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招】(1 / 1)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和起点。如果家长看待、评价孩子的眼光有问题,就可能给孩子的成才带来灾难。

所以,无论是什么样的家长,都有必要不断学习家庭教育科学知识、交流家庭教育经验办法、了解家庭教育最新成果、提高自身素质和育人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是一个福音。

在全国各地,都有各种各样的家长学校。遗憾的是,家长学校目前并没有起到应有作用,有关部门不重视,家长也纷纷以为自己天生就有教育孩子的本领。这是目前家庭教育问题丛生的原因之一。

在这方面,家长最关键的是做到以下4点:

批评孩子,应当掌握批评技巧

孩子做错了事,家长应当不应当批评?答案是肯定的,但必须讲究技巧。如果不讲究批评技巧,只是一味责备甚至打骂孩子,效果就可能适得其反。批评技巧有很多,但前提是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不能动摇他的自信心。

家长批评孩子的常用技巧有:

①低声

严格地说,批评孩子的声音要比平时说话更低,低而有力。一方面,这种声音会更引起孩子注意;另一方面,由于声音低,也更容易使孩子注意听你说了些什么。俗话说,有理不在言高。这种低声的冷处理,往往比大声训斥效果更好。

耐心开导往往比大声训斥的教育效果好

②沉默

孩子做错了事,总担心父母会随时随地批评他。如果果真这样,这件事也就了了,孩子会感到如释重负。可是这时候家长反其道而行之,不批评他,只是保持沉默,反而让孩子感到忐忑不安,从内心不断反省错误,从而达到改正错误的目的。

③暗示

孩子犯了错误,正设想着家长如何严厉批评他呢,可是家长偏不直接批评他,而是心平气和地进行启发。这种细心呵护孩子自尊心的做法,会使孩子感到意外,并且很快会明白家长的良苦用心。这种教育方式,很容易被孩子接受。

④换位思考

孩子犯了错,往往会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认为这不是自己的错,而是别人的错。这时候如果家长只是批评孩子“不要狡辩”、“不要推卸责任”,效果并不一定好。可是,如果你让孩子换位思考,敦促孩子“如果你是那个人,你会怎么想呢”,这种教育效果就可能很不错。

⑤适时适度

批评错误和惩罚犯罪一样,讲究“有效期”。如果时过境迁,就很难起到惩戒作用。特别是孩子的“忘记性”大,几天前甚至刚刚犯的错误,很快就会被忘掉。所以,批评孩子的错误时一定要趁热打铁,否则就很难起到应有效果。

再说一遍,掌握批评孩子技巧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应当注意:

①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一个人对自己能力、水平的看法,取决于多种因素,但最主要的是两条:一是过去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另一个是周围的人对他的态度和看法。批评孩子,决不能让孩子感到一无是处,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否则糟了,孩子很可能从此变得畏缩不前、谨小慎微。

②既要批评错误做法,又不能否定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例如,孩子在河边洗手绢、钓小鱼,家长就批评、吓唬他们,从此永远不准他们玩水,就不对了。完全可以用一个大盆盛满水,让他们在岸上洗手绢,或者在其中放几条小鱼,让他们在里面钓鱼。这样既保证了安全,又能让他们享受到玩水带来的兴趣。

③除了学习,也要看到孩子的专长

学龄前的孩子虽然天赋各异,但总体上看智力和能力上的差距并不大。只是进入学校读书后,衡量标准完全集中在考试分数上,孩子往往相差1分也会遭家长批评。可这1分,又算得了什么呢?这时候,家长的眼光应当放开一些,除了学习以外,还要看到孩子的专长,不至于因为经常批评孩子的学习而让孩子产生自卑、丧失自信。

④建立合理的期望值

许多家长批评孩子,并不是因为孩子真的犯了多大错误,也不是因为孩子做得不好,只是他们没有达到家长的过高期望。

例如,同样的考试成绩85分,对于经常考不及格的孩子来说,是大喜过望;而对于成绩很好的孩子来说,就可能非常失望。这种经历如果反复出现,前者会变得盲目自信,后者会变得缺乏自信。怎么办?这时候家长就应当帮助孩子调整期望,变得合乎实际。

