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有有机农业、生物农业、生物动力农业、低投入农业、自然农业、生态农业等,通称为替代型农业模式。
到了90年代,替代型农业发展,使得现代农业生产模式进入了可持续发展(绿色农业)阶段。国际社会普遍认为,绿色农业是当今最科学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国家农业部原副部长刘培植认为,之所以说它最科学,是因为绿色农业“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基础的方式,并实行技术变革和体制性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这是一种生态健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社会公正的理想农业发展模式 2。
目前,我国绿色农业的发展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4方面:
绿色农业,概念开始深入人心
绿色农业概念的提出
“绿色农业”的概念,最早是中国绿色食品协会在2003年10月召开的联合国“亚太地区绿色食品与有机农业市场通道建设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会议同时建议,建立区域性的绿色农业组织——“亚太地区绿色农业联盟”,开展国际合作,推动绿色农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这一倡议得到与会各国代表和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的赞同 3。
绿色农业的概念,是在总结我国多年来发展绿色食品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来的。1981年,我国第一次提出了中国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概念。一直到现在,我国农业仍然处于非持续农业发展模式向绿色农业(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转变的过程中。
绿色农业在我国大受欢迎
自1990年我国发展绿色食品以来,以绿色食品产业为代表的绿色农业产业就有了长足发展。截至目前,我国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总数已达4000家、产品总数上万个、年销售额突破1000亿元;环境监测的农田、草场、林地、水域面积9800万亩。尤其是我国政府投入1500亿元人民币大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后,我国的绿色农业得到了飞速发展 4。
绿色农业在我国大受欢迎,原因在于 5:
①绿色农业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人口众多,再加上农业资源开发不当,从而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运转,基础脆弱、后劲不足、抗灾能力下降,是国民经济中名副其实的最薄弱环节。推行绿色农业,把保护农业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放在首位,非常有利于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②绿色农业有利于推动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实现和谐社会
要在农村实现小康社会,关键是要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而且这还不能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发展绿色农业,非常有利于延长农业生产链、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劳动力的就业率,从而实现以上目标。
③绿色农业有利于促进农业安全
农业安全包括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其中粮食安全、食品安全,既包括数量,也包括质量;生态安全则主要是指实现农业生态平衡。总起来说,农业安全要求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使得粮食生产和食品生产过程实现零公害、零污染、零废弃物,而这正是绿色农业能够实现和要实现的目标。
④绿色农业有利于提高科技转化率
农业经济要发展,科技进步在其中起关键作用。可是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贡献率还不高,只有45%;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更低,只有30%;农业资源浪费大,土地、水、肥料等重要生产要素流失严重。
从这个角度看,我国农业还基本上处于传统农业状态。而绿色农业通过大力推广各种生物技术,非常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转化率,真正实现现代农业。
⑤绿色农业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目前国内外消费者越来越青睐于绿色食品,而推行绿色农业,正可以在这方面抓住机遇、增产增收。
据测算,我国绿色食品出口增长速度已接近30%,在各省级绿色企业中绿色食品企业超过40%,黑龙江省农民人均绿色食品生产收入已经达到1100元。可以说,如果没有绿色农业,这部分市场就会失去,我国的农业和农产品就会失去国际市场竞争力。
面临转型,现代农业已经起步
绿色农业和现代农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具体地,绿色农业是当今现代农业最科学的发展模式;但现代农业不仅包括绿色农业,还包括假日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等新形态,强调资源节约、环境无损害的绿色性。随着几十年来绿色农业理念深入人心,农业生产方式正在面临转型,现代农业在我国已经开始起步。
我国正在进入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期
