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件事 正确处理孩子间的纠纷(1 / 1)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没有矛盾便没有世界。纠纷,则是矛盾冲突的外在表现和解决前提之一。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与他人发生矛盾和纠纷。正确处理孩子间的纠纷,对健康成长有好处。

【引子】

两位小学生因为某事吵了起来,以至于以后打了起来。一方家长听说后暴跳如雷,马上纠集几个人气冲冲地找对方进行报复。结果双方家长都动了手,互有损伤,多人头破血流。

此事经过公安机关处理,双方都受到了处罚。两位小学生也在极度惊吓中落下毛病,最后不得不转学。双方家长为此痛哭流涕,直叫悔不当初。

吵架,人人都会,处处可见。所不同的是,有的人把它“当饭吃”,有的人则偶尔为之。

2003年末,美国纽约有名学生为了报复和他吵架的同班女生,假冒这位女生的名义发了一封电子邮件给布什总统,威吓“我要炸掉白宫,并杀掉你和你的全家。”结果弄得美国联邦调查局特工一阵忙乱。查明真相后,该男生面临一年的牢狱之灾。

2004年2月,丧心病狂的大学生马加爵,就是因为打扑克牌时同学怀疑他作弊、和同学吵了一次架,从而两次购买作案凶器,一连对4位同窗好友痛下杀手的。

由此可见,一个人发生纠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找不到正确的解决办法,从而导致矛盾升级,甚至恶化到无法收拾的地步。

从这个意义上说,正确处理孩子之间的纠纷就变得十分重要。如果有必要,家长还可以陪同孩子专门看一看别人是怎样吵架的,一起分析一下吵架的好处和坏处,从而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

【家长应该做到的】

高楼越多,高楼后面的阴影部分也会越大。在这个世界上,不要说孩子之间的纠纷,就是成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斗争乃至战争也是此起彼伏。作为家长,要求孩子“向往和平”是自然的,可是教会他们怎样正确处理纷争则更重要。

家长不是法官,也不该成为法官

假设你的孩子在学校里被人欺负了,脸上还挂着泪花,这时候急匆匆地跑回家问你怎么办,这时候的你会怎么办?应该怎么办?

一般地说,可能出现这样三种场景:

第一种是训斥孩子一顿:“学校里那么多人,为什么别人欺负你、不欺负别人?你为什么不能离他们远一点?我现在没空,马上还要去加班,不能总是陪在你身边。下次你离他们远一点就好了。”

第二种是孩子要求你出面,你随即放下手头的事情陪孩子一起去学校向老师反映情况,或者向学生求证,然后辨别是非加以处理。例如,关照双方要“小朋友要团结互爱”之类的。

第三种是过去多子女时代经常出现的“不找父母找兄长”。孩子遭人欺负了,只要一想到自己的靠山立刻就有恃无恐:“有种的你别走,我去叫我哥哥来找你算账。”这时候的哥哥在他心目中便是英雄,而做哥哥的也决不含糊,真的会来帮弟弟妹妹出面论理,直到对方保证不再欺负弟弟妹妹为止。

上述第三种情形现在不多了,这里略微讨论一下前两种情形。

在第二种情况下,孩子觉得自己虽然受到委屈,可世上总还有讲理的地方,不管自己是对是错,有话总愿意对父母讲,因为他把父母看作是裁判和靠山。

第一种情况也不少见。有的是家长确实很忙,抽不出时间管教子女;有的则是家长胆小怕事,平时在单位里也总是息事宁人。所以他们往往更愿意充当“法官”判断是非,而不愿意出面调查处理。

单独就每种情形看,并无优劣之分。可是从孩子与成人之间的关系看,第一种情形最糟糕。在这样的“懦夫教育”下,孩子在遇到困难和麻烦时会尽量远远躲开。如果以后再遇到欺负,尤其是遇到小流氓的欺负,忍无可忍之时往往就只能逃学。

正确的做法是,家长不仅要教导孩子怎样面对问题,更重要的是告诉他们怎样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回避问题。

