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于现状、无休止进取,就能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
我们常说自己的命运要靠自己掌握,而实际上往往做不到。成年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自己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时是多么的痛苦!市场经济制度的实行,为我们每个人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提供了最大的契机。
个人的生涯设计十分重要
诺贝尔奖是中国人心中解不开的情结。诺贝尔奖获得者无疑都是杰出的人才。当记者采访他们取得成功的经验时,他们自己坦言,除了超凡的智力和刻苦努力以外,个人的生涯设计十分重要。而且,这种生涯设计不但对于科学家有效,对于其他领域渴望成功的人包括有志于创业的人,同样有借鉴作用。
生涯设计无疑涉及到每个人的一生,所以对于年轻人来说,这一目标往往不够明确。这时候向杰出人士请教就成为一种有效方式。
罗曼·罗兰在22岁时就觉得自己富有文学艺术素质,希望选择文学作为自己的事业,可是却遭到周围许多人的不理解:“文学有什么用处呢?”为此,他决定给素不相识的文学大师托尔斯泰写信,寻求高人指点。
本来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没想到几个星期后他真的收到了托尔斯泰长达38页的亲笔回信。在信中,托尔斯泰向这位从来没有见过面的异国青年畅谈了选择个人道路的原则,从而使得罗曼·罗兰下定决心终身从事文学事业,最后终于成为世界著名作家,并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学会“心灵解套”
以上讲的虽然是一个文学上的故事,但其经验对于创业者来说同样重要:做任何一样事情要取得成功,都必须符合自己的志趣,并且和实际相结合。对于年轻人来说,要特别学会“心灵解套”,因为青年时期可塑性强,往往有许多潜能会被自己以各种理由忽略和否定掉。
所谓“心灵之套”,是指一个人事实上能够干好这个,但是却被自己认为“不行”。这样的“心灵之套”并非谦虚之词,而是自己对自己的蔑视,是成功路上的最大障碍。
31岁的林先生是一位计算机编程员,供职于一家有名的国有大企业,已经有了8年的工作经验,工资奖金都不低。几年来,他连续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可以说是“名利”双收了。但是,他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这个公司,因为他感到自己总有一种掉队的感觉,只有重新规划自己的生涯,才能取得事业成功。
职业咨询师认为,这样的困惑是属于正常的,这样的重新规划自己生涯的行为不能说没有必要。
什么时候需要规划自己
林先生的这种困惑,代表了一部分而立之年的职业人心态。其实,不仅仅在这个年龄段,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至少有4个时期需要重新规划自己的生涯。
第一个时期是14~22岁。在这个阶段,每个人都承担着学生与求职者的双重角色。主要考虑的问题应当是“我是谁”、“我能做什么”等等,因为他们不仅缺乏社会经验,而且还缺乏自信。
第二个时期是22~28岁。这个阶段已经参加工作,并且正在逐步熟悉企业文化,建立起了初步的人际关系网。在此基础上重新进行人生规划,需要衡量的是所在企业所提供的工作环境、职业种类、待遇等与自己的“职业梦想”是否匹配,眼前的工作是否就是你的“梦中情人”。因为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这时候有必要和个人的发展目标进行比对。
第三个时期是28~35岁。这是个人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时候的个人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对于提升或者进入其它职业领域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如果你有“这么多年我为什么一事无成”的想法,就有了进行重新规划的必要。
第四个时期是35~45岁。这时候的人生规划主要考虑的应当是“以后的路怎么走”?是继续保持原来的工作,还是个人创业成为管理者、咨询顾问,或者投入另一个陌生的领域?由于很多人这时候会出于对事业和生活两重责任的考虑,所以反而会发生职业生涯危机,无法真正看清自己的成功发展方向。
正确认识自我
对于有志于创业的人来说,既然这些困惑是职业生涯中的一个正常阶段,那么逃避显然是不现实的,也无济于事。惟一的办法就是正确认识自我,不夸大自己的弱点,理智客观地审视自己目前的工作和心理状态。把自己的优缺点、性格与职业的匹配和不匹配之处都如实摆上桌面,理性地分析职业困惑的原因。接下来就是:
调整心态;
分析优缺点,扬长避短;
确定自己需要的究竟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