从国际经验看,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时,就会开始进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而我国目前正处于这一关键时期。正因如此,《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就强调了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这一战略,一方面体现了党中央的审时度势;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国经济已经开始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
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农业GDP在整个GDP中的比重,1990年是27.05%,2004年则下降到15.2%;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比重,1990年是60%,2004年下降到了49%;城市化水平1990年是26.4%,2004年则提高到了41.8% 6。所以这些,都符合这个关键转变期的特点。
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主要表现
我国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7:
①内涵更丰富
现代农业的标志之一,就是对传统农业的丰富和超越。
我国原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农业科学技术政策中,对现代农业的内涵是分这样3个领域进行表述的:一是产前领域,包括农业机械、化肥、水利、农药、地膜等领域;二是产中领域,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三是产后领域,包括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运输、营销、进出口贸易技术等。
由此可见,现代农业的内涵已经从传统农业的第一产业种植业、养殖业,扩大到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
②技术含量高
现代农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比传统农业要高得多。通过运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能够大幅度提高单位农产品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减轻劳动强度、节约能源消耗、改善生态环境,而这是传统农业所不具备的。
③功能多样化
现代农业的主要功能,除了传统农业提供农产品供给外,还有生活休闲、生态保护、旅游度假、文明传承、教育等方面,并且日益成为与产品生产农业同等重要的新产业。
④以市场为导向
现代农业适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与传统农业以自给自足为主的相对封闭市场相比,具有很大不同。一方面,它的商品率高,甚至已经完全商业化;另一方面,它必须自觉遵守市场规则,根据市场行情进行生产,在无形之手的推动下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技术含量。
⑤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现代农业必须是绿色农业,担负着维护和改善人类生活质量、生存环境的使命。无论是农产品生产,还是加工、销售,都必须十分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符合国际绿色消费潮流。
⑥产业化经营
现代农业不再像传统农业那样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而是广泛进行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分工合作,实行产业化经营,活动过程遍布生产、流通、消费、信贷等领域,其主要形式包括各种专门协会、专业委员会、生产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公司加农户等。
农药超标,产品质量亟待提高
一提到绿色农业,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农产品的农药超标问题。确实,目前以农产品农药超标为代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绿色农业首先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农产品质量存在严重问题
农产品质量存在问题,最普遍、“知名度最高”的是蔬菜农药残留超标。它既危害人体健康,又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还破坏绿色农业的名声、影响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2006年6月12日,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在广州公布:他们在广州市3家连锁超市销售的蔬菜和水果中,随机抽出有85%的样本含有农药残留,14%农药残留超出国家标准,25%检出非法农药(国家禁用的农药)残留,剧毒农药甲基对硫磷的残留量有的甚至超过国家标准40倍 8。
著名超市出售的蔬菜质量尚且如此,更不用说检测设备不齐全的其他中小企业了。事实也正是如此。
面对如此严峻形势,当地官方第二天就立刻亮出自己的检测数据,表明国家农业部当年对该市蔬菜农药残留检测的最新结果表明,农药残留综合平均超标率只有11%,而对广州市生产基地农药残留检测的结果更是为0。
应该说,这种立刻“跟进”的做法,很正常;监测数据不一致,也容易理解。令人费解的是,官方说,“今年广州市蔬菜农药残留综合平均超标率仅为11%”,令人困惑和心寒!
什么叫“仅为11%”?即使这“11%”数据来源十分可靠,难道还不够严重吗?
其实,这正充分暴露了某些官员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极不负责的心态 9。
可以说,只要这种辩护意识存在,蔬菜农药残留就很难得到彻底解决,绿色农业生产就很难得到彻底推广。
原因在于投入品存在质量问题
在蔬菜的农药残留、重金属、硝酸盐、有害病原微生物等指标中,农药残留问题最能直接反映出蔬菜质量高低,而这也是当前部分蔬菜不符合卫生指标的重要因素。
究其原因在于: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扩大,农业生产水平不高、过分注重化学农药的作用;农药销售体系不良,从而导致反复使用农药;蔬菜病虫害种类多、危害重,无害化治理难度大;某些使用技术标准不完善、从而导致误用农药;等等。
