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件事 让孩子学会关心别人(1 / 1)

送人玫瑰之手,历久犹有余香。人与人之间相处,离不开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让孩子从小学会关心别人,既是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又能让孩子从中体验到帮助人的尊重和喜悦。

【引子】

关心别人,是指把别人和别的事物经常放在心上,重视和爱护。这个别人,是指除了自己以外的所有人,包括家人、同学、老师以及陌生人。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中,孝心是最重要的,也是做人之本,而孝心的本质就是关心别人(这里主要是指长辈和家人)。一个人正因为孝顺长辈、关心他人,中华民族的美好品德才能得到发扬光大,人间才有真情永驻。

然而,一个人仅仅有孝心还远不够,因为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他具有社会性。不管是谁,如果他离开集体和社会,就将无法存在。

尤其是当一个人在困难的时候,特别需要并渴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如果你这时候去关心他,他会非常感激,很快就会恢复自信和勇气;如果这时候你弃他于不顾,他会感到非常伤心和悲哀,甚至从此一蹶不振,丧失生活勇气。

关心是爱的前提。如果孩子对周围事物毫不关心,那他就不会去爱什么。只会享受别人的关心而不会关心别人的人,将来一定是痛苦和孤独的。而只有学会关心别人的人,才显得有血有肉,生活才能更加丰富多彩。

有鉴于此,家长平时要经常对孩子讲一些关心别人、助人为乐的动人故事和所见所闻,帮助孩子逐渐理解关心别人是一种美德。告诉他,怎样才能关心、理解、尊重别人,为他人分忧解难。

【家长应该做到的】

要孩子关心别人,首先要给他说明道理,告诉他关心别人有哪些好处;然后,从点点滴滴做起,一步步养成良好习惯。在此过程中,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并注意适当的教育方法。

告诉孩子关心别人有哪些好处

好心必定有好报

俗话说:“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一个人只有关心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关心。而如果人人都能献出一点爱,这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克服困难,不仅可以赢得被帮助人的尊重和喜爱,而且还会由于自己的关心引起了别人的积极反应,从而给自己造成满足感,并由此增强自己与他人交往的自信心。

这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愿意关心帮助别人、不图丝毫回报的原因所在——其实,他们并不是没有回报,只是这种回报是无形的。

由此融入集体生活

有些小学生天生不合群。其原因主要在于或自命清高,别人不容易与他打交道;或过于自卑,缺乏与人交往的勇气和信心;或性格内向,不愿意向别人敞开心扉。

所有这些,都与一个人不关心别人或拒绝别人关心有关。只要学会关心别人,有困难向别人求助,很快就能融入集体生活,心情变得豁然开朗起来。

关心别人,更容易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既然我们从别人身上得到许多好处、受到许多关怀,那么理所当然,我们也应该尽到自己的本分,来尽量帮助别人、报答社会。要让孩子知道,如果没有“别人”,我们每个人都不能独自生存。

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例子是雷锋。正因为雷锋做好事不计报酬、从不留名,一心为别人着想,他才能流芳百世,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树立的最成功的优秀典型。

让孩子懂得怎样才叫关心别人

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关心别人,包括关心自己的家人、朋友、同学,关心集体和学校,关心社会和国家利益,关心世界和未来,当然也包括关心自己以及自己的生活环境。

关心别人从孝敬父母开始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对于孩子来说,父母也是“别人”,关心别人首先应当从关心父母开始。

道理很简单,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关心、不孝顺,就很难想象他会关心别人。而关心父母也是孩子最容易做到的,有的小学把它具体化为“九个一”:①早晚起居向父母问好;②父母回家时要问候;③给父母倒一杯水;④为父母拿一双拖鞋;⑤吃饭时先请父母,然后动筷;⑥为父母盛饭添菜;⑦外出之前告诉父母自己要去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什么时候回来;⑧放学回家向父母报告在校学习情况、征求父母意见;⑨在父亲节、母亲节、父母的生日,祝贺父母生日快乐。由于这些都是老师要求的,所以孩子做起来都很自觉。

让孩子学会家务劳动

参加家务劳动,能够让孩子更加体会到关心家人。如果什么事也不会做,关心别人就只能停留在口头上,充其量不过是纸上谈兵。

孩子不懂得关心别人,吃亏的首先是家长。平时要让孩子学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不必对孩子说“只要你学习搞好了,什么事也不用操心。”作为家庭成员的一分子,孩子有义务参加家务劳动,家长也有责任让他们从事家务劳动。

让孩子知道家长的难处

每个家长都有为难之处,让孩子知道真实情况,知道你为了这个家庭活得很累,便于他帮你分忧解难、关心家长、关心别人。

不要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其实他们也很愿意为家庭做一些事,关键是家长要给他们机会。

让孩子学会关心集体

同学之间一起玩耍时,如果发生争吵、打斗、抢玩具等不友好行为,家长应该正确对待,教育他们懂得友好和谦让。

每个孩子都生活在班集体中,他们每天和同学朝夕相处。对于他们来说,关心别人最主要的就是关心班级、学校,为班级增光、为学校服务,树立集体主义精神。

只有关心班级、学校,才能进一步发展为关心国家、关心社会、关心未来,最终实现完美的人格。

创造合适的家教脚本

家庭教育是需要脚本的。也就是说,家长要善于当“导演”,通过合适的场景,让孩子不知不觉地进入你预先给他设定的角色。

以指导孩子如何关心别人为例,这里介绍两个脚本。

脚本①:

在一个典型的三口之家,一位读小学的女儿平时最喜欢吃生日蛋糕。不管是生日蛋糕还是其他喜欢的东西,总喜欢往自己身边一放独自享用,弄得其他人都很尴尬。

在这样的背景下,星期天下午,妈妈专门去买了一只女儿最喜欢吃的生日蛋糕,放在餐桌上津津有味地自顾自地吃起来。

女儿从房间里出来看到了,满脸不高兴:“妈妈,你这样不对!这是我最喜欢吃的生日蛋糕,你不可以一个人吃哦!”

