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城市发展与绿色经济利益相冲突的典型案例。实施绿色战略,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可与此同时,人与自然的矛盾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迫,我们已经没有足够资源来支撑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了。
正如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副局长潘岳在第二届“绿色中国”论坛演讲中所说的那样:“人类正面临着一场新的文明转型,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正面临严峻挑战,如不彻底改变高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中国很难逾越这次文明转型的门槛。” 2
谁也不希望中国跨不过这个门槛,可事实上我们必须迎接许多严峻挑战,解决由于绿色经济发展给各方面带来的利益冲突,从而培育出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双重和谐的生态文明。这也是和谐经济、和谐社会对我们提出的必然要求。
总体来看,绿色利益冲突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4方面:
自封绿色,真真假假以假乱真
人人都知道“绿色”是个好东西,可社会上形形色色的“绿色”还真让人真假莫辨。实际上,作为绿色经济派生出来的“李鬼”,这实在不足为奇。可是它对绿色经济的健康发展却会造成一定负面影响。这种情形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对绿色经济的发展十分不利。
越是不绿色的东西绿化率越高
针对许多消费者,尤其是高知识、高收入水平的消费者,翘首热盼各种绿色商品出现的消费心理,不法商家投其所好,随手就敢在一张大纸板上写上“绿色××”的字样。噫,还不用说,真的能蒙到许多人。市场上各种各样的“绿色”案件层出不穷,就可见一斑。
仔细观察会发现,有这样一种怪现象:往往越是环保性能普遍较差的商品如油漆、板材等,标榜绿色商品的标签就越多,商家对绿色的叫卖声就越高。不但如此,绿色商品价格略高的利益**,还促使商家敢于把这样的自封绿色在新闻媒体上广泛宣传。这样一来,消费者就更搞不清谁真谁假了。
其实,真正的绿色产品标准是很高的。例如,在我国一些地区“绿色产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和项目评审鉴定会上,专家们不仅要对该地区绿色蔬菜、粮食产区的水质和洁净度是否达到环保标准进行严格检测,而且还要对其灌溉水渠的流向、路线提出要求——必须与普通农田用水严格分开。为了保证当地畜禽肉产品达到绿色标准,不仅要设立专门的高科技、高环保畜禽种饲养场所,还要求畜禽种的来源地点要稳定,以免多头引进容易引入病患,等等。在国际上,农副产品要想通过绿色认证,不仅其产品本身要经过严格的环保指标检测,认证机构还会派专家带着专门的仪器仪表,实地检测其农田、土壤、灌溉水源、水质、当地大气条件等,进行定期不定期的过细检测 3。
做一个“李逵”这么难,而做一个“李鬼”这样容易,如果这种现象得不到有效遏制和清除,绿色经济还怎么可能健康发展呢?
正宗绿色产品超期服役
除了假冒伪劣的绿色产品以外,真正取得绿色标志的绿色产品其标志使用也是有有效期的。如果超过有效期在使用,这同样属于以假乱真。而这样做的原因,同样在于利益驱动。
例如绿色食品。绿色食品因为其出身“清白”而受消费者青睐,可是绿色食品的标志使用有效期只有3年。期满后如果要继续使用,必须在有效期满前90天内重新申报;没有重新申报的,视为自动放弃其使用权。可是消费者哪里知道,市场上销售的部分绿色产品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因为超期服役而成了假冒商品。
究其原因在于,消费者普遍不清楚绿色食品标志的有效期是多少时间,无法识别真伪;而销售商正是利用这个空子蒙混过关,利用绿色食品好销的特点,欺骗消费者,即使超过了使用有效期也仍然在使用,或者跨范围使用。这些,都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侵害、对绿色市场的捣乱。
事故灾难,拖累经济增长速度
绿色利益冲突每每导致事故灾难的发生,从而拖累经济增长速度,甚至使经济倒退多少年。早知今日,又何必当初呢?可是在“当初”,却很少有人会想到这样的后果,虽然这种“后果”是迟早要发生的。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环保形势更严峻
