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1 / 1)

绿色经济 严行方 3366 字 1个月前

像崇明岛这样,在绿色思想指导下进行规划、定位的地方还有很多。换个角度看问题,就会画出与过去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蓝图。

这样的认识来之不易,甚至是建立在非常痛苦的回忆和现实基础之上的。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大自然对人类报复的刻骨铭心的痛,一点点促成了人类形成并巩固绿色思维方式。2004年末印度洋海啸灾难,就可以看作是大自然发出的一个黄牌警告,提醒人类要“洁身自爱”,注意自身生活、生存环境的脆弱性,反思人性的脆弱性。

绿色思维方式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4方面:

绿色经济,更多的是哲学问题

绿色经济发展观与其说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还不如说是哲学问题。中共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各界对于怎样把它由理论层面落实到实践操作层面,认识并不一致,甚至存在着许多错误认识。

究其原因就在于,没有从哲学方法论的角度看问题,才会出现“身在此山”的错觉。如果把它上升到哲学思维方法层面,就能较好地、准确把握绿色经济的丰富内涵了。

全面地看问题还做得不够

哲学告诉我们,要用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观点看问题,才能看清事物的全貌。

例如,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许多地方的发展观多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一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眼睛就只会直勾勾地盯着以GDP为中心,把邓小平先生所说的“发展是硬道理”片面理解为“GDP是硬道理”,片面追求GDP增长数量与速度。

由于他们把发展简单地等同于GDP增长,在实践中采用一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资源加速枯竭,环境急剧恶化,各种社会问题大量出现,从而严重制约和危害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方面的教训非常沉痛 2。

联系地看问题还存在欠缺

哲学告诉我们,要用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观点看问题,才能看清事物的普遍联系。

例如,香港地球之友总干事吴方笑薇撰文指出,人类有许多活动只顾自己一时痛快,却根本没想到或者不愿意想到会破坏自然环境、遭到自然的报复,结果到头来自食苦果。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早在2002年《全球环境展望3》的报告中就指出:人类的活动如来自爆炸、化学和放射污染以及其它技术事故方面的威胁,增加了一些自然灾害和极端事件的威胁。移山填海建坝,人类在地球表面、地底和海底的活动触发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变化呢?过度的钻井开矿、抽水打井会否影响地下岩层的移动?地下核武器试爆和核潜艇的军事活动对地壳海床的冲击有多大?战争投放炸弹的震**力只是微不足道?38亿年不断进化的大自然如何回应和反击人类无节制、无理性的骚扰 3?等等,都非常值得令人深思。

发展地看问题还目光短浅

哲学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观点看问题,才能看清事物的运动轨迹。

例如,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同样会产生一些问题,但这并不是否认发展、停止发展的理由。发展当然不能搞短期行为,眼睛只盯着眼前利益,但一旦认准方向,就要有长远眼光,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只有这样,才能走向光明未来。尤其是谋求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一定要有这种长远目光,才能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人和自然的真正和谐。

而目光短浅下的各种努力,都是非常危险的,而且越“努力”越危险。例如,据英国最大的保险集团估计,世界范围内的财产损失每年大约上升10%,而这对于气候变化的经济恶果还只是冰山一角。按照10%的增长速度,2065年的损失将会超过预计的世界总产值 4。在此之前,世界早已面临破产。与此相比,GDP又算得了什么呢?

