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妈妈讲那鳗鱼的故事(1 / 1)

是否想当老板、敢当老板,与其接受的家庭教育有关。

在日本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每家每户的小孩稍稍懂事,父母给他讲的第一个故事就是这个鳗鱼故事。几乎所有的日本孩子自幼就被灌输了这样的信念:只有勇于挑战,才能拥有成功和希望。

置之死地而后生

话说古时候日本的渔民出海捕鳗鱼,因为船小,回到岸边时鳗鱼几乎死光了。但是,其中就有这样一个渔民,他的船和船上的各种捕鱼装备、以及盛鱼的船舱和别人都完全一样,可是他的鱼每次回来都是活蹦乱跳的,因此他的鱼可以卖到比别人高一倍的价钱。没过几年,这个渔民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富翁。

直到这位渔民身染重病再也不能出海捕鱼了,才把这个秘密告诉了他的儿子。

原来,这位老渔民的秘诀是在盛鳗鱼的船舱里放进一些鲶鱼。鳗鱼和鲶鱼生性好咬好斗,为了对付鲶鱼的攻击,鳗鱼也只能被迫竭力反击。一直处于亢奋的战斗状态,鳗鱼求生的本能被充分调动起来,“置之死地而后生”。而其他渔民的鳗鱼之所以会死,是因为它们知道自己被捕住了,等待它们的只有死路一条。生的希望破灭了,所以在船舱里没多久便只能在忧郁中坐以待毙。

渔民最后给儿子留下了这样的遗嘱:要勇于挑战,因为只有挑战中的生命才会充满生机和希望。

既来之,则安之

与日本人的教育观念相反,我们平时所受的教育则往往来自于父母和长辈的“既来之,则安之”的古训:凡事不要轻举妄动,“一停二看三通过”。甚至总发扬“阿Q精神”,以为逆来顺受也是人生之福!就像歌曲《常回家看看》中所唱的那样:“老人不图儿女为家作多大贡献呀,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一辈子总操心就奔个平平安安。”

例如有这样一家县棉纺织厂,几位中专毕业生分配到厂里已经工作好多年了。这些年厂里的形势越来越糟糕,已经有2年没有发过一分钱工资了。由于工厂一直停产,所以员工们的所谓上班,不过是天天到厂里去转上一圈而已。这些年轻人中也有不少希望辞职,到外面去闯**一番,可是他们的父母亲却坚决反对,认为,好不容易经过10年寒窗才得来的这个“铁饭碗”决不允许轻易丢掉。虽然现在工厂不开工、不发工资,但是并不等于将来也会一直这样。只要耐心等着,国家不会一直不管的。

也许这就是中国父亲与日本父亲的本质区别。因为安于现状、满足于既得利益、不敢接受任何挑战,最后的结果往往是把一个本来可能是大有作为的青年变成了一个平庸之辈。多可惜呀!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其实,与做其他任何事情一样,如果你不去尝试新机会,你就永远不可能有机会。

一般人对跳槽总会有一种恐惧感,这是很好理解的。推而广之,人们对一切关系的解散、跳槽、离婚、毁约,都会有一种恐惧感。

然而,跳槽和失业毕竟不同于离婚:离婚的成功在于翻脸之后能脱身,而跳槽的成功在于脱身之后不翻脸。

更主要的是,大多数“跳槽爱好者”并非一时冲动、而是老谋深算的老手,其中不乏实干派。倘若真的是一个平庸之辈,他们倒反而不愿意跳槽,“好死不如懒活着”、“跳槽不如混日子”。在真正的跳槽者看来,即使工资能够正常发放,一个模范员工的荣誉称号也绝对不是他们的理想。他们不甘成为老板的赢利工具,而是要把老板当成他们的“跳板”。

如果你细心钻研100个跳槽案例,看到的不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员工,而是成群结队、哭笑不得的老板!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所以说,还是动一动有好处。看看那些总是有人明里挑逗、暗中追求的女同胞吧,即使是假想的挑战也能让她们年轻好几岁。

再说了,你找个下家、给别人挪出一个岗位,让本来发不出工资的企业减轻一些负担,不也是一桩功德吗?

该跳槽时就跳槽

人称“打工女皇”的吴士宏曾经这样说过:“我总是千方百计地挤上车,然后补票。”她的意思是说首先要抓住机会,然后让这个机会逼着自己长本事。

就这么一个“逃票模范”,你看看人家已经走了多远!跳槽后新的生活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工作方式,对自己的成长都是很好的剌激和锻炼,起到的正是鳗鱼面对鲶鱼时的效应。如果说工作是第二次投胎,那么,每一次跳槽都是一次新生。

像以上这位父亲的观点不能不说陈旧无比了,其实他们所担心的还有一点,那就是一个跳槽人总会惹人疑心。

但是为什么不反过来想一想,人家猎头公司整天干的就是挖人墙角、策反人家骨干的工作,为什么他们的坏事干得越精彩、客户还越是心甘情愿地掏钞票呢?为什么他们引荐的“叛徒”来头越大、人家越要当成诱人的香饽饽呢?

道理明摆着:经验是做出来的,而不是熬出来的。时间可以积累经验,也可以消磨斗志、稀释战斗力、磨钝创造力。

跳槽并不意味着好逸恶劳或者混不下去了,恰恰相反,是给自己的勤奋努力进行重新定位。否则,即使你是卧虎藏龙,在一个地方多年不动,老板还会真的以为你就只有那么几下点头哈腰的能耐呐!

须知,在一些稳如泰山的企业,一个可以不跳槽而最终跳了槽的人是很让人刮目相看的!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2001年12月19日,一封写满英文和法文的挂号信寄到了南京“怪味楼”火锅店的创立者——人称“怪老板”的汤旺奇手里。这是一份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际局向“怪老板”颁发的“怪味楼”《商标国际注册证》,这意味着“怪味楼”商标在日本、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新加坡、俄罗斯等18个国家受到法律保护。从此,“怪味楼”的商品和服务在向国际市场挺进时有了一张“国际通行证”。

汤旺奇是一个有心人,经过10多年的磨练机会,终于成功地开创了著名的火锅品牌“怪味楼”,并且迅速在全国发展了100多家“怪味楼”特许经营店。与此同时,汤旺奇在国家商标局注册的“怪王”系列商标也受到了全国30多家啤酒厂的青睐。

一个成功的创业机会就是这样磨练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