不但危言耸听、不符合事实,而且会用巨大压力把孩子压垮,最终事与愿违。

因为归根到底,现在能够上大学的还是少数人。可是放眼望去,现在的孩子个个聪明伶俐,谁也不比谁差多少。硬要在他们中间分出个高低来,对谁都是一件痛苦的事。

更不用说,古今中外的事例证明,文凭和成功之间并没有绝对关系。

20世纪80年代初,无论你是什么学历,随便在路旁摆一个小摊,就能成为“万元户”;90年代初,无论你是什么学历,随便在股票市场上买几手股票,捂上一年半载,就能成为“百万富翁”;本世纪初,无论你是什么学历,随便买几套居民住宅,放到现在抛出去,那就可能全家男女老少个个都是“百万富翁”。

当然,你完全可以说,有钱并不代表成功。可是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潜意识里,就是这样衡量的。

分数重要,家长要提供切实帮助

分数是中小学生的“学习效益”。孩子的“学习效益”不好,做家长的应该给他们提供“扶贫”,而不是做一个旁观者、评论员,更不应该取笑、辱骂他们。

家长在这方面的作为,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孩子平时每天在家做作业时,家长能提供切实指导;二是孩子在复习迎考时,向他们传授一些学习、复习、考试技巧,这对提高考试分数的帮助是很大的。

指导孩子做家庭作业

家长在指导孩子做家庭作业时,表现大不一样。有的不闻不问,有的不但要督促孩子做作业,甚至还要亲自上阵。

在这方面,美国全国家长教师联谊会、全国教育协会曾经向家长们提出的帮助孩子做好家庭作业的方法,可供参考。其主要内容有:

①如果孩子有家庭作业,那么要问他们是否理解作业的要求?如果不理解,应当和他们一起做几道题;

②老师批改完作业后,家长要看一看,以便了解他们的问题和优势在哪里;

③与老师保持联系,了解孩子在校表现和学习情况,请教怎样才能帮助孩子学习;

④如果家长和孩子都不能领会作业要求,或者孩子在学习上有很大困难,那就更要与老师取得联系;

⑤不要代替孩子做作业,而是帮助他们学会自己做作业;

⑥要让孩子知道,家长对家庭作业是很重视的;

⑦孩子的家庭作业做得好,要及时表扬,并把它收藏起来,作为纪念品保存在那里;

⑧向学校和老师请教,找到帮助孩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途径。

指导孩子掌握学习、复习、考试技巧

学习、复习、考试都是有技巧的。是否掌握科学技巧,对“学习效益”的高低关系很大。家长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指导孩子:

①警惕“新课效应”

以数学学习为例,不少孩子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上新课时,老师当时教的新的知识点都懂,后面的习题也会做,可是等到一章学完后,不但综合题不会做,甚至连以前会做的题目也不会了。

一般认为,产生这种情形的原因在于知识遗忘,或者是综合运用能力不强。其实不然。研究表明,根本原因在于孩子平时的学习出了问题。

具体地说是,在学习新课程时,他们只是机械地把基础知识记住了,跟着课本的内容,搞懂了例题的每个步骤。当时做习题时虽然比较顺利,但实际上,这些习题都是同步习题,用刚刚学过的知识一套就灵。而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不知不觉地忽视了不少重要知识,如计算公式的发现和推导过程、现在所学的知识与过去所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等。

这样,等学完一章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时,好了,做不出来了。确切地说,用某一种单项的知识已经“套”不出综合知识来了。

这种情况在高中生中尤其多见,危害也更大。要克服这种情形,家长需要指导孩子警惕“新课效应”:

在学习新的知识点时,不仅要重视结论,更要重视推导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要随时注意归纳各种知识规律、各种题型和解决方法;

通过一题多解、开放解题思路、适当补充综合性习题的办法,进行波动式学习。

②复习技巧

以中考数学为例。越是临近考试,就越是不能让孩子做新题目,尤其是不要做有难度的能力题;而是要让他们“看”题目,尤其是看以前做错过的题目,即错题库。

特别要关注孩子当时做错题目的原因:是概念不清,还是基础不扎实?是审题马虎,还是计算粗心?是时间不够用,还是心理状态不好?这样一分析,就能提醒自己在考试时不要犯同样错误。过去的薄弱环节就能得到加强,考试分数也就上来了。

