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即将中考或已经参加过中考的家长都知道,现在的中考比高考还难。一方面,中考的录取率(指考上普通高中,不包括职业高中、普通中专、技工学校、成人中专的比率)不到一半,比高考百分之八九十的录取率要低得多。另一方面,中考只有一次机会,考不上就彻底没了希望,即使愿意交几万元赞助费,也只有10来分的降分空间,差距过大根本没有通融余地。而高考没有年龄限制,今年没考上,以后年年可以考。如果愿意交赞助费,降分空间可达几百分。
中考如此重要(当然,高考也一样),并不表明家长只要蛮不讲理,孩子就能得高分。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别的,“别人会,你为什么不会”,从根本上抹杀了这种差别,简直是强盗逻辑!
设想一下,如果儿子这时候针锋相对地说:“考不上高中,你就让我上个中专吧!当年你不也是从中专开始一步一步取得今天这般成功的吗?你能会,我也一定会!”可能吗?儿子敢吗?不敢。因为他在蛮不讲理的家长面前根本没有话语权,说这些又有什么用?
家长类似于这样的蛮不讲理,主要表现在以下4方面:
熟视无睹,家长看不到孩子优点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优缺点,这一点毫无疑问。可是有些家长根本看不到孩子的优点,孩子的优点再多也是“应当”的,从而导致孩子整天郁郁寡欢,对家长的教育不理不睬;而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也是越来越千奇百怪,甚至近乎苛刻、无理取闹。
这主要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结果适得其反,希望变成了失望。在家长眼里,孩子浑身都是缺点。如果原来对孩子的期望比较实事求是,就不会平添这么多烦恼。
所以有人说,家长千万不要对孩子期望过高。这话听起来有些不近人情,事实上,你说哪个父母不希望孩子健康、漂亮、聪明,不希望他们能当大官、赚大钱,不希望他们能出人头地、成名成家呢?然而俗话说得好,“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家长对孩子的失望,很多是因为希望过高、根本达不到而引起的。
有这样一位美丽的姑娘,美丽的姑娘有一双天生美丽的手,美丽的手弹得一手好钢琴。姑娘从小就学钢琴,本来父母并没有对她抱太大希望,只想让孩子有一样兴趣爱好。可是周围的人都说,这孩子有前途,将来一定能成为钢琴家。久而久之,父母萌生了要让孩子成为钢琴家的美好愿望。于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学琴,拜名师、请家教,陪着、看着、甚至逼着孩子练琴。为此花了许多钱,也付出了很多心血,赢得了所有人赞赏。
当姑娘的所有课余时间都用来学钢琴后,她渐渐厌恶了这种单调枯燥的生活。她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就不能像同龄人那样嬉戏玩耍?后来她终于想通了,原来她有一双别人没有的美丽的手,于是她拿起菜刀毅然砍向这双手……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看起来是一对矛盾。形成矛盾的起因,就在于家长对孩子的希望越高,则要求越严。
按理说,对孩子的要求严一些,也是孩子成人成才的必要条件,没什么不好。可凡事都有个度,超过这个度就会物极必反。而这个度对家长来说很难把握,他们对孩子的要求之严是无止境的,有的甚至到了苛刻、变态的地步。
对照这样的“严格要求”,本来很优秀的孩子,在家长眼里也会“一钱不值”、“浑身是病”。原来的希望,也就慢慢变成了失望。本来应该得到家长表扬的孩子,现在听到的是整天的唠叨和责骂。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会有利于成才吗?
