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酝酿远大的目标
有心理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语言是任何天才均无法相比的魔术师,无论多么不利的状况,只要你运用积极的语言,那么,同样的事,你就会用肯定的眼光去看待。
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曾到一所学校做过一个试验。他对一个班上的一些孩子说,你们是天才,智商非常高。又对另外一些孩子说,你们的智力水平一般。15年后,那些被认为是高智商的孩子果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那些被认为智力水平一般的孩子成就很一般。后来,这位心理学家发表研究成果时说,其实,那些孩子们的智力水平都差不多,那些被认为拥有高智商的孩子之所以能取得非凡的成就,就是因为受到了暗示——我是天才,因而,在日后的生活中,他们时时处处以此为标准来要求自己,并且让自己不断地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而那些“智力水平一般”的孩子,在听到科学家对自己的评价之后,认为自己智力水平不高,不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因而也就甘心当一个平凡的人,最终,他们真的成了一个平凡的人。
(2)酝酿从现在开始的目标
有的人因为自己某一方面不够好,就觉得自己以后不会有太大的成就,只能碌碌无为。如果你曾经有过这样的想法,那么,不妨从现在开始改变自己。
一个年轻的乞丐,终日懒洋洋地躺在地上,面前放着一个破碗。每天都有很多人从他面前经过,有的人见他很可怜,就往破碗里丢几个硬币。
一位律师找到乞丐,对他说:“先生,您好,您的一个远房亲戚不幸去世了,留下了3000万美元的遗产。根据我们的调查,您是这笔遗产的唯一继承人,请您在这份文件上签个字,这笔遗产就属于您了。”一瞬间,这个人从一无所有的乞丐变成了富翁。
一位记者采访他:“得到这笔3000万的遗产后,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呢?”这个人回答:“我首先要去买一个像样一点的碗,这样我就可以像模像样地乞讨了。”
故事很可笑,但在我们身边像乞丐那样的人数不胜数。
人们所能想到的,今天都在一一实现。成也咒语,败也咒语,咒语不是魔法世界才有的!人生也是一个魔法世界,而你就是自己人生的魔法师。
(3)酝酿有责任的目标
一个缺乏责任感的人,往往显得异常自私。因为缺少使命感,他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一个丧失责任心的人,其内心在没有良知监督与鞭策的状态下,很难把事情做好,当然也不会创造出任何卓越的成就。
一个具备责任感的人,懂得用自己的思想与行动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对未来负责。
我在训练时会问同学:“你的目标是什么?”
有个同学回答说:“我长大了可以帮父亲记账。”
这个答案惹得全场哄堂大笑。
目标太小、太自我将无法激起学习的斗志。这会让自己变得没有价值、懒惰、自私。
拉罗什富科曾说:“懒惰尽管柔情似水,却常常把我们征服。它渗透进生活、学习中的一切目标和行为,蚕食和毁灭着**和美德。”
里兹做了一辈子木匠,并且其敬业和勤奋深得老板的信任。年纪大了,里兹想退休回家,享受天伦之乐,虽然老板再三挽留,但是里兹去意已决。老板只好接受了他的请求,但希望他能再帮自己盖一座房子,里兹答应了。
盖房子的时候,里兹的心思完全不在工作上。他只想着如何和家人一起度过晚年的生活。在用料上,他没有原来那么严格,做出的木工活也全无往日的水准。老板看在眼里,什么话也没有说。等到房子盖好以后。老板将钥匙交给里兹:“这是你的房子,我送给你的礼物。”里兹愣住了,悔恨和羞愧溢于言表。里兹一生盖了无数精美的房子,最后却为自己盖了一座粗制滥造的房子。
(4)酝酿伟大的目标
目标越伟大,越能使你百折不挠,对实现目标越渴望、越坚定,遇到困难时才不会轻易放弃。
12岁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那是外国的租借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砂锅问到底。“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学校读书。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借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迷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去看个究竟。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借地。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一旁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能替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顿。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的租借地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租借地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那天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读书?”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明理而读书。”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赢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啊!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孙中山:向世界人民宣布他推翻清政府腐败统治的决心,而成为了国父。
诸葛亮:“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我们为了个人成就、为了家人幸福,为了生活而读书都没有错。但心中应该有国家和民族的使命感,这样的目标会让你摆脱困扰,坚定向前。
(5)酝酿通过努力就能实现的可执行的目标
很多同学说:“我给自己定过目标,但对每次充满豪情壮志定的新目标都只有三分钟热度,不能持之以恒,反正都达不到了,现在也懒得定新目标来打击自己了。”也许还有些同学会说:“我制定的目标就是三年后考上高中。不过,后来我发现自己离这目标越来越远了,就越来越茫然了,不知道该怎么努力。”这样的情况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可能相当普遍。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在一百多年前,有位穷苦的牧羊人带着他的两个孩子来到一个山坡上。一群大雁鸣叫着从他们的头顶上飞过,并很快消失在远方。牧羊人的小儿子问父亲:“大雁要飞往哪里?”牧羊人说:“他们要去个温暖的地方,在那里安家,度过寒冷的冬天。”儿子眨着眼睛羡慕地说:“要是我们也能像那样飞起来该多好呀……”牧羊人沉默了一会儿对儿子说:“只要你想,你也能飞起来。”儿子牢牢记住了父亲的话,并一直向目标努力着、奋斗着。后来,他们果然飞了起来,因为他们发明了飞机。他们就是美国著名的莱特兄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没有目标不行,光说不做也不行。只有经过不懈地努力,才能够成就理想。我们的目标不是凭空想象,比如觉得某学校不错,我的目标就是考上这所学校;不是豪言壮语,比如这次没考好,从今天开始我要天天通宵补习;也不是盲目指定赶超对象,比如,某某同学成绩比我好一大截,我的目标就是下次超越他。如果你的目标只是一个你怎么跳也摘不到的果子,你终究会放弃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