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件事 与孩子一起过节(1 / 1)

每逢我国独有的传统节日,家长都应当和孩子谈一谈传统文化习俗、品尝传统食品,以此复习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只有这样,才不愧为一个中国人。要知道,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引子】

现在的中国人,浸**在传统节日文化之中,多少有些麻木了。随着学习、工作、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传统节日由于其民俗仪式繁琐而被人淡忘。其中最典型的是七夕节和端午节。

不容否认,即使再具有传统特色的节日,如果没人感兴趣,终究难成为节;如果感兴趣,不但西方节日可以为我所用,而且还可以自创节日。一个不小心,哪天就成了一个“××节。”

直到有一天,中国的传统节日在国外日益受到重视,尤其是当韩国先后把端午节、七夕节这两个汉族大节申报他们国家的文化遗产时,我们的同胞们才猛地一惊:我们离自己的传统和本土文明越来越远了!

如果真的有一天,当端午节、七夕节被韩国申报文化遗产成功,不知届时我们所吃的粽子是否还是这个味道?

现实再一次摆在面前:中国的传统节日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挖掘出传统文化内涵来?虽然每年都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要把端午节、清明节、七夕节、元宵节、中秋节这五大传统节日定为法定假日,然而,如果缺少了先进合理的过节方式,即使规定为法定假日又怎么样呢?至多不过又增加一个“星期天”罢了。

例如,对比中外两个情人节——七夕节和2月14日,前者几乎没有什么适合年轻人的时尚载体,商家也懒得在这方面做文章;传统的祈祷祭拜、穿针引线之类的活动又过于强调形式主义,难以被年轻人所接受。后者则拥有各种各样的时尚载体,玫瑰、巧克力、精致西餐,吸引着大批年轻人的心,以至于情人节的玫瑰花要提前一个月预订!两者相比,差距之大可想而知。

再看清明节,这原本是一个与农业播种有关的节日,现已沦落为给亡灵“烧纸钱”了;端午节起源本来很高雅,现已沦落为吃粽子了;中秋节原本也是一个庆祝丰收的节日,现已沦落为吃月饼了……不注重研究节日消费心理、研究娱乐形式的时代性,不注重研究、开发、包装中国独特的文化资源,就只能在洋节的冲击下落溃而逃。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七夕节在韩国倒是渐渐热闹起来。韩国传统饮食研究所隆重举行“牵牛织女节”,让参加该活动的情侣们把韩式糕饼送给对方,作为“七七情人节”礼物。

不难看出,所谓的传统节日必定要有与之相应的传统活动、特色食品相呼应,否则就会因为缺乏深厚的文化内涵而自生自灭。

历代文人雅士,为传统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给孩子读一读这些脍炙人口的诗文,可以多少为他们积累一些文化底蕴。

【家长应该做到的】

我国的传统节日数量众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本来就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要求孩子至少了解以下八大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传说

春节

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1911年以前称为“元日”、“元旦”、“新年。”相传,古时候有一种怪兽叫“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夜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所以除夕之夜人们都要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由于“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所以人们用贴红对联、灯火通明、放鞭炮的方式“过年。”

中秋节

传说后羿射日后,王母娘娘给了他一包不死药,服用后即刻能升天成仙。后羿舍不得撇下美丽、善良的妻子嫦娥,所以把不死药交给她保管。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后,他的手下蓬蒙用武力逼迫嫦娥交出不死药,无奈之下,嫦娥一口吞下奔月成仙。从此,月亮上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人们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为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重阳节

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日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所以称为“重阳”或“重九”。传说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侍候戚夫人的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据贾某说: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登高、佩茱萸、食蓬饵、饮**酒,以求长寿,所以这个节日就在民间慢慢传播开来。

端午节

端午节又叫端五节,是我国最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即“初”,“午”即“五”。端午节的来历至少有四五种说法,但影响最大的是纪念屈原。屈原投江后,当地人民驾舟营救,于是有了龙舟竞渡的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祭奠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所以根据屈原的提示改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这就是今天粽子的雏形。

元宵节

传说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吕后病死后,诸吕准备夺取刘氏江山。刘氏宗室齐王刘囊得知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平定了“诸吕之乱”,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于是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日定为与民同乐日。

元旦

我国古代的元旦,夏朝为农历正月初一,殷朝为十二月初一,周朝为十一月初一,秦朝为十月初一。1911年前,元旦主要是指农历新年的第一天。辛亥革命后由于引进西历,开始把每年公历的第一天称为元旦,而把农历新年的第一天称为春节。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采用公元纪年法,所以,元旦从此开始成为中国人的国定假日。