另一种情况是,目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个普遍误区,就是缺少发现孩子优点的眼睛。
艺术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句话用在孩子身上也是很贴切的。你说哪个孩子身上没有优点?可是家长和老师却居然没发现,甚至从来没发现!寄希望于这样的家长教育好孩子,是很困难的,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不合格家长”。
青少年问题专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能发现孩子10个优点的家长,是优秀家长;能发现5个优点的家长,是合格家长;如果一个优点都没有发现,这样的家长该‘下岗’了。”
家长看不到孩子的优点,并不在于他们“色盲”、“近视”,关键在于他们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的希望大大超过承受力,从而抹杀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家长在这种情形下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往往蛮不讲理。
众所周知,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而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前提是能看到孩子的优点,看到孩子优点的前提是欣赏孩子而不是误解孩子。
可是在上述环节,家长的观点是倒过来的:由于不能正确欣赏孩子,导致看不到孩子的优点;看不到孩子的优点,就不会尊重孩子;不尊重孩子,当然也就不可能真正了解孩子;不了解孩子,也就谈不上什么教育效果!
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家长习惯于用道德甚至政治的标准来看待孩子的言行,根本不了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或者,只看考试分数高低,不问分数高低的原因。
例如,一位小学二年级学生用“闻”字造句,他在作业本上写道:“我还没走近老师,就闻到她身上有一股香味”。本来这个句子是很通顺的,可是家长看了却非常生气,大骂孩子“思想复杂”,就差一点说出那个“色”字来了。而实际上,孩子的思想并不复杂,复杂的是家长的思想。一起不该有的冲突,就这样发生了。
一位小学生期中考试语文只有70分,属于班上的“差生”,被家长骂得狗血喷头。成绩不好的学生,上课回答老师问题时声音总是很小,因为他们缺乏自信,可是这位学生回答问题时却一直声音洪亮。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她,同时还指出她作业非常认真。仅仅是老师的一次表扬,就让这位学生学习上鼓足了劲,期末考试居然取得了全班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
这难道还看不出来,问题的根源主要在家长身上吗?
语言伤害,一点不考虑孩子感受
“别人会,你为什么不会”这样的语句,必定会给孩子造成伤害。因为它根本不考虑孩子的感受,以及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一位小学五年级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我时常挨爸爸妈妈的骂,因为次数太多,所以我就留心统计了一下。如果把早晨起床妈妈说‘还不起来!你又要迟到了’、‘快去洗脸啦,为什么这样慢’、‘虽然可以这样,但现在不可以’等唠唠叨叨的话都算在里面,那就简直数不清了。比如今天的统计结果是——唠唠叨叨的话,妈妈41次,爸爸3次;狠狠地骂,妈妈4次,爸爸1次;合计有49次之多。可是,爸爸妈妈说‘你不错哦!’、‘你很好哦!’这样的话却只有3次。晚上睡觉时我一直在想,‘爸爸妈妈为什么那么爱骂人呢?如果他们把骂人的次数减少一些该多好啊!’不过想也没用,所以我感到这日子过得一直很难受。”
孩子用“难受”来形容自己的心理感受;用“把骂人的次数减少一些该多好啊”,来表达自己的愿望;用“想也没用”,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儿童教育理论认为,“别人会,你为什么不会”、“难道我没有告诉过你吗”这样的话,体现的是家长的自以为是和妄自尊大,对孩子的能力、未来、前途全盘否定。这种话像瓢泼大雨似地一股脑儿从家长嘴里说出来,有的已经成为口头禅,对孩子自尊心的伤害很大。不但会疏远与家长的关系,而且往往会使局面变得不可收拾。
常见的这种伤害性语言有以下7类:
一是严厉苛刻类
最典型的是,“不准你这样做。”
家长总是板着面孔教训孩子应该怎样、不该怎样,即使家长的意见是对的,所提意见是建设性的,可是由于提出的时机不对,也会伤害孩子自尊。正确做法是,不要当场提出改进意见,而是事后心平气和地与孩子一同探讨解决办法。
二是冷嘲热讽类
最典型的是,“你可真替爸妈争光啊!居然考了个七七49分!”
大凡孩子,总是很在乎家长对自己的评价。因为家长的评价反映了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价值和形象。有些家长说话冷嘲热讽,有些则是开玩笑,但孩子并不一定理解这种玩笑的含义,所以很容易产生误解。这种感觉无法摆脱,孩子就会认定自己是“坏孩子”。
三是全盘否定类
最典型的是,“是吗,你不会是开玩笑吧?”