对于过去做过的考试卷,重点是看多项选择题、填空题、最后几道题以及大题目的类型。

把考试提纲上的知识点进行梳理。重点应当放在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而不一定是提纲中的黑体字。

考试之前不要做难题。否则,如果难题屡屡做不出来,会让孩子产生一种焦虑情绪,并且对自己知识点的掌握产生怀疑,从而影响考试情绪。

家长不必过于关心孩子。例如,无意有意地关照孩子“不要紧张”,实际上会给孩子以一种暗示。

考试前的一两天,如果孩子比较紧张,可以和孩子一起散散步,或者和同学聊聊天,目的是为了缓解紧张情绪,但绝对不能玩电脑和上网。因为玩电脑和上网会在大脑形成兴奋灶,抑制知识的发挥,这与考试前把兴奋点调节到学科考试上来的要求背道而驰。

③考试技巧

考试中如果碰到难题,可以先跳过这个题目,等试卷全部答完后再返回进行思考。这时会有一种“心理胜利”的优势,相比之下,这时的难题其难度就“降低”了——孩子会想,其他题目我不也做出来了吗?心理状态稳定,对攻克难题有好处。

每张考卷总有一些大题目,也有许多小题目。考试技巧是“大题宁错勿空,小题宁缺勿错。”

为什么?因为大题都是分步计分的,只要答对得分点,就能得到相应分数。实在不会做,哪怕你把题干中的“已知”条件,直接在下面转化成“因为”,然后想到什么就把它统统写在“所以”后面,稍微作一些推断,就能得到一定分数。而如果你一看这个题目不会,就一动不动,那就肯定得不到任何分数。

而对于多项选择题来说,原则是“宁缺不错”。因为答错一个就一分也没有了,而你在这方面花的时间却不少。

热爱孩子,首先让孩子热爱劳动

许多家长认为,爱孩子,就要让他多学知识、少劳动。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有时间多看看书”,而决不是“有时间多做做家务”。他们以为,少年时光孩子不抓紧学习不行,至于劳动,将来自然而然就会。殊不知,经常参加劳动的孩子学习会更好,这是许多家长想不到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真正爱孩子,就要让他参加劳动。

一份调查表明,美国孩子每天的家务劳动时间为1.2小时,韩国孩子是0.7小时,英国孩子是0.6小时,法国孩子是0.5小时,日本孩子是0.4小时,而中国孩子却不到0.2小时(只有11.32分钟)!

而根据美国哈佛大学曾经对波士顿地区456名儿童进行的一项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表明,喜欢做家务的孩子和不喜欢做家务的孩子相比,他们长大后的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喜欢做家务的孩子,长大后平均收入要高出后者20%左右,夫妻离婚率、心理疾病患病率也较低。

经常劳动的孩子学习更好,许多家长没想到

正是因为注意到劳动对孩子生活、学习、人格方面的重要性,所以德国把孩子的家务劳动时间列入了法律中。法律规定,6~10岁的孩子要帮助父母洗餐具、收拾房间、到商店买东西;10~14岁的孩子要在花园里劳动、洗餐具、给全家人擦皮鞋;14~16岁的孩子要擦汽车和在花园里翻地;16~18岁的孩子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间大扫除。

在我国,并没有这方面的任何规定。事实上,有这样的规定也是一纸空文,根本无法推广实行。在把分数看成高于一切的社会环境下,几乎每一个家长都在强调孩子“多看看书”。

在我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调查中有这样一项重要发现:劳动对于一个人的健康人格有重要作用。独生子女劳动时间越长,他的独立性就越强:独生子女劳动时间越长,就越容易形成勤俭节约的好品德。

为此,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制订了7条小学生生活处理能力的标准,可以作为家长督促孩子做家务时参考:

①自己整理衣物和床位的能力。主要是自己穿、脱衣服,把衣服摆放整齐,学会叠被,逐渐学会整理房间;

②学会安排课余生活。主要是养成回家主动做作业的习惯;学会收看电视、收听广播节目;

③学会随天气变化安排衣着;

④学会准备简单的食物,协助父母做饭前的辅助劳动,学会做简单的饭菜,学会识别食物保质期;

⑤学会做一些简单家务劳动,自己洗头、洗脚、洗小件衣物,学会使用洗衣机;

⑥学会独立上下学,独立出行;