冷静处理孩子之间发生的纠纷

在这方面,日本人处理孩子纠纷的方式值得我们学习。以下是一位中国留学生在日本老师家做客时所看到的一幕。

这位日本老师家的宝贝儿子在外面受了委屈,回家告诉父母,父母一听吓坏了,说这是一件大事,千万含糊不得,拎着孩子马上就冲出家门。

中国留学生心想,日本老师一定是出去教训对方、为儿子出一口气了,于是紧紧跟在后面准备“救火”。

日本老师首先找到学校详细了解情况,然后到对方家长那里,就自己孩子在纠纷中的过错诚恳道歉。

接下来,双方家长坐在一起,旁边是一位律师。律师向孩子们讲解各自在打架中的过错行为,指出他们违反了哪条纪律、可能会受到的相应惩罚。

最后,两位孩子都羞红了脸,真诚地握手言和。双方家长在一旁更是如释重负,衷心祝福孩子们要和睦相处。

囿于国情不同,这种情景在我国并不多见。理性的家长一般会根据温恭俭让、多为对方着想的原则自行处理,不可能郑重其事地聘请律师。调解纠纷的中间人多是教师、家长、社居委干部等身份。如果要请律师,大家心知肚明,那一定是要准备打官司啦。

不袒护孩子,以免混淆他们的价值取向

说穿了,孩子之间的吵吵闹闹甚至大动干戈,只要不造成身体伤害,一般很快就会雨过天晴甚至彩虹高悬。

既然如此,家长那还为什么要怒不可遏呢?其实,主要是家长过于宠爱孩子,不愿意看到孩子受一点点苦、遭一点点委屈。

心理学认为,孩子与他人发生纠纷,这是一种表象,深层次的原因表明他可能存在过错。如果家长对发生纠纷的原因不了解,动辄袒护孩子、指责对方,甚至武力“保驾”,这样就必然会混淆孩子的价值取向,增强其暴力意识,从而错误地认为凡事都可以“以拳头说话”。这对孩子的成长显然不利。

退一步说,即使孩子真的受了委屈,家长也应该保持冷静和理智,寻求合适的解决办法,努力争取和平解决。如果信奉“拳头说话”,到后来总有一天吃亏的时候。

全程监控孩子的方式不可取

有的孩子是“吵架大王”,整天与人纠纷不断。家长担心孩子与他人发生矛盾,于是采取“全程监控”的方式来进行监视,甚至不惜雇佣侦探“盯”着孩子。这是大可不必的。

一位小学生家长反映,她的孩子经常和人打架,很少与她交流,她也不知道他究竟在干什么,所以只好请调查事务所帮忙。虽然收费标准高达每10天1000元(中档标准),还是咬咬牙同意了。

调查事务所反映说,最高收费标准是10天2000元,即使这样,家长们仍然趋之若鹜。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现在的孩子吃不得亏,行为神秘的“问题孩子”多了、望子成龙却又不了解孩子的家长也多了。

家长把孩子当作**的第三者那样实时跟踪,真是家庭教育的悲哀。这时候有必要去看看心理医生,找到一种合理的沟通和解决办法。

让孩子掌握正确吵架的六条原则

人们常用“从来不吵架”形容夫妻关系好。实事求地说,如果双方彼此恩爱,那当然好。可是也可能是夫妻关系非常冷漠、双方都到了懒得“吵”的地步。一旦吵起来,不是离婚就是出人命。相反,有些夫妻“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可很快就“床尾吵架床头和”,风雨过后见彩虹。两者的区别在于,吵架不吵架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更重要的是吵架的本质——良性、恶性问题。

通常认为,良性吵架的目的在于修复关系,不但有利于明辨是非,而且有利于释放心中的负面情绪。因为吵架时人们最容易撕下假面具,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增进彼此了解。

恶性吵架则不然,目的是要置对方于死地,一旦爆发起来很可能鱼死网破,双方形如陌人甚至仇人。

为了避免把良性吵架发展成恶性,要求孩子掌握以下吵架原则:

①不当着其他人的面吵架;

②释放怨气要彻底排空,排空后就一笔勾销,不翻老账;

③吵完后要心平气和进行对话,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

④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

⑤不讲过头话,尤其是绝情话;

⑥不相互争高低、比输赢。

教孩子说话不要话中带刺

说话带刺,是引发矛盾纠纷的主要原因。

过去有种常见的文艺表演形式叫“三句半”。4个人演出,前面3个各说一句完整的话,最后一个只说“半句”。别看这“半句”,要说得干脆、精彩、带刺,很不容易。整个表演的看点就在这“半句”上。我读小学时经常表演“三句半”,主要就是充当这个角色。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教育孩子,与人交往说话不要带刺,不要有惹是生非的“半句”来。本来说得好好的双方,很可能会因为这最后多余的“半句”而引发矛盾冲突、闹得不可开交。

例如在公共汽车上,一位外地小伙子问售票员:“请问到×××(地方)在哪下车呀?”售票员小姐回答说:“您方向坐反了,马上下车到对面去往回坐。”“不认识路,坐什么车呀!”(下划线表示这是多余的“半句”,下同)

一位老大爷听不下去了,说:“你不用马上下车。再坐两站路到前面去换乘××路,一样到。”“现在的年轻人哪,没一个有教养!”

边上有位性感打扮的小姐出来说话了:“老大爷,您的打击面也太大了吧?”“像您这般年纪的,一肚子坏水的多了去了!”

一位老年妇女插进来了:“你这个女孩怎么这样跟老人说话呢?你对父母也这么说话吗?”“看你这副模样,打扮得跟‘鸡’似的!”

车厢里顿时人声鼎沸,乱成一团。这时外地小伙子说话了:“大家别吵了,都是我不好。”“我早知道这里的人素质这么差,就不该问!”

不难想见,这下子车厢里更热闹了。最后,公共汽车不得不直接开进派出所。

从上可见,这里的每一个“半句”都构成了吵架行为的一个个链条。松开这任何一个链条,吵架行为都可能随时中止。

聪明的家长应该把它分析给孩子听,教孩子说话不要这最后半句多余的“刺”,这样可以省掉好多矛盾纠纷。

让孩子经得起委屈

孩子发生纠纷后,总会感到一阵委屈。有时故意让孩子受些委屈也有好处。从来没有受过委屈的孩子,将来可能成不了大事。

在中国人眼里,哈佛商学院最好,可美国人却认为西点军校最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点军校的毕业生中,在“世界500强”企业担任董事长的有1000多名、副的有2000多名,总经理一级的多达5000多名。这是任何商学院都望尘莫及的。

原因之一在于,西点军校的学生在大学里见了高年级同学要敬礼,哪怕被骂得狗血喷头还要大声说“是,长官,都是我的错。”这种委屈教育在商学院是见不到的。相反,商学院的MBA毕业生尾巴都翘得高高的,一毕业就希望当个总裁助理,一年后就想转为总经理,否则宁可闲在家里也不愿意出山,怕掉身价。

可是他们是不是都具有这样的素质呢?要知道,一旦到了企业,即使你是董事长、总经理,有时也要装孙子。这叫“大丈夫能屈能伸。”

【经验谈】

1.幽默是回避纠纷的最好方式,所以教孩子学会幽默。例如,德国大诗人歌德在公园里散步时恰遇反对他的批评家。傲慢无礼的批评家对他说:“我这个人从来不给傻瓜让路。”歌德微微一笑说:“我恰恰相反。”机智幽默的回答,避免了一场无谓的辩论和吵架。

2.冷静是处理纠纷的最好方式。双方都冷静一下,许多纠纷就会得到冷却处理。

3.小学生与人发生纠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出现纠纷后家长不能正确处理。只要处理得好,发生矛盾、处理矛盾的过程,对孩子来说反而是一种难得的学习机会。

4.家长有必要对孩子适度进行委曲教育。从来没有受过委屈的人,将来很可能无法立足社会。在家是“小皇帝”,可在外面谁承认你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