孩子在认认真真对家长表达心迹,或者反映一件事情。孩子的态度是很认真的,可是当孩子说了半天,讲完之后,家长不知出于何种原因,也可能是不同意,也可能是不相信,也可能是根本没听,结果冒出一句“你不会是开玩笑吧”,把孩子前面所说的全盘否定,真让孩子哭笑不得。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觉得自讨没趣,也就不对家长说心里话啦。
四是人身攻击类
最典型的是,“你有神经病啊?”
乍一看,这个句子结构与“你不会是开玩笑吧”有些类似,其实它所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同。前者是不相信,后者是挖苦和攻击。把正常的孩子所表达的观点,说成是“神经病”语言,次数多了,孩子就会形成这样一种错觉:“是不是我真的有神经病?是不是我考虑的问题真的和别人不一样?”从而扭曲对自己的价值判断。
五是夸大其词类
最典型的是,“啊,你真聪明!你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
现在的家长越来越懂得赏识教育了,可赏识教育并不完全等同于表扬教育,更不等同于一味夸大其词地恭维孩子。孩子刚刚会写几个像样的字、画了一幅经过解释别人还能看得懂的画,就把孩子吹上了天,说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即使是孩子,听着也会肉麻。这种话听多了,孩子会有一种“表扬麻痹症”,再听别人的表扬时就会觉得不过瘾;长大成人后,对别人的称赞反而会感到怀疑。
六是威胁恫吓类
最典型的是,“当心,不要自找苦吃!”
孩子天生有一种好奇心,对新生事物具有探索精神。可是当他们兴高采烈地向家长描述一件事情或请求得到允许时,家长却警告他们说“不要自找苦吃”、“不要去冒险”等。也许这种事情确实有危险,也许家长只是让孩子不要多此一举,也许这根本就是家长的虚张声势和危言耸听,可是孩子很难分辩家长的真实意图,从而产生对家长的不信任。
七是漠不关心类
最典型的是,“等一会,你没看到我正忙吗?”
家长去学校接孩子,或者孩子刚回家,有些孩子会迫不及待地向家长汇报某件新闻,或者是从老师那里得到的表扬、奖状,希望与家长分享快乐。可是没想到,家长只是冷冰冰的一句“喔哟,我还以为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呢”、“好了好了,你先去做作业吧”、“等一会,你没看到我正忙吗”,一盆冷水把孩子的热情浇个精光。
家长批评孩子,目的本来是为了纠正不良行为,可是上述种种不考虑孩子感受的伤害性语言,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很容易激起孩子的仇恨心理,所以一定要尽力克制。
缺乏威信,家长的话被当作耳边风
有些家长经常抱怨孩子把自己的话当“耳边风”。其实,实事求是地说,把家长的话当耳边风并非一概是坏事。因为现在蛮不讲理的家长不少,如果孩子对家长的每句话都要当作“最高指示”,不被气死也要被累死,还是干脆当耳边风有主见些。
这种情形主要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家长自以为是,又管得太多,所以孩子干脆不听
家长最关心孩子的两件事:一是在校表现,集中体现在考试分数的高低、排名上;二是学校对孩子的要求及评价。
应该说,家长关心这两个方面是必要的,但不能只盯着这两处。否则,家长的教育理念就会与学校发生冲突,会使孩子无所适从,会让孩子鄙视家长。
例如,某小学为了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去图书馆上网查资料、去马路边采集树叶。晚上回到家里,孩子向家长汇报学校安排后,许多家长都反对学校安排,认为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而不是到外面去“疯野”。孩子向家长解释,这是学校的“素质教育”,可家长就是不听,还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观点没错。一些有主见的孩子于是干脆不听家长的唠叨,第二天照常去学校;一些脾气暴躁的孩子,当时就和家长吵起来了。
正确做法是,家长就是“家长”,是“家”里的“长”,而不是又一个“班主任”。如果家长自以为是,管得太多,又不了解具体情况,就会被孩子看不起,最终损失的是家长的形象。而在这种状况下,家长的其他教育方式都会受到连累,无法取得应有效果。
道理很简单:只有当孩子敬佩你时,你说的话对他才能起作用;如果孩子蔑视你,那么无论你对他说什么,好话、坏话都成了废话,还谈什么效果呢?