⑦学会购买简单物品。

而要达到上述要求,家长就必需充分相信、发动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而不是横加阻挠。具体要求如下:

一是要给孩子一个固定的劳动岗位,规定具体验收标准。孩子完成得好,应当给予一定奖励;如果逃避劳动,就应当做思想工作,并且适当加以惩罚。

二是随时辅导孩子劳动技能。有些家长不要孩子动手,主要是担心越帮越忙。究其原因在于,这些孩子还没有掌握应有技巧,家长在这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作用。

三是给孩子确立劳动岗位时应当因地制宜,因人而宜。总的原则是扬长避短——“扬长”,就是要根据孩子的特长,为他选择与特长有关的活动。如孩子特别喜欢吃糖醋排骨,就可以让他学做这个菜,而家长在一旁指导,孩子的积极性就会很高。“避短”,就是要根据孩子的弱点,为他选择适当锻炼的活动。如孩子胆量太小,就让他独自出去到商店购物,有意锻炼一下他的胆量。

分数以外,更要让孩子学会做人

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聪明,但聪明与否,并不仅仅表现在分数上。还有比分数更重要的,那就是学会做人,培养健全的能力和品格,这比单纯灌输知识更重要。父母和孩子之间融洽、民主、朋友式的关系,更能培养健康聪明的孩子。

前几年素质教育叫得震天响,可是到目前为止,对于什么是“素质”、什么是“素质教育”,并没有一个确切说法。在国外,也没有和“素质教育”相提并论的概念。有人预测,半生不熟的素质教育理论,最终必将被“公民教育”所取代——归根到底,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合格而优秀的社会公民。

但无论如何,一个人的“素质”(不仅仅是素质教育的“素质”)是最重要的。提高孩子的素质,是家庭和学校最重要的工作。

人的素质一般包括自然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三部分,其主要内容就是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劳动、学会健心、学会创造。学会做人,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也是几千年来中国文化形成的优良传统。只不过在当前分数挂帅的背景下,被湮没在其中罢了。

做人是一种通俗的说法,准确地是指一个健全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思想品格、道德规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各种非智力因素如情感、意志、毅力等方面的总和。它的核心内涵是人格和心理素质。

家长作为过来人都有体会,一个人的事业成功,归根到底是做人的成功。如果“不会做人”,哪怕智商再高,都会处处不受欢迎。遇到单位精简人员,领导首先要精简的就是这种对象。

那么,家长又如何来指导孩子做人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培养道德观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就会无可救药。即使你学问和本领再大,也一无是处,甚至还会为虎作伥。许多教育家都把德育教育看作是国家和民族强盛的关键,就是这个道理。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家长把德育教育作为孩子做人的根本,是理所当然的。

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是一个人最起码的要求和责任。如果孩子不爱国,缺乏一种从爱国主义催发出来的民族精神,学习就会动力不足。相反,如果孩子能感到自己肩上肩负着民族未来的重任,学习就会劲头十足,而且考虑问题会站得高、看得远。

培养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是做人的基本水准,主要内容是遵纪守法、社会责任感、忠于职守。做到了这三条,孩子将来在社会上就不会迷失方向,更不会走上犯罪道路。

培养同情心和宽容心

这是做人的高尚内容。俗话说,“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要不涉及到原则性问题,就应当让孩子抱有这样一种处世态度,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宽容心,在别人需要同情、关怀、支持、鼓励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

学会忍受挫折

俗话说,“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挫折是孩子成长过程必然会遇到的,伴随着人的一生。学会忍受挫折,是学会做人的重要内容和成功途径。处理得好,挫折就是人生走向成熟、事业走向成功的催化剂,是磨砺意志和毅力的砂轮。超越一次挫折,孩子便会获得一份自强不息的精神元素,人格也由此升华到一个新境界。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不仅重要,而且迫在眉睫。

总之,学会做人,是家长培养孩子成才的前提和根本。家长要目光远大:抬起头来,要着眼于未来,着眼于全球;低下头来,要牢牢把握做人最基本的内涵和要求,将做人的道理和行为习惯慢慢贯穿于平时的家庭教育中。

【名言】

我想,他们(孩子们)不必非入大学不可。我愿自己的儿女能以血汗挣饭吃,一个诚实的车夫或工人一定强于一个贪官污吏,你(妻子)说是不是?

——老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