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件事 让孩子学会与人相处(1 / 1)

学生以学为主,学习成绩当然重要,但这并不能否认社交能力的更重要。过去有句俗话叫“不识字有饭吃,不识人没饭吃”,实际上就是表明情商比智商更重要。这一点已经得到现代科学证明。

【引子】

据《知心姐姐》杂志调查,1/3家长不知道怎样与孩子相处:不知道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正确,不知道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多大,不知道怎样与孩子沟通才有效,不知道与孩子发生言语冲突时怎样应对才有效,不知道怎样才能让孩子心胸开阔、关心别人,不知道性格倔强的孩子动不动大发脾气该怎样教育……

以上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反映了这些孩子不善于与人相处。

北京教育学院钟祖荣教授认为,由于绝大多数家长没有受过科学的、有效的、系统的家庭教育训练,他们的家教知识主要是根据自己的体验和与同事交流过程中得来的,所以没有一个家长敢说自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没有碰过壁,没有烦恼过。

孩子不会与人相处已经成为一个大问题。2004年5月,北京电视台应一位母亲请求制作了一期专题节目,让她痛说自己的不是:她有一位温柔可爱、聪明乖巧的女儿,她在她小时候就管得很严,结果非常不善于与人交往。现在女儿32岁了,仍然不会找男朋友,令这位妈妈对自己家庭教育中的“失职”行为追悔莫及。

毫无疑问,能不能与人相处,实际上反映了一个人的社交能力。而对于小学生来说,一定的社交能力是他们将来适应社会的最基本素质。因为社会是由各种各样的人组成的,每个人在社会上都必须与人打交道。在许多行业,不会与人打交道根本迈不进这个门槛。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是第一位的,怎样与人相处以后学还来得及。然而他们不知道,这两者都是一个人今后在社会上打拼的两大法宝,并没有先后次序关系。

而且相对来说,学会与人相处比学习成绩还更重要。因为学习成绩好是一阵子的,与人相处是一辈子的事。

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课业负担还不重,这时候正好有时间来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家长应该做到的】

在现实社会中,家长不可能处处为孩子提供一个完美的生活环境。因此,怎样鼓励孩子适应环境就变得十分重要。

千万不要以为孩子在成年以前,不必经历一些社会问题。要知道,不会与人相处他们就“长不大”。社会经历和锻炼,是他们成长的最重要因素。

认识到孩子学会与人相处的重要性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的任务就是学习,其它什么事情都可以以后再学。至于怎样与人相处,大学毕业以后再考虑这个问题还来得及。显然,这是错误的。

从宏观角度来看,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时代,人与人之间乃至国与国之间都在强调竞合并存,即在竞争的基础上合作、在合作的基础上竞争。而学会与人相处,就是学会怎样与人合作。如果这一点做不好,竞争合作也就无从谈起。

从微观角度来看,一个人活在世上总得与人打交道,善于与人相处和与人合作,是一个人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的基础和必需。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快乐常常取决于别人对他的感受,他们一旦失去朋友这个参照系,就会对自己的表现感到无所适从。

一个班级、一个学校,虽然无法与整个社会相提并论,可却是全社会的一个缩影。孩子学会怎样与人相处,不但可以从微观、现实角度发展心理,健全人格;更可以从中积累起相应经验,为将来宏观、长远角度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打下良好基础。

事实证明,学生时代与人相处好的孩子,通常周围的朋友也多,在同学和老师的眼里威信也高,将来走上社会后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也更加得心应手。毫无疑问,这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了解孩子为什么与人难以相处

现在的孩子普遍存在为人冷漠、自私、不懂礼貌,以及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的情形。据某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调查表明,人际交往障碍占学生心理问题的34%,位居第一。

根据心理健康理论和国际健康心理协会的有关标准,人际关系包括异性关系、同性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与陌生人的关系和应变能力等。

相应地,小学生要学会如何与人相处,也应包括上述各方面,但归纳起来主要包括师生、同学、亲子关系3种状态。

师生关系

小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相处时间最长,甚至要超过家长。所以,怎样让孩子学会与老师相处就变得十分重要。