七夕节

牛郎父母早逝,只有一头神牛与他相伴。有一天,天上众仙女下凡沐浴,牛郎听从神牛的主意,偷走了织女的衣裳,于是织女与他成为夫妻。此事遭到织女母亲王母娘娘反对,派天神抓回了织女。牛郎得知后急忙肩挑一双儿女追去,被阻隔在天河(天汉、银河)这边。从此,每年只有七月初七这一天,他们才能在鹊桥相会。

清明节

清明节既是24个节气之一,也是一个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清明的前一天叫寒食节,是为纪念春秋时代晋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而设立的。清明、寒食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此外还有**秋千、放风筝、拔河、斗鸡、戴柳、斗草、打球等传统活动,从而使得清明节成为一个富有诗意的节日。

要求孩子至少品尝以下八大节日的传统食品

春节的团圆饭、蒸年糕、饺子

春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除夕之夜家家都要吃团圆饭,象征新的一年全家团团圆圆。如果家中有病人不能上桌,或者有人在外地不能回家,则在座位上摆放筷子和饭碗以示缺席。除团圆饭外,过年还要吃蒸年糕,寓意“年高”;吃饺子,寓意更岁“交子”。由于饺子形似元宝,过年吃饺子还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

中秋节的月饼

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吃月饼,最早见于苏东坡“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之句。唐代、五代时的赏月食品是“玩月羹”,还没有出现月饼。月饼与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最早见于南宋的《武林旧事》。明代以来,民间开始制作面饼互相赠送,虽然大小不等,但名称都叫“月饼”,取团圆之义。

重阳节的**酒

重阳节前后**盛开,赏菊饮酒是重阳节的一个重要习俗。我国是**故乡,自古以来种植**就非常普遍。喝**酒既能防病治病,又能延年益寿。所以,在登高、插茱萸之余,同饮菊酒、共赏**,别有一番情趣。特别是许多地方取“久久”长寿之义,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这**酒喝得就更有道理。

端午节的粽子

端午节的传统食品是粽子。因其形状有棱有角、内裹糯米,因此又叫“角黍”。当初祭祀屈原时,投入江中的角黍多被鱼吃掉,于是改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称为“筒粽”。后来据说这种“筒粽”鱼吃不到了,可是却成了蛟龙的美味佳肴。而蛟龙最怕菰叶和彩丝这两样东西,所以后来渐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慢慢发展成现在这样。

元宵节的元宵

元宵节又叫上元节,传统食品是“元宵”。每到这一天,不管南方北方,每个人都要阖家团圆吃元宵。北方人称之为“圆宵”、“圆子”,南方人叫它为“汤圆”、“水圆”。而在过去,因为人们看见它煮熟后会浮在水中,则称为“浮团子”。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始于宋朝,意在祝福全家团圆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乐幸福。

七夕节的巧食

七夕节又叫女儿节,是我国古代的妇女节。传统食品是巧食,即做工非常讲究、能够象征夫妻团聚、情人相聚喜悦之情的瓜果、蜜、面点。巧食做成后要陈列在院中几案上,一边观赏遥远的夜空,一边品尝。从汉代开始,每到这一天,年轻的姑娘和少妇都要出来行拜祭礼,借此机会向织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冬至的米团、饺子

由于冬至日来临之际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所以冬至日前夜要大吃一顿,为冬天积蓄能量,这就是所谓“有吃吃一夜,没吃饿一夜”的说法。冬至的传统食品在南方主要是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等;北方更为隆重一些,有宰羊、吃饺子的习俗。在我国台湾,目前仍然保留着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以示不忘根本、祝福全家团圆。

腊八节的腊八粥、腊八面、腊八蒜

腊八节的传统食品是南方吃腊八粥,北方吃腊八面、腊八蒜等风味食品,其中最主要是腊八粥。最早的腊八粥是在米粥中加红小豆,后来的花样越来越多,逐渐演变成主料(如白米、黄米、江米、小米、菱角米等)、辅料(如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松仁、葡萄干、桂圆肉、百合、莲子等)等各几十种。经过通宵熬煮,香飘十里。

【经验谈】

1.过传统节日、吃传统食品,要的是一种气氛,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文化习俗。试想,如果中秋节少了月饼,还真觉得有点不像中秋节。更何况,家长还要借月饼给孩子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呢?

2.中国节日重视有血缘关系的亲情凝聚,西方节日注重社会关系的交往和交流。这种区别导致中国传统节日越过越简单。

3.我国传统食品具有东亚地区传统食品的典型优点,即主要由豆类和发酵蔬菜组成。现代研究表明,这种食品非常有利于延缓衰老,具有防治癌症、骨质疏松、高血压、心脏病等多种现代病的功效。

4.如果有一天,我们能把具有中国特色的节日资源,包装成世界所有消费者认可的一种商品,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如把春节传统文化内涵挖掘出来),那么其经济价值将远远超过2003年广东海关出口的圣诞用品价值(8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