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1 / 1)

本案例中这位女孩的家长,不知是否了解孩子过去有过这种行为:其实,这是很危险的。毫不夸张地说,这时候的孩子已经到了自杀边缘!头脑稍一偏差,从桥上跳下去,悲剧立刻就发生了。

这不能怪女孩,甚至也不能怪女孩的家长。因为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只重视孩子的学习、考试、分数,以至于一叶障目,已经到了十分普遍而又十分严重的地步。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追逐学历,社会观念在畸形发展

目前我国社会对学历的重视,已经到了一种畸形地步。

研究表明,在我国各级各类人才市场上,学历的作用已经超过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过去中专、大专、本科学历能找到的工作,现在则非硕士、博士、博士后不可。无论什么性质、什么规模,只要还能称得上“单位”的,中专生、大专生早就不要了,本科生也快“见不得人”了,非要研究生不可!

有人解释说,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形,关键是人才市场信息不对称——用人单位往往并不知道什么样的人符合要求,所以只好用学历来划一条杠子,以此作为选拔标准。

然而,这种解释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它的前提条件是,“学历=能力”,只有在这个基础上,这种假设才能成立。而事实上,这种假设根本就不存在。

更根本的原因是,政府部门在用红头文件错误引导,按照学历高低来划分人才、确定待遇,而不是把重点放在营造人才产生和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上。

湖北省某县有一位老师,当年读高中时喜欢看课外书、搞无线电实验,“素质教育”有余、“应试教育”不足,结果只读了师范学校。

他当老师后,他的心理学文章上了《光明日报》,发行量250万份,比他教学用的课本发行量还大;他写的思维科学研究论文,与科学泰斗钱学森的文章登在同一期杂志上;他写的教学研究论文被录入《中国教育报》理论部出版的《中国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论文集;他从事学术研究的事迹上了《中国青年报》……鉴于他在学术研究方面的成就,武汉大学通知他插班就读哲学系本科,可是当时他正在从事工商企业管理课程的研究和实践,所以不得不放弃机会。后来,他始终没有取得本科文凭。

他看到当地2005年1月20日的一张报纸上,有一篇《请家长理性对待分数》的文章写道:“其实,学生试卷上分数的高低,与其日后成就的大小,不一定能划上等号。家长应该少点功利,多些开明;淡化分数,多些关爱……”,就只好苦笑。他马上找出一份县教育局的1号文件,只见《县教育局关于开展第二届骨干教师评选工作的通知》上写道:“1、基本条件……②中学教师需具有大学本科学历……”。事情明摆着:报纸上说的虽然有理,可是这能比文件还管用吗?没有本科文凭,连参评资格都没有!

痛定思痛,得到的结论是什么?那就是少看课外书、少做科学实验,多做练习题、多死记硬背,分数第一!不管怎么说,先混上一张文凭再说!

这就是许多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而这一要求的提出,正是家长耳闻目睹经验教训的总结!

红头文件代表的是计划经济。我国早已实行市场经济了,可许多政府部门还在沿用计划经济的办法,由政府发红头文件,强行在学历和人才之间划等号,然后以行政手段加以推行。无任是应聘资格、上户口、定职务、薪酬、住房、晋级,还是进开发区、注册公司、获得贷款、税收优惠、获公司股权甚至于子女的某些待遇,什么样的学历享受什么样的待遇,一切和学历挂钩,这必然会产生一味追逐学历的畸形现象。

可以说,只要这种挂钩不改变,家长过分重视孩子考试分数的局面就不可能消失。

大家很清楚,家长都在向孩子灌输“考不上大学就没有出路,没单位要,就得失业、下岗”,孩子怎么能不重视分数?而且,现在这股风气已经蔓延到了大学校园,成了“考不上研究生就没有出路”,并且正在继续上涨为“要不上个博士就没好单位要”了!

快马加鞭,好学生不堪精神重负

分数挂帅的观念,在一些家长脑海中已经根深蒂固。这不仅使得“差生”思想包袱严重,好学生也不堪精神重负。有时候仅仅是排名相差一名,孩子在家长眼里就变得一钱不值,甚至被迫走上轻生道路。而且,越是好学生,这方面的思想负担越重。因为他们知道,一方面,家长和老师对他们寄予无限希望,他们只有一条路可走;另一方面,他们更清楚强中自有强中手,稍不留神就会被别人比下去。

2000年春季新学期开学后10天内,江苏省某县级市便有3名中学生自杀,其中一人获救、两人死亡,都与考试分数有关。

一名初一学生,上学期的成绩由全班第二降到第三,仅仅是退后一名,家长对他就很不满意,经常揭他这个“疤”。一天早晨上学时,父亲又骂他“不争气”。他实在想不通,排名退后一名就要如此辱骂,以后由于排名退后八名十名,还有什么日子过呢?左思右想之后,他毅然喝农药自杀。幸亏抢救及时,被救了过来。