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带来了能源过度消耗、污染过度排放、资源环境形势日益严峻的现实。就我国国情而言,这种形势比其他国家更严峻。原因在于,我国人口占世界21%,可是石油储量只有全球的1.8%、天然气占0.7%、铁矿石不足9%、铜矿不足5%,单位产值能耗却比世界平均水平要高出2.4倍,单位GDP的二氧化硫排放量是日本的68.7倍、德国的26.4倍、美国的60倍 4。
从这些简单数字可以看出,我们拿到手的每一笔收入,其背后都要付出更多的自然资源消耗、更大的环境污染代价。也许我们每个人对这些并不都有切肤之痛,但毫无疑问,这些代价最终都要由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来负担,“肉在汤里”。
虽然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环境污染恶化趋势,可是环境形势仍然相当严峻。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副局长潘岳介绍说,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北方和西部部分地区已经被列入国际公认的极度缺水区域。可即使这样,2003年,我国的废水排放总量仍然高达500亿吨;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达1293万吨,超过环境容量62%;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的排放量比上年分别增长12%、5%、8%,其中二氧化硫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81%。当年监测的340个城市中,轻微污染和严重污染的占60%。与此同时,水土流失仍在加剧,局部地区如宁夏、重庆、陕西等省,水土流失面积几乎占当地国土面积的一半 5。
扣除环境成本后的经济速度大大下降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在日本爆发的由于环境污染而引发的疾病;亚洲“四小龙”(韩国、中国台湾、新加坡、中国香港)经济体曾经出现过的桥梁坍塌事件;2005年末哈尔滨某化工厂泄漏事故造成的全市被迫停止供水、2005年在煤矿瓦斯爆炸中遇难的矿工超过2700人,等等,都对经济增长造成了严重危害。研究资料表明,我国的事故和灾难损失每年达800亿美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 6。
如果扣除环境成本,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会大大下降,甚至成为负增长。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国家统计局从2003年开始,对我国自然资源进行实物核算,为绿色GDP核算打基础。同时,国家统计局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一起,积极组织研究和实践如何将环境保护指标纳入官员政绩考核,将公众环境质量评价、空气质量变化、饮用水质量变化、森林覆盖增长率、环保投资增减率、群众性环境诉求事件发生数量等指标,纳入政府官员考核标准 7。
值得警惕的是,许多事故和灾难看似“天灾”,实为“人祸”,是不重视绿色经济、不尊重自然规律,以牺牲环境利益为代价造成的。在这其中,往往存在着强势利益和弱势利益的博弈。其结果,毫无疑问是以弱势利益的失败而告终,从而引发一系列事故和灾难。
例如,福建省某县过去一直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从来没有发生过大面积树林、竹林死亡,当地的呼吸系统疾病和癌症发病率非常低。1992年,该县兴建了一座亚洲最大的氯酸钾化工厂后,周边即发生农作物、果树歉收,竹、木零星死亡现象。该厂二期工程扩建投产后,污染危害日趋严重,周围植被大面积枯死,果树、农作物绝收,下游几十里的小河流鱼虾不能生存。居民、村民们经常感到头晕、腹痛、恶心、鼻塞、胸闷、皮肤瘙痒,癌症患病率比以前大幅度增加。2002年7月,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布的55家环境违法企业中,该厂名列第9 8。为了利益最大化,企业有污染治理能力而不治理,是造成这一灾难的主要原因,而这一切也是因为利益冲突导致的。
贸易摩擦,都是因为利益冲突
从当今国际贸易摩擦看,许多磨擦都是因为绿色利益冲突而引起的,其强度、频度越来越大。
利益冲突引起的贸易摩擦层出不穷