另一类是家长缺乏威信,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不但不听,而且还要和你对着干
家长蛮不讲理,孩子听也不好,不听也不好,心里存在一种强烈的逆反心理。不但把家长的话当耳边风,而且还要对着干。
孩子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虽然多种多样,但主要是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当。上面所提到的几种情形,如家长不尊重孩子人格、随意讽刺挖苦辱骂甚至殴打孩子、伤害孩子自尊心等,都很容易形成逆反心理。除此以外,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要求太严,当孩子无法满足家长愿望时家长大发雷霆,也是原因之一。更多的情形是,家长缺乏基本的心理学知识,不能按照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正确施教,一有事情就唠唠叨叨,说话过头,爱摆家长架子,这都很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出现这种情形,责任主要在家长身上。家长首先要从生活上关心孩子,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想做什么,加强沟通和交流;其次要尊重孩子人格,尊重孩子的自主权;与孩子建立平等的亲子关系,尽量避免正面冲突,满足他们的正当要求;对他们的要求要实事求是。
宽严失度,孩子的犯罪率最高
过去我们常说,“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教要变坏。”应该说这个观点并没错,可是也应当指出,无论是“严”还是“松”,都要掌握恰当,在允许范围之内。如果超出这个范围,无论“严”还是“松”都会过犹不及,这样的孩子犯罪率最高。
调查表明,目前的青少年犯罪在犯罪比例中份额越来越大,而且呈现出低龄化趋势。15~18岁是犯罪高峰期,而13~15岁是初犯高峰期。
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个时期正是孩子生理、心理发展急剧变化的时期,存在着许多心理弱点,这主要表现在:
①表现欲强,无论好事坏事,都想争强好胜、表现一番;
②自主性强,喜欢独立思考,可是又不能正确认识事物;
③自控力差,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
④自尊心强,非常在乎别人的评价,也渴望得到别人尊重;
⑤个性特征不稳定,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
客观地说,这些心理弱点,既可以通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得到削弱或转化,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也可能因为家庭教育不当,激发成犯罪动因。遗憾的是,绝大多数家长由于不了解这个特点,或者了解得不是十分清晰,根本无法做到有针对性地教育、引导,从而使这些心理弱点成为犯罪行为的潜在心理因素。
宽严失度包括两个方面,但一般来说,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严是主流。这种严格要求,除了学习方面以外,还包括生活常规方面,比如要求孩子吃饭时手脚不能乱动、不能随便说话、不能自己先动筷子、嘴里不能发出声响;洗手、擦手都要按程序进行,擦桌子时必须左手拿碗,右手拿布;等等。初看起来这似乎是培养绅士、淑女的要求,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的创造力。
家长的这些严格要求,从传统来看也许是必要的,可是现在的孩子根本无法理解,认为这种要求过于苛刻,是家长蛮不讲理,从而产生抵触情绪。
怎么说呢,对孩子生活常规是否要严,真是见仁见智。但无论如何,家长应当容忍孩子犯错误。
容忍孩子犯错误,并不代表纵容他们犯错误。正如上面所述,青春期的孩子有许多心理弱点,他们自身还不成熟,家长应当理解他们,容忍他们犯非原则性的、成长中的错误,从而让他们得到锻炼,尽快成长、成熟起来。尤其要避免不分青红皂白就对他们横加指责,甚至不惜伤害自尊心。否则,不但无法帮助孩子认识错误和不足,还容易使他们自暴自弃,把他们推向犯罪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