妈妈故意问:“你喜欢吃关我什么事?为什么我不能一个人吃?”

女儿回答说:“你这样子,同学会不喜欢你的!”

妈妈暗中窃喜,感到自己的戏演得很成功。于是顺水推舟,要女儿告诉她应当怎样做才能得到“同学”喜欢?

女儿不假思索地说:“有好东西吃,当然要大家一起分享喽!如果一个人只想到自己,别人就会不开心的!”

妈妈见好就收道:“那么,以后你在一个人吃好东西时也能做到这一点吗?”

女儿爽快地回答:“能!”

就这样,从此以后,女儿对于自己十分爱吃的蛋糕,虽然有些不情愿,可是为了自己的承诺,还是不得不分一块给爸爸妈妈。而每当此时,他们也总毫不客气地接受女儿分切过来的蛋糕,美美地享用起来。

久而久之,女儿就从这里为突破口,学会了怎样关心别人。

脚本②:

儿子在看电视时,总喜欢把音量拧到很大,为此爸爸妈妈多次说他,可总是收效甚微。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一次爸爸从书上看到,外国人遇到类似问题总喜欢在门上贴张字条,于是决定将计就计。

放学回家后,儿子看到大门上贴着这样一张字条:“看电视时,音量请尽量开得小一些,以免影响我们休息!谢谢合作!”便问爸爸妈妈,这是谁干的?爸爸回答说,从字条的语气来看,肯定是哪位邻居;至于哪一位,实在不好猜,因为上下左右有4家邻居哪!

就这样,一张小小的字条,让孩子学会了怎样替别人着想。

家长的三点注意事项

孩子是不是关心别人、关心别人有没有过度,与家长的关系十分密切。在这其中,家长要特别注意以下三点。

家长要以身作则

父母的言行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家长孝顺长辈、关心他人、邻里和睦相处,孩子就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凡事都想着别人。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自然而然会受到熏陶。

一个充满温馨的家庭氛围,对培养孩子的爱心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力。在一个父母经常争吵、谩骂甚至闹离婚的家庭,孩子经常生活在恐惧、忧郁甚至仇视之中,很难想象,他们还会怎样设身处地去想着关心别人?

关心别人从家做起

在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孩子几乎没有小伙伴一起玩耍,没有弟弟妹妹需要照顾,有好吃、好玩的东西,也都是一个人独享,全家人几乎自觉不自觉地都围着他转。

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特别容易养成孤独、不合群的生活习惯,家长也特别有必要矫正他们娇生惯养、任性、爱发脾气、不关心别人等缺点。要利用一切机会,对他进行关心别人、爱护集体的教育。

例如:家中有人睡觉时,要求孩子说话尽量轻言轻语、走路要蹑手蹑脚;家中有人住院时,要尽量带孩子一起去医院探望;乘公共汽车时,要孩子给老弱病残让座,至少是不抢占座位;和孩子一起外出时,要有意识地给他提供献爱心的机会。

避免产生“关怀强迫症”

“关怀强迫症”是一种对别人的过度关心。它在英文中叫“交互依赖”(co-dependency),通俗地说,就是这个人喜欢关心别人;如果他不去关心别人,他就觉得难受;而且他对别人的关心,非要别人接受不可,不管别人需要不需要他这种关心。

这种“关心”包括两种形式,一是物质上的帮助、生活上的照顾,二是各种提醒和忠告。

有“关怀强迫症”的人,有时确实是诚心诚意的,因为他需要通过关心别人宣泄自己的幸福或不幸,有点像“同情大派送”。这种人没有坏心眼,只是有点儿讨人嫌。而有时候却是虚心假意的,表面上在关心别人,实际上是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别人的隐私,有点像“包打听”。这种人不但讨人嫌,而且很容易产生矛盾。

关心别人是好的,可是无论家长还是孩子,都要避免患上“关怀强迫症”,否则事物的性质就走向了反面,不但不受人欢迎,而且还遭人讨厌。

【经验谈】

1.俄国作家契诃夫说:“人的一切——面容、衣裳、灵魂、思想,都应当是美的。”对照这些条件,只有关心别人、处处为别人着想的孩子,才有资格称为从外表到心灵都美好的人。

2.和孩子一起参加一次慈善募捐活动,目的是为了让孩子看到世界上还有那么多急切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这是培养孩子爱心的一个好机会。

3.“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无论是谁,都不可能在这个世界上独立存在。学会关心别人,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才会更加充分体验到人生的价值所在。

4.当孩子让父母分享食品时,家长一定不要谦让,更不能拒绝。千万不能说“只要你有这份孝心就够了”。因为这是孩子关心别人(你)的表现。你必须领这份情,哪怕只是象征性地,也会让孩子从中体会到助人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