这几年来,由于绿色利益冲突引起的贸易摩擦,在世界范围内层出不穷。这表明,绿色经济一方面会造成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利益格局重新调整;另一方面,绿色经济也是某些国家和地区开展市场竞争的工具。要在这场竞争中获得更多利益,就必须提高绿色经济水平、取得竞争主动权。这方面最典型的几个案例 9是:
美国、西欧、日本等主要国家之间展开的汽车贸易壁垒较量,标志着世界3大汽车市场之间的贸易摩擦升级。主要原因在于,长期以来,日本轿车在美欧市场的份额,要远远高于美欧轿车在日本市场的份额。欧美试图通过制定新的汽车排放标准,来抑制日本、韩国轿车销售量。与此同时,日本也采取针锋相对措施进行报复。
为了保护环境,许多发达国家采取多种措施,限制、禁止某些产品的进出口贸易,从而使得这些产品的传统生产国因为难以达到这种要求而产生各种贸易争端。
1996年,欧盟国家禁止进口的非绿色产品价值达220亿美元,其中发展中国家提供的产品占90%。欧洲国家因为我国出口服装残留污染而限制进口,对我国企业出口产生很大影响。苏南某企业的出口服装因为拉链用材“含铅过多”,白白损失10多万美元,最终导致企业破产。
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相继对我国出口货物的木质包装实施新的植物检疫标准,影响我国约300亿美元的货物出口。
1997年,欧盟宣布,由于我国海洋环境不断恶化,出口的贝类产品已经达不到他们所需的卫生标准,因此不再进口我国贝类产品。
现实逼迫学《孙子兵法》迂回变通
由于绿色壁垒的存在,达不到绿色标准想要“强攻”显然不行。好在我国是《孙子兵法》的发源地,孙子兵法通篇教人的是不要“强攻”而要“变通”。为了实现绿色效益,在实在无法逾越绿色壁垒的同时,一条条突破绿色壁垒的另类通道就自然而然形成了 10。
例如,由于农产品因质量问题通过不了进口国的严格检测,那就“生的”不行搞“熟的”——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扩大熟制品出口。过去我国大宗畜禽产品出口,以生制品为主,通过把生制品改成熟制品,一方面可以通过高温加工处理,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另一方面,也会因为出口数量减少,降低对进口国农民利益的冲击,从而不至于遭到进口国的强烈抵制。山东省诸城外贸集团生产的肉鸡等畜禽产品,过去质量一直很好,可是同样遭遇绿色壁垒。2001年,该公司与美国最大的肉鸡加工企业合作,研制出了10多种熟制品,当年外贸出口4000多吨,2002年达到5万吨。
扩大非食品类农产品出口,也是一条可行办法。因为西方主要进口国的农产品检测,主要是针对食品的。如果把出口方向瞄准国际市场有需求、却与食品安全无关的农产品,就可以逃避这一壁垒。杭州市一些企业专门生产羽绒制品,2001年出口量达34亿元,占全国农产品出口量的一半;浙江省萧山市某地板厂,利用当地资源生产竹制品地板,在东南亚地区供不应求,都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让“销地”变“产地”的办法也很不错。西方国家的绿色壁垒不是千方百计阻止我们的产品出口吗?那我就把厂办到你们国家去,通过劳务输出、技术输出、境外投资等方式,在你们国家生产、加工农产品,这样不就行了吗?
从长远看,打破绿色壁垒的根本措施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可是在复杂的国际贸易中,进口国筑起绿色壁垒的主要因素并不一定是质量问题,这时候,采用这种迂回道路来变通就很现实。
生态补偿,问题不少困难很多
绿色利益冲突的结果之一,就是人类生活服从于环境保护。这一点确实有必要,可遗憾的是,由于生态补偿工作没做好,目前我国的生态补偿工作才刚刚起步,总的来看是问题不少、困难很多,有的地方甚至怨声载道。
目前我国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面临的最突出的两大问题,一是生态目标不到位,二是给农民的补偿不到位。
生态目标不到位
所谓生态目标不到位,是指在护林环节上,农民出钱出力确保生态效益的动力不足。在这方面,我国实践历史最长、取得成就最大的是退耕还林工作。可是作为我国第一个大规模生态补偿实践,由于“生态目标”不能实现,直接影响到这一政策的成败。
究其原因就在于,生态林的成长、生态效益的发挥,需要近10年时间。生态效益主要是公益性的,生态目标在其它目标中最为脆弱,最容易成为急功近利的牺牲品。一旦经济补偿落实不到位,就会使退耕还林处于难以持续或出现反复的境况,甚至加剧社会矛盾。
从各种生态补偿机制看,与城市水源地的发展与保护、江河上游水资源利用与中下游用水的矛盾、生态屏障的建设与投入矛盾、喀斯特地区过度开垦导致水土流失和沙漠化问题、草原过度放牧和过度耕种带来的风沙问题、自然保护区的保护问题等相比,退耕还林政策已经是执行得最成功的了。可想而知,其他补偿机制问题有多大 11?