⑤提高认识水平

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与失败,都涉及到许多因素,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某一个条件。对于孩子来说,做错了某件事情的原因可能多种多样,并不一定是他的主观努力不够。家长在批评孩子时,首先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至冤枉了孩子。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增强他的自信心。

换个角度,人生会有另一种美丽

人生是一个多面体,从不同角度会看到不同风景。遗憾的是,家长看读书的孩子,习惯于用分数来衡量一切。这种标准的错误在于,当从另一个角度看孩子时,才发觉全然不是这一回事。

江西有一所省教育厅面向全省中小学生和幼儿家长创办的成人学校——江西省家长函授学校。自1992年创办以来,已经为几百万名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提供了函授、面授、咨询、心理测试等多项服务,深受家长欢迎。家长如果有机会多参加一些这样的学习,对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会有帮助。

九江市一位家长深有感触地说,“过去我总是对孩子要求太严,所以孩子从小学到中学总有一种达不到标准的挫折感,久而久之,产生了悲观和厌学情绪。通过家长学校的学习,我才知道,为人父母者,应当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和家庭环境,让孩子编织他自己的梦,而不是父母的梦。”

“让孩子编织他自己的梦,而不是父母的梦”,可谓说到了点子上。因为孩子的梦和父母的梦,色彩不可能完全一样。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的梦色彩与自己不一样,就说不好看,或者不许他有这种色彩,就未免片面和武断。这也是许多家长蛮不讲理的表现之一,非要等到他们自己有了切身体会,才会恍然大悟。

例如,一位家长原来是骑自行车上班的。有一天,她的自行车被偷了,为此她很伤心。丈夫安慰说:“偷了就偷了吧,俗话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你这车也该换了,否则三天两头要修,还真烦人呢。如果不是被偷,你肯定还舍不得换辆新的呢!”

就这样,她买了一辆新车。可是刚刚骑了一个月,又被偷了。没办法,只好再买一辆。可是这次情况更糟,还不到一个星期又被偷了。这正应了一句老话,“不怕贼偷,只怕贼惦记。”新车惹眼啊,小偷惦记着你呢!

干脆不买新车了,走着上班也一样,也不过15分钟路程。这样,两个月下来,不但省却了停车、存车的烦恼,而且还多看了不少风景。尤其是原来臃肿的身材变得苗条了,以至于一些同事纷纷仿效,当起了步行者一族。回过头来想一想,原来骑自行车时处处依赖自行车,没有自行车就寸步难行;可是现在不骑车了,发觉也蛮好。

这就是换个角度看到的美丽。这使人想起另一个寓言故事。说是上帝惩罚一个急性子,要他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蜗牛,大家都知道,爬得特别慢,牵着蜗牛去散步,哪还不把人给急死了?何况这个人本身就是急性子!于是,这个人一边走一边骂蜗牛,后来骂累了,索性不骂了,跟着蜗牛慢慢走。谁知道,这时候路旁的花香、虫鸣,天上的星斗,使他赏心悦目,他再也不嫌蜗牛爬得慢了。

以上两则小故事都表明,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的。当你在抱怨孩子某一方面做得不好时,不妨换个角度看问题,很可能你就会发现他的另一种美丽。而这两种美丽,到底谁更“美”,谁也说不好。

本书作者在农村中学读书时,有两位同班同学A和B。A很聪明,学习成绩好,人人都说是一块上大学的料。家长都这样教育孩子:要学就要学人家A的样。B也很聪明,只不过不是在学习上,而是在其他方面。其他方面的聪明,通常被人称之为“小聪明”。举个例子吧,B虽说每次考试总能勉强及格,可是放学后到田间去捉黄鳝,那可是无人能比。哪里有黄鳝,哪里没有,他一看一个准。有时候放学回家,手提着鞋,光着脚丫,看见黄鳝洞就用脚捅一下,从学校走到家,一路上能捉好几公斤呢。

20年过去后,两个人的命运并不像当初家长和老师设想的那样,而是倒了个个。A名牌大学毕业后,分配在一家大企业工作,随着企业倒闭,他也买断工龄,加入了失业队伍。B初中毕业后就以捉黄鳝为业,月收入高出他老爸10倍以上!5年后,他用这第一桶金办了一家挂名乡镇企业,后来企业越办越大,不到10年就摇身一变成了中外合资企业。现在个人资产早已过亿,地方大小领导见了他都要点头哈腰,是远近闻名的企业家!