抓主要矛盾还不擅长

哲学告诉我们,要用矛盾的、而不是否认矛盾的观点看问题,才能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

例如,用绿色思维方式看问题,同样会发现许多矛盾,而且这些矛盾之间本身可能又是相互矛盾、错综复杂而的。但这不要紧,只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一个个加以解决,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最常见的这些问题有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三农”问题、收入差距拉大、就业问题等。对于这些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不但不能忽视它、否认它,而且要承认它、解决它。要善于在抓主要矛盾的同时学会“弹钢琴”,注意解决次要矛盾。也就是说,要善于在努力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5。

可是从这点上来说,目前做得还很不够,有的甚至根本抓不到点子上,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好的事。不但吃力不讨好,而且滋生腐败、降低了社会效率。

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类自己

绿色思维方式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历史的必然。人类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

生态安全威胁兵临城下

就全球而言,目前全球人口每年都要增加9000多万,相当于丹麦、芬兰、荷兰、挪威、瑞典、英国加在一起的总人口。如果照这样发展下去,本世纪中期世界人口就会达到100亿 6。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我们知道,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这些有限资源和生态环境,正在给人类带来沉重压力,甚至毁灭性的灾变。例如,水是生命的同义词,可是目前全球的淡水使用量每年达4.13万亿立方米,面临水资源紧张的人口达3.35亿,28个国家被列为缺水国或严重缺水国;土地是养育万物的生灵之母,可是自从人类开始耕作以来,全世界已经损失了3亿多公顷耕地,相当于3个中国的生产用地;水土流失意味着人类基本生存条件的流失,而全世界每年流失的土壤达270亿吨,如果地球上土壤的平均厚度为1米,800年后全球耕地就将消失殆尽;各种动植物的命运与人类息息相关,而现在全球每天至少有140种动植物物种灭绝 7!

就我国而言,德国版《国家地理》杂志的专门报道认为,我国经济的腾飞已经投下沉重阴影,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和新的疾病,对中国以及中国人构成了极大威胁。

报道指出,我国几乎所有的大城市都严重缺水,大部分废水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排进了河流、湖泊;城市与乡村的空气均遭到严重污染,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患上肺癌;由于地下水系统受到污染,癌症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如果中国的人均汽车拥有率达到美国的水平,那么,中国的道路上会有6亿辆小汽车在行驶,这一数字超过世界其他所有国家小汽车数量的总和,其对环境的破坏以及造成的污染不言而喻。由于1998年的长江洪水夺去了4000人生命,这一惨痛教训让中国政府开始重视生态问题。但是,政府的政策法规中仍然存在着许多漏洞,例如对破坏环境者的惩罚过轻等 8。

传统价值观起着重要作用

人类怎样对待自然,传统价值观在其中起重要作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只有当人类有了切肤之痛,才会对此引起真正重视。

南京大学教授、环境伦理学家许欧泳举例说,如果一个人拿了一把斧子砍倒另一个人,他会受到社会舆论的一致谴责,几乎没有一个人认为他是对的。但是,如果一个人拿了一把斧子砍倒一棵树,大家会是什么反应呢?情况就可能完全不同。虽然有少数人认为这是可恶的,但多数人会不以为然,认为这很“正常”。因为在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上,从来没有把伦理原则扩大到自然物。可是,在自然界,人类无论怎样推进自己的文明进程,都无法摆脱文明对自然的依赖、自然对文明的约束。自然环境的衰落,也必将是人类文明的衰落 9。

一旦人类意识到了这一点,绿色思维方式就自然而然形成了。所以,从环境伦理学角度看,环境危机的深层次根源,不是技术和经济问题,而是人类伦理道德的危机,这才是最重要的。

善待自然是唯一选择

明白了上述道理,就不难发现,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过去那种“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是完全错误的。人类并不是地球的“统治者”,可以为所欲为,而应当明白,当人类破坏自然的行为对生物和自然界构成严重损害时,自然界就会以生态规律作用的形式,对人类进行报复。

反过来可以说,人类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善待自然是人类唯一的正确选择。无论是西部大开发,还是南水北调工程,都是如此。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只有突破过去传统经济体制下的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落后做法,才能急起直追,缩短经济发展差距。