另一名初一学生,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私自涂改成绩册,把总分“提高”了28分。老师发现后,将这一情况告诉家长,母亲狠狠骂了他一顿,他因此服毒自杀。

还有一名是初三学生。为了防止考试作弊,学校安排考场时特地将考生座位打乱。由于她学习好,别人都想抄她考卷,所以一名男生早早地抢了她的座位,逼她坐到前面的位置上去,以便别人能偷看答案。结果,监考老师发现她坐了别人的座位,就认为她是作弊,不但要她写两份检查,而且成绩要被降为60分。她担心自己一旦受处分,就会被取消中考资格;而考不上高中,也就无法上大学,于是服毒自杀,留下这样一封遗书:“我真的没作弊。”

许多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要迎头赶上,如果原来学习成绩就很好,则要快马加鞭。总之要“向前!向前!!向前!!!”殊不知,你的孩子要进步,别人的孩子也要进步。“一万年以后还有左中右”呢,更何况现在?在这样的蛮不讲理下,无论是好学生还是“差生”思想包袱都很重,甚至患有精神疾病。

河南省许昌市某重点中学一名15岁男孩,担任班级学习委员,平时考试成绩在全班都是数一数二。人人都说,他将来一定是重点大学的本科料。

在父母的严格要求下,他没有任何业余爱好,也不与人交往,一有空就躲在房里看书,父母也不主动和他交流。

在暑假前的一次期末考试中,他发挥“失常”,只考了全班第10名。拿到成绩单的那一刻,他沮丧万分。回到家里又受到父母狠狠批评,从此,他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整日不出门,也不看书。不是偷偷哭泣,就是发呆。一个月过去后,父母发现他孤僻异常,才觉得大事不好,但已经晚了。到了9月开学时,他已经发展到不刷牙不洗澡的地步,对什么事都失去了兴趣。

这时候的他经常产生一种幻觉,总觉得有老师和同学在那里议论他成绩不好,没资格当学习委员。被送往郑州铁路分局医院心理卫生中心诊断后,确认已经患上精神分裂症。

专家指出,类似于这种情况,家长和社会各方面对孩子的分数看得过重,期望值过高,孩子必然会产生巨大心理压力,而13~18岁的孩子最容易因此产生心理问题。

一方面,家长应当对孩子加强挫折教育,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另一方面,要及时发现苗头,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在本案例中,孩子的精神问题在期末考试前就已经出现了,考试成绩下降的主要原因也在于此。如果家长能及早发现苗头,向专业人士求助,就不至于发展到患精神分裂症的地步。尤其是在考试成绩从第2名下降到第10名后,重要的是寻找原因,而不是批评,否则只能雪上加霜,进一步加重病情。

除了分数,看不到孩子任何优点

几乎所有家长都把眼光放在孩子的考试分数上。虽然他们也知道分数不能代表一切,可如果孩子考试分数不理想,就会把孩子说得一无是处,几乎看不到孩子身上还有什么优点。

江苏省妇联开展的家庭教育活动表明,目前家庭教育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家长看不到孩子的优点。活动规定,要求家长写出孩子的10个优点,有的家长愣是一个也写不出来。他们平时对孩子的“关心”主要集中在学习上,一不满意,对孩子非打即骂,对孩子的其他方面茫然无知。

一名40岁左右的母亲抱怨说,自己上初二的女儿太贪玩,不思学习,真担心她将来考不上大学,无法立足社会。接着就数落了好几条女儿的缺点,诸如顽皮、自尊意识太弱、追星等。家教专家叫她想想女儿有什么优点,把它写在纸上,这位母亲想也没想就脱口而出:“她没有优点!”

另一位母亲的儿子正上小学3年级。她说,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所以只要一提到学习自己就唉声叹气,在家里总是闷闷不乐。自己和丈夫对孩子的现状十分不满,教训得也不少了,就是没效果。

可是,家长希望孩子聪明,把着眼点仅仅放在“聪明”上面,而不知道“功夫在诗外”的道理,又怎么行呢?

1978年3月,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成立后,先后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理工大学等13所高校争相效仿,到目前为止,只有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硕果仅存。要说“聪明”、“考试分数”,能够考进少年班的那些孩子最突出了。可专家指出,那些被称为“天才”、“神童”的孩子,没有一个是通过家长、老师用“强化班”和“题海战术”之类训练手段制造出来的。

换句话说就是,家长希望通过强化训练、题海战术让孩子聪明,这与成才规律背道而驰。遗憾的是,许多家长并不明白这一点。

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录取标准可谓高而怪。2005年录取的40名学生,每个人都要参加当年高考,然后单独阅卷,评分标准比高考更严。经过这样的筛选后,然后通过“怪题”层层把关心智。

例如,手持一支笔,让笔尖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穿过几乎同等粗细的圆孔,用“我是”为开头写5个陈述句;在一个多小时内,要求迅速完成几百道心理测试题,平均每题耗时只有几秒钟,目的是不让你有任何犹豫的时间,以便能最大限度地考察学生的第一直觉,据此分析其性格特征、心理承受能力、学习习惯等因素。