有人说,这是他们的际遇不同。其实不然,因为大家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问题的关键在于,家长和老师当初衡量孩子的标准有问题,还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眼光过于狭隘。

放虎归山,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

上面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家长没有任何理由把孩子看死,尤其是考试分数不高的孩子,以为他这辈子完了,事实绝非如此。

打个比方说,决不要看到眼前漆黑一片,就说今天没有太阳;太阳天天都有,只不过此时此刻在地球的另一面呢,你要换个角度看!

家长除了把眼光拓宽还不够,还要有实际行动,着力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将来才能派用场。

在这方面,安妮教子的故事就很有典型性。

熟悉中国股市的人,尤其是投身于股市的人,很少有不知道安妮这个名字的。安妮是个笔名,她出生于1952年,当过下乡知青,1980年进入无锡电视台当记者、文艺编导。1991年,她只身去深圳,开始了她的股市人生。1998年成立安妮投资管理公司,从而成为中国证券市场上著名的市场分析家和投资家。

安妮30岁才生孩子。孩子出生后,她因为大出血又上了一次手术台。儿子出生后体弱多病,一次次住院抢救,瘦得皮包骨头,连她母亲都失去了信心,总是念念叨叨地说:“这孩子养不活了!这孩子养不活了!”可是安妮决不轻言放弃,毅然请了长假,全心全意侍弄孩子。孩子一生病就拼命哭,安妮和丈夫彻夜不眠地抱着他在屋里来回踱步。前半夜安妮负责,后半夜丈夫负责,这样坚持了一年。

在这种背景下成长的孩子,父母的宝贝劲别提了。然而安妮清醒地知道,喜欢孩子是正常的,但必须讲究方法,才能把孩子培养成优秀人才。为此,她把着重点放在培养孩子独立的性格、而不是学习上。

她常对儿子说:“学习是你自己的事,为什么要父母督促呢?生存也是你自己的事,父母更是无法替代。今后你背叛父母都没关系,但是千万不能背叛自己,男人嘛,就该对自己负责。”

安妮和丈夫约法三章,让孩子从小接受一种发达国家才有的开放式教育,决不像大多数中国家长那样,大包大揽孩子的一切。

儿子进幼儿园时,安妮的事业刚起步,忙得不可开交。身为作家的丈夫,又在北京大学进修。儿子下午5点回家,因为家里没人,无论是吃饭还是睡觉,都必须自己想办法到一切可以去的地方解决,然后等妈妈回来还情。

儿子进小学了,开学第一天是安妮陪儿子去学校报到的,从此以后就是自己一个人上学、放学。他们认为,一是家长没时间,二是也没这个必要。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安妮路过学校门口,从来都是让儿子独自回家。

儿子读书后,安妮从来不辅导孩子作业。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让孩子问老师、问同学。她对儿子说:“你应该从小学会怎么向人学习、怎么向人求助,这也是一种很重要的生存能力。”

从小学到大学,安妮的学习都是全班第一,可是她对儿子却没有这种要求。她说:“不用费劲费力考100分,60分就可以了。但在回答问题时必须有新意,不能人云亦云。”

在儿子的各门功课中,安妮唯一关心的是他的作文。她的理由很特别,“我和丈夫都是搞文学出身,我们家可不能出一个文理不通的人。还有,文为心声嘛,从中可以捕捉到一点孩子的真实思想,否则又怎么和他有效沟通呢?”