2001年末,曾经因为干旱,在地图上消失了多年的塔里木河流域台特玛湖,开始重现波光粼粼的水面。经过人工调度,整整干涸了30年的塔里木河,奇迹般地全线贯通,全流域生态环境走向好转。在此之前,黑河、黄河也已经完成全流域调度用水。一年之内3条大河调水成功,这在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而这为我国北方地区10多个省市区、近200万平方公里范围带来了生态恢复的希望 10。

而这喜人结果,正是人类善待自然所得到的丰厚回报。

一波三折,社会文明也在进步

社会在不断发展,人类的绿色思维方式也在不断变化、进步。

人类社会的发展,在原始文明阶段后,至今经过了3个阶段:农业文明阶段、工业文明阶段、绿色文明阶段。完全可以说,只有到现在,人类才真正认识并重视绿色文明,并且开始注重用绿色思维方式看待周围的一切。

农业文明阶段

农业文明阶段,相当于人类的“婴儿期”。在这个阶段,人类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当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很有限。

从哲学角度看,我们的祖先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观点。实际上,这就是绿色思维方式。只不过这种观点很朴素,体现的更多是人类的本能意识。

工业文明阶段

工业文明阶段,相当于人类的“青年期”。在这个阶段,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已经比较发达,与此相应的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力也较大,以至于造成了各种生态危机。

200多年前开始的工业文明,一味强调征服自然,而忽视了自然资本的亏损以及对自然发展的维护,从而出现了各种环境危机。工业文明在带给人们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威胁。

在经济发展、工业繁荣的背后,人类付出的代价是人与自然的不协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不协调。这种情形最终必然要被绿色经济所取代。

绿色文明阶段

绿色文明阶段,相当于人类的“成熟期”。在这个阶段,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已经非常发达,并且,面对生态环境被破坏的现实,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力也越来越理性化。

绿色经济在全球的兴起,就表明人类开始走向成熟、理性;人类的一切经济行为、思想意识,都开始围绕绿色经济来展开。因为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可持续发展。人类历经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终于清醒地认识到:人类永远是自然之子,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泽,人类的生存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生态系统,绿色经济才是真正的新型文明形态。

2004年3月12日,沈阳市一改过去销毁假冒伪劣产品时所采用的露天焚烧方式,把5000公斤假烟丝、717箱劣质食品、1270箱假人参、1.5万套一次性纸洗浴服等假冒伪劣商品,送进无公害焚烧炉里,在熊熊的烈火中化为灰烬 11。

这种“绿色销假”,能够通过尾气净化装置,将燃烧产生的烟气转化为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将废渣在固体废弃物处理中心掩埋。如果是露天焚烧,则会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甚至会诱发癌症;焚烧后产生的某些残渣,经过雨淋后会分解出有机物质和重金属等物质,渗入地下后会对地下水和土壤造成污染。

这种环保形式的大规模采用,实际上就是绿色思维方式的一种真实映照。

激浊扬清,经济发展更加健康

有个成语叫“激浊扬清”,出自《尸子·君治》:“扬清激浊,**去滓秽,义也。”意思是说,冲去脏水、让清水上来,即清除坏的、发扬好的。绿色思维方式就是这样,它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时时处处要以绿色思维方式来考虑问题。不要担心会因此“阻碍”经济发展,恰恰相反,激浊扬清下的经济发展更健康、更扎实。

环境保护部门的到位和缺位

绿色思维方式很容易从环境保护部门的表现上反映出来。各级政府都有环境保护部门,环境保护部门的缺位,倒并不是说没有这个部门,更重要的是这个部门是否形同虚设。形同虚设比没有这个部门把关更危险,因为它还可能会屈从于**威、助纣为虐。

2005年初,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叫停了30个违法建设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潘家华教授认为,在有人叫好的同时,人们也应当不得不沉思:这些被叫停的项目都是投资额巨大、而且在当地具有战略意义的投资项目,没有一个是偷偷摸摸干的。这些项目当初是谁让上马的?是如何得以通过的?是企业与当地环境部门共谋的,还是企业单方面行动的?最重要的是,要有人来承担责任。