给农民的补偿不到位
给农民的补偿不到位,表现为经济补偿没有及时、全部、足额兑付给农民,加上后续产业开发跟不上,一些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出现了贫困面增大的趋势。
四川省某县有30多户彝族村民,为了支持国家修建大渡河瀑布沟水电站,在当地政府号召下,从山脚下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搬到了山上。可是,3年过去了,这些村民们依然住在山上的棚子里,过着原始社会般的群居生活,棚子随时有倒塌危险 12。
令人惊讶的是,根据《移民工作问题解答》,当地的移民补偿是沿用14年前(1991年)的补偿标准,令任何人都想不通。
究其原因在于,当地政府认为窘迫的财政收入使得自己有苦说不出。可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是,任何一个工程能否上马,最重要的应当是成本和收益的比较分析。水利工程移民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业主、移民等各方面的多方利益博弈,缺少任何一方都不行。就移民来说,他们追求的是自己的生活水平能有所提高,至少不能降低,这是最合情合理不过的了。可是在这里却没能做到。
浙江省某市有77户农民,主要收入来源是利用石竹林生产笋干。1993年,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扩大后,当地4433亩石竹林纳入保护范围,从此生产经营活动受到限制,严重影响了当地农民的经济利益。
为了解决生态保护和农民利益之间的矛盾,该市于2000年9月召开协调会,规划要求绝对保护范围内的林地,将由市政府作出适当补偿。可是,此事一直没有得到落实。当地政府解释说,原因主要在于由于生态保护和给农民造成的损失究竟怎样补,补偿标准又如何定,国家并没有出台具体操作办法,也没有明确的资金来源渠道,更没有一部完善的《补偿法》来加以规范。如果依靠地方财政解决这个问题,感到力不从心 13。
值得关注的是,因为生态保护的需要而使农民利益受损,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随着生态公益林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的不断发展,这类矛盾还会日益突出。
1 本案例参考了毛传书:《城市规划造出全国最热的“火炉”》,2004年8月13日中国环境报。
2 一文:《第二届“绿色中国”论坛举行,高消耗增长必须改变》,2004年1月12日新华社。
3 杨林林:《真假绿色,谁说了算?》,2001年7月17日经济日报。
4 潘岳:《落实科学发展观急需配套新政策体系》,2004年7月19日中国建设报。
5 同前。
6 伯弢译:《中国离“绿色经济”有多远》,2005年11月29日英国金融时报Lex专栏。
7 潘岳:《落实科学发展观急需配套新政策体系》,2004年7月19日中国建设报。
8 王猛、杨春:《溪坪村旁的化工厂》,2003年4月12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
9 《绿色壁垒案例》,2005年1月19日上海市标准化协会WTO/TBT咨询中心。
10 刘伟、周吉仲:《突破“绿色壁垒”的“另类”渠道》,2002年6月6日新华社。
11 王礼全:《如何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2005年12月26日人民网。
12 谭新鹏:《开发商把良田说成高山峡谷,大渡河移民巨资流失》,2004年10月28日中国青年报。
13 《谁为绿色“埋单”——生态保护与农民利益发生冲突引出的话题》,2002年4月4日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