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过训练,将基础知识转化为基本技能
学习知识,是把书本上的基础知识转化为基本技能的过程。前两轮次的通览和精研,实际上是对基础知识的查漏补缺,总结归纳,实现以课本为中心,练好基本功的目的。而要将基础知识真正地转化为技能,必须经过反复地练习才能实现,因此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有的同学说:“训练还不好做,不就是做题吗,题做得越多越好。”事实上,题不是做得越多就越好,因为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做那么多题,也没有必要搞题海战术,而应该是题型越多越好。此外,练习必须有针对性,这样做效率才高,否则就会做大量的无用功。那些平时做题不少,但成绩提高不快的同学,往往都存在盲目做题的问题。
有位同学说“老师,我做题并不少”,说着拿出一大摞习题让我看。我随手从他做的习题中拿了一本来看,发现书上有不少题没有做,就问他原因,他说:“这些题不会做,才没有做。”
我说:“不会做怎么不问老师?”
他说“:都学了那么多年了还要问老师,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
我就说:“像你这样,再复习一年恐怕也不会有多大的长进。”
说到这儿,大家都悟出门道了吧。他做的题不少,但做的都是自己会的,而不会的根本就没做,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2)把问题分类解决,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做题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的能力一点点地增加,并非为了做题而做题。何为提高,就是学习障碍逐渐被扫除,疑点慢慢地被解开,使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因此,针对自己的弱点和疏漏进行训练,加以弥补,才是正确的方法。
关于这一环节可以分两步走:
首先,找出需要训练的问题。
书本上基础知识的查找方法是以通览为主,以适当的练习为辅。通过第一轮次的通览,检索出我们对课本的掌握情况,能找出基础知识最欠缺的部分。
利用精研,需要记忆的就要毫不含糊地记住。这一阶段,牢牢抓住课本是根本,一般不需要太多的练习,主要的精力应放在细抠课本上,就完全可以来应对填空、选择等题型的变化。这里所说的不需要太多的练习并不是不做练习,而应把重点放在对习题形式的了解。遇到自己不熟悉的,说明看书仍不够细,这时,则要把知识点在书上标记,在自己的树形网络图上补充。
适当的练习是非常必要的,只是看书容易产生偏见或受自己的主观认识与老师讲课的影响,产生重点和非重点的想法,而忽略一部分知识点。适当地做题,可以避免这些偏见。习题是对自己的检查,从而使自己更全面地掌握课本知识。
其次,通过训练把问题分类解决。
在应试教育的考试制度中,学习能力分为两类:书面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力的提升,仅仅通过看书是不能得到彻底解决的,必须经过训练。能力是学习者是否能够把书本上的基础知识转化为基本技能的具体体现,是检验学习者是否真正消化、理解知识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