但总体看,主要原因在于农业生产投入品的安全隐患多,表现在:一些巨毒、残效期长的农药仍然在不合理使用;生长调节剂使用过滥,有的甚至对人体存在直接安全隐患;不合理的施肥,导致土壤、水体等环境质量下降;大量使用地膜以及不安全的肥料、农药的填充料等;不合格的废水、废气排放及垃圾释放;不合格的饲料和饲料填加剂使用等 10。
农药残留和农业收入此涨彼消
农产品农药残留和农业收入高低直接相关。一方面,农药残留问题并不是不可以解决。农药残留不超标,一定会增加农产品投入成本,这是生产者要考虑的。另一方面,农药残留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又会有利于农产品销售,最终提高农业收入。
遗憾的是,由于认识问题和技术问题,这方面能够形成良性循环的还不多。其实,这也并非不可以做到。
例如,有些蔬菜是分地块、分播种期种植的,如油菜、菜心等;有些同批次种植的蔬菜在长到一定时期时便会陆续产出,如丝瓜、苦瓜等。因此,如果非用农药不可,可以根据蔬菜虫情,选用高效、低毒、安全的农药,利用蔬菜分地块、分时期的特点,轮番施药。例如,在收完一批蔬菜后随即在下一批蔬菜中施药,这样就可以在这批蔬菜安全期过后再采收,而且又不会使残留农药超标 11。
虽然蔬菜会有病虫害,但防治病虫害并不等于就一定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除此以外,还有选用良种、合理耕作、加强管理、提高作物抗逆力等农业防治法,有汰选、热力处理、诱杀、捕杀等物理机械防治法,有利用微生物、天敌昆虫、动物等生物防治法。而在这其中,又以生物农药效果较好 12。所以,蔬菜的残留农药完全可以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并非一定非超标不可。
控制残留农药不超标的成本,可以在出售农产品时通过提高销售收入来得到弥补。
2005年6月,在南昌市召开的“亚太地区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发展与农民增收和扶贫开发国际研讨会”上,中国通过扶持绿色农产品生产、帮助农民摆脱贫困的经验受到广泛关注。
地处江西省万载县的偏僻小山区茭湖,当地出产的农产品不打农药、不施化肥,有15个农产品获得中国及欧盟、日本等国的有机食品认证,进入海外市场。它们生产的豌豆价格是普通豌豆的2倍;有机小葱空运到欧洲市场,价格高达每公斤80元。就是依靠这一点,生活困顿的当地农民彻底摆脱了贫穷面貌 13。
循环农业,潜力巨大任务艰巨
绿色经济的核心内涵是循环经济,绿色农业的核心内涵同样也是循环农业。从目前我国现状看,循环农业的发展潜力十分巨大,可是发展任务同样也十分艰巨。
所谓循环农业,是指利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技术学原理及其基本规律为指导的农业经济形态;通过建立农业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环境质量改善的动态均衡机制,把农业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的各种资源要素,看作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加以统筹协调,这样一种农业发展模式。
循环农业的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地力下降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可是目前我国的土地地力却在明显下降。
资料表明,我国目前平均每亩耕地的粮食生产潜力在400~600公斤,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总体水平不高,更不用说某些地方还存在着重用轻养、耕层变浅、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低、费、污”问题明显,极大地威胁着循环农业的推进。
以江苏省为例,该省农户经营规模偏小、专业化程度较低,不少在发达国家行之有效的耕作技术,在该省推广起来还有相当大的难度。如以不烧秸秆、取消翻耕等为特征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发达国家已经比较普遍(美国95%的耕地实行保护性耕作),可是在该省大部分地区还在进行秸秆就地焚烧。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尚且如此,其他落后地区就更不用说了 14。
二是水资源污染严重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可是由于工业污染,目前农村的水资源污染十分严重。
仍然以江苏省为例,2001年该省工业用水量为118.67亿立方米,超过农业用水量14.24亿立方米,占长江流域工业总用水量的23%。工业用水量多,排放的废水污水也多。当年长江流域废污水排放量为220.5亿吨,而居其首位的就是江苏所在的三角洲平原地区。
土地地力下降,加上水资源污染,使得江苏农作物生产得不到保障,反过来又刺激农民加大对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结果更增加了土壤和水资源污染、最终造成农产品质量下降 15。
三是缺乏技术和资金
与循环工业不同的是,循环农业的实施主体和受益者极度分散,信息闭塞,技术相对落后。由于循环农业的前期投资大,单靠农民个人根本无法达到这样的要求;如果政府不注重加大投入,或者缺乏长效机制,就可能会使这项工作半途而废。
综上所述,循环经济在农业领域困难较多,但这同时也说明发展潜力较大。当前迫切需要用长远眼光来审视绿色农业,从制度、规范上加以完善,使绿色农业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1 本案例参考了《打造特色产业,发展绿色经济》,2003年3月12日人民日报·华南新闻。
2 《绿色经济主导中国未来——中国绿色经济联盟工程专访》,2004年3月9日中国贸易报·领导与决策周刊。
3 《“绿色农业”:粮食和食品生产实现零公害零污染》,2006年4月12日中华粮网。
4 同前。
5 同前。
6 李静:《简论现代农业建设》,2005年12月23日光明日报。
7 同前。
8 李梅影:《三大超市蔬菜和水果农药残留严重超标,消费者健康受到严重威胁》,2006年6月13日国际金融报。
9 李岳伍:《“农药超标检测”事件检测出来官员心态欠佳》,2006年6月16日金羊网。
10 《加强农业投入品的质量安全管理》,2004年4月21日河北经济日报。
11 《如何避免蔬菜农药残留超标》,2003年9月5日中国蔬菜网。
12 同前。
13 明颖磊:《绿色农产品生产成为我国农民脱贫新途径》,2005年6月9日新华社。
14 江苏省统计局:《循环农业:任务艰巨且潜力巨大的系统工程》,2005年12月5日金融界。
15 同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