我国有《环境评估法》,既有审批部门把关,又有章可循,可是为什么这些项目在上马时没有叫停、而到这时候才叫停?这表明,审批部门缺位现象已经十分严重。

从中可以看出,我们在环境保护中存在着管理缺位和制度上、体制上的缺乏,这些问题都需要深层次考虑,不能仅从个案入手,一个个纠察,而应该从整个体制上进行完善。

像这样一次性叫停30个项目,其社会影响以及要付出的社会代价都是非常巨大的。亡羊补牢可以,但是一定要认识到,目前存在的制度缺陷必须补上 12。

经济发展的一盘棋观念

绿色思维方式在考虑经济发展问题时,应该具有全局观念,善于下好一盘棋,而不是一步棋。

归根到底,绿色思维方式的根本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不是对立的。如果没有经济发展,也就谈不上环境保护。这就是世界环境保护会议上形成的一个共识——贫困是环境的最大污染源。因为贫困只能破坏自然环境。环境污染是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有在发展中才能得到解决。

现在的问题是,这种一盘棋观念要求从整体上实施绿色发展战略,从绿色工业到绿色农业(绿色产业)、绿色消费、绿色环保等方面,都要通盘考虑。

例如,仍然以上述30个叫停项目为例。叫停这些项目后,是否要对它们的环境保护评估进行补评?如果叫停后仅仅是把所缺的手续补齐,这种叫停就没有必要。

正确做法是,应当使这些项目真正达到环保标准后再开工,补评一定要认真进行。并且,由于这些都是在当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项目,被叫停后其资金筹措、劳动力安排等问题,如果无法得到很快、很好的解决,不仅影响当前,更可能影响长远。所以,如何对此进行补偿,也是当务之急。如果仅仅把这类事件当作环境保护要交的“学费”,那么这样的“学费”究竟应该由谁来付,很重要。如果最终是由纳税人买单,这种做法就太不合理了 13。

绿色思维与经济发展并不矛盾

绿色思维方式与经济发展并不是对立的。因为只有建立在绿色思维方式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才是有效、可靠的。

2005年1月25日,就在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叫停重污染项目时,陶氏化学公司大中华区总裁麦健铭向媒体宣布,该公司在华投资计划不会受影响,反而会进一步拓展在华发展领域。

申银万国证券分析师黄美龙分析认为,对于这些外资企业来说,治理污染是他们投资前就已经详尽考虑过了的,外资企业制订的环保标准一般高于我国环保要求,所以其投资信心当然不会有影响了 14。

不仅仅如此,而且,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高,原来这方面工作做得好的企业无形中就提高了竞争优势。

1 本案例参考了《崇明岛迈向新型生态城市》,2004年8月2日中国环境报。

2 覃正爱:《从哲学方法论角度看科学发展观》,2005年12月19日湖南日报。

3 吴方笑薇:《谁来支付生态赤字——印度洋大海啸的启示》,2005年1月11日中国环境资源网。

4 吴方笑薇:《谁来支付生态赤字——印度洋大海啸的启示》,2005年1月11日中国环境资源网。

5 覃正爱:《从哲学方法论角度看科学发展观》,2005年12月19日湖南日报。

6 《生态安全与绿色经济》,2006年6月5日中国环境生态网。

7 同前。

8 《中国环境危机到底有多严重》,2004年3月5日参考消息。

9 《传统价值观导致环境危机》,2003年6月11日中国环境报。

10 《2001——绿色经济打造生态中国》,2001年12月28日央视国际。

11 《沈城推行“绿色销假”》,2004年3月18日中国环境报。

12 贾南:《经济发展不能牺牲环保》,2005年1月26日国际金融报。

13 贾南:《经济发展不能牺牲环保》,2005年1月26日国际金融报。

14 王佑发:《“环保风暴”袭来中外电力企业投资信心不减》,2005年1月26日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