安妮认为,按照流行的好学生标准,儿子只能算一般,可是在同学中间,儿子绝对是个呼风唤雨的中心人物。这种状态最合她心愿。

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没有过多要求,相反却在做人方面要求甚严。后来,安妮的儿子薛非一个人办完申请、签证,去英国留学;而安妮也根据自己的兴趣,继续读完了硕士、博士。

生命教育,是家长最重要的付出

可以说,由于家长要求过高、蛮不讲理,许多孩子吃尽苦头,甚至被逼疯、被打死、被迫走投无路。而只有到了那时候,家长才会幡然悔悟,可这时已经来不及了。早知今日,又何必当初呐!

从根本上说,这是家长对孩子生命的漠视。在他们心目中,孩子的学习、考试、分数、排名,比他们的生命更重要!虽然他们嘴上不一定承认这一点,可行动上就是这样做的。包括本案例中的这位母亲,口口声声对孩子说,“别人会,你也要会”,违反了基本教育规律,亏她还是个接受过高等教育、洋教育,“思想开放”的人!

对于所有希望让孩子编织父母的梦、而不是孩子的梦的家长来说,最重要不是要求孩子的学习,而是生命教育,让孩子享受到快乐的童年。生命教育和生存教育,是家长最应当身体力行的。

当然,这种生命教育和生存教育,并不是家长整天对孩子唠唠叨叨地说生命如何重要,关键是要以身作则,理解并尊重孩子。

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父亲早年抗击八国联军时阵亡。那时他才一岁半,他是靠母亲给人洗衣服和缝缝补补带大的。他从私塾到小学、中学,先后接触过20多位老师,但他认为,这些老师有对他影响很大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他真正的老师是母亲。母亲尽管不识字,可是把性格传给了他,给了他生命的教育。

老舍的母亲很爱花,小院里种着枣树、石榴和夹竹桃,每天都要浇灌;并且十分爱清洁,每天要洒扫庭除,一尘不染。就这样,老舍也慢慢喜欢上了养花种草,养成了爱整洁的生活习惯。

老舍的母亲生性豪放,助人为乐,凡事有求必应。就这样,老舍也养成了好客、豪放的性格,待人诚恳热情,有求必应。

老舍的母亲很要强,为了在兵荒马乱中保护儿女,自己甘受一切困苦。就这样,老舍也养成了这种性格,为了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他出面借钱、募捐,千方百计营救被捕者。

老舍的母亲从来不和别人吵架,宁可吃亏也不斗气。就这样,老舍对人和事也都采取平和态度。他说,“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我非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得不去,正像我的母亲。”

老舍的母亲很勤劳,做事认真,从不敷衍。就这样,老舍也养成了这种性格,写稿从来整整齐齐、清清楚楚,文风朴实、态度严谨。

老舍的母亲这样要求他们,老舍自己也十分注意培养和教育自己的孩子,并且在这方面有一套独立见解。

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有3个小孩。除非他们自己愿意,而且极肯努力,作文艺写家,我决不鼓励他们;因我看他们作木匠、瓦匠,或作写家,是同样有意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别。”他在家书中说:“我愿自己的儿女能以血汗挣饭吃,一个诚实的车夫或工人一定强于一个贪官污吏!”他还说:“书呆子无机会腾达,有机会做官,则必贪污误国,甚为可怕。”

为此,他还定了自己的教子“章程”:一是不必非考100分不可,特别不必门门考100分;二是不必非上大学不可;三是应该多玩,不失儿童的天真烂漫。他说:“每见摩登夫妇,教3岁小孩识字,客来则表演一番,是以儿童为玩物。”他认为天真是最可贵的:“哲人的智慧,加上孩子的天真,或者就能成为好作家了。”四是虚荣心绝对不可有。

从上可以看出,老舍的这几条章程似乎与其他家长的要求有些不同。尤其是放在今天来看,单单一条“不必非上大学不可”就属于“离经叛道”了。可是他认为,父母给孩子的教育,最重要的是生命教育,这才是家庭教育的根本。

可不是吗?上面提到的安妮教子也是。本案例中的那位逼疯了儿子的母亲,也是,只不过这是一个反面典型。

【名言】

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蒂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社会成了锻炼他们的环境。学校对年轻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

——宋庆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