校方认为,中国人的应试意识太强,所以对这种入学心理测试、非智力因素的具体题目和评价标准,对外都是严格保密的。一旦题目泄漏出去,完全有可能引起外界的猜题和强化训练等各种“制造天才”的手段,从而产生一大批心理测试的“应试高手”。

除了这些千奇百怪的心理测试与心理实验,还要进行数学、物理、英语、非智力因素的测试。不仅面向学生,还要面向家长,问“你孩子的性格有什么优点?缺点?”“学习习惯如何?”“对家庭依赖程度如何?”等内容。如果家长只看到孩子的分数,而看不到其它优点,这一关肯定过不去。

研究表明,能够最终被少年班录取的孩子,他们都是又会玩、又能学,家长对孩子的管理也比较民主,几乎从来不强迫孩子参加任何补习班和强化训练。说到底,还是天才的因素占主要。

正如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程艺所说,所谓“神童”,其实和普通孩子没有多大区别,只是他们比别的孩子更早掌握了适合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而已,这是最关键的。少年班也只是为这些智力突出的孩子提供发展途径,它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从中容易看出,目前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家长对社会信心不足。家长对社会缺乏信心,继而把这一心态反馈在孩子身上,表现为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生活和心理缺乏关注。二是对孩子爱的错位。面对独生子女,家长把所有感情倾注在孩子身上,用批评和打击来教育孩子,从而使得孩子同样缺乏信心和上进心。

要成绩好,却不会指导孩子学习

家长都希望孩子学习成绩好,可是真正懂得科学指导孩子学习的却不多。这样,就走进了一个“又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的怪圈。

在多数情况下,每当孩子考试一结束,家长就会关切地问考了多少分、排名多少名。其实,这些问题不要等考完了再问。家长只要平时对孩子多留意一些,就基本上会知道孩子的学习情况。

问这些问题的家长,本身就表明他们平时并不十分了解孩子的学习,或者与各任课老师沟通不多,对孩子的在校表现不是十分掌握。当听说学习不好、成绩落后时,不是想方设法提高孩子学习兴趣、学习效果,而是无休无止、无的放矢地唠唠叨叨。这种简单责备不但于事无补,而且可能事与愿违,加重孩子的焦虑情绪。

最典型的是,家长喜欢把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寄托在家教身上。

某些家教看准这种心态,便拍胸脯保证,经过他们的家教,孩子的学习成绩能够提前多少名、达到多少分。虽然这种做法完全违反学习规律,可是家长由于缺乏有效措施,“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例如,北京市有一位母亲看到一篇广告《签约家教——让家长不用再花冤枉钱》说,某家教中心可以签订合同,再进行家教。如果孩子的期末考试成绩没有达到家教中心所承诺的成绩和排名,可以按照规定退款。

这位家长就像看到了一根救命稻草。她联想到自己正上初二的孩子,上学期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在全班排名第18名,正想给他找个家教呢。她想,别的家教一般都不敢保证,无论孩子的学习成绩能否提高,家教费都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相比之下,这个签约家教敢做出这样的承诺,就一定会有区别于其他家教公司的独到之处吧。

为了了解详细情况,这位家长专门打电话到家教中心咨询。电话里说,他们是经工商局正式注册的,是北京乃至全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最正规的家教中心。一听这来头,这位家长觉得,这样的家教中心应该可以信得过了,否则还能找怎样的家教呢!

至于家教中心每课时近百元的高收费,虽然比一般大学生对初二学生的计时家教(每课时收费25元)要高出几倍,正所谓“一分价钱一分货”。签约家教嘛,费用高也是在所难免的。

就这样,这位家长欣然预交了5500元家教费,签订了《委托课外辅导协议书》。

协议书明确规定,家教中心收取委托课外教育费用后,对该孩子的各科学习进行细致、耐心的课外强化辅导,保证其孩子各科学习成绩有明显提高——保证在即将到来的暑假期末考试中,班级排名向前推进10名,或者平均分提高10分。如果达不到上述目标,该家教中心负责退款,每低一名退款200元,每低一分退款300元,比原排名还低或同名次则全额退款……

看着这份协议书,家长似乎吃了一颗定心丸,有这样的保证,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就“大有希望”了。

接下来,家教中心按合同规定派去一名家教,是一名在校大学生,这令家长感到失望。上了几次课后,就拿出一张回执让家长对家教老师的服务态度、教学水平等打分。“老师”关照说,各方面都要打“优”,否则自己可能拿不到报酬。望着对方期盼而乞求的眼神,这位家长最终还是实事求是地签了字。

期中考试结束后,孩子的成绩排名从原来的全班18名下降到第40名。家长于是拿着有关证明到家教中心要求全额退款,对方当然不同意。后来在工商部门的干预下,问题才得到解决。

这件事情说明,违反教育规律,不懂得从根本上增强孩子的学习后劲,而是企图用急功近利的办法来提高考试成绩,终究是枉费心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