从现实来看,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老师对学生缺乏了解、抱有成见、对学生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干涉过多,从而引起学生反感。

例如,一位学生在做广播操时被同学推了一下,于是他也回过来推同学一下。同学推他老师没看见,他推同学老师看到了,所以他对老师只批评他感到不服气,从而产生了对老师的反感。

别看这些都是小事,可是由于学生和老师之间地位悬殊,造成的结果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对这门功课的学习兴趣。

同学之间

现在的独生子女都有一种自我倾向,个性突出,同学之间往往不知道如何才能相处好,经常会发生一些矛盾和纠纷。

同学之间一旦发生矛盾,老师和家长往往总笼统地要求他们相互团结,他们不会、老师和家长也没有教他们究竟应当怎样相处,所以,这样的教育实际上并没有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许多问题只能自生自灭,让他们感到十分苦恼。

亲子之间

这主要是指孩子与父母之间缺乏理解和沟通。尤其是一些背景复杂的家庭,往往“家长生病、孩子吃药”,一切家庭矛盾的冲突最后都集中到孩子身上,使得孩子两头为难,甚至小小年纪就产生了离家出走或厌世情绪。

很显然,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家长不可能对孩子有多少正面影响,也不会有多大的教育作用。更严重的是,这些家长往往不知道怎样教育孩子,所以造成亲子心理裂痕后双方都感到特别痛苦。

与人相处比学习成绩更重要

对于小学生而言,谁都不敢说学习成绩不重要,但至少可以说社交能力更重要。

不敢说学习成绩不重要,是因为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就好像裁缝店老板,如果你的衣服裤子做不好,那怎么也说不过去。况且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不但在学校里抬不起头,回到家还要挨父母打骂,将来更考不上重点中学、上不了大学,谁能说学习不重要呢?

然而,学习重要,并不否定社交能力的更重要。过去有句俗话叫“不识字有饭吃,不识人没饭吃”,就是表明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一个人的学习成绩好,只能表明这个人的智商较高(有时连这一点也证明不了,因为学习成绩好有许多影响因素)。可是要知道,一个人的社交能力却是他个性的一部分。“性格决定命运”,你说重要不重要?

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例子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林肯,小时候因为家境贫寒并没有读过几天书,可是却有着良好的与人交往能力。他有一副热心肠,谁找他帮忙,他都会竭尽全力去做,而且一定要做好,因此人人都喜欢并敬重他。正是凭借自己社交能力中最重要的4种品质(热情、善良、信心、毅力),他成了后来的林肯。

如果他单靠“学习成绩”,恐怕无论怎样刻苦学习(事实上,林肯后来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知识),都难以取得如此成就。

及早发现孩子的性格缺陷

许多小学生不善于与人相处,这背后反映的实际上是孩子存在着某种性格缺陷。

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如果孩子在性格上存在缺陷,那么他将来的“命运”也就不容乐观。家长对此一定要有足够重视,否则到时候就可能酿成大错。果然如此,孩子的学习成绩再好又有什么用?

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例子是,马加爵走上犯罪道路的人生轨迹。

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案发生后,一些媒体包括他本人都把犯罪动机归到他的贫困背景上(他的家庭经济条件并不是同学中最困难的)。然而,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通过对此案全面调查后认为,真正的原因在于他扭曲的人生观,以及“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说得再具体一些,就是他从小就不会与人相处。

马加爵在家中排行最小,除了父母以外,还有两位姐姐疼爱他。他的智商很高,学习成绩很好,特别喜欢有难度的科目。所以,他基本上是在顺境中长大的。在这样的环境中,他造成了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无论谈话还是考虑问题,最突出的表现是以“我”为主题词,“我”的出现频率极高。

小时候的马加爵,并不善与人相处,在外面每个月都要受别人的一两次欺负。为此他非常孤独和苦闷,既不愿意与人交流,又不懂得怎样处理,最终只能慢慢在心中积聚,到了一定时期便通过一次激烈的争吵释放出来。读中学时,他在日记扉页上摘抄了一句巴尔扎克的话:“在各种孤独中间,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独。”这句话之所以出现在日记本的扉页上,想必他对此深有同感!

李教授完全相信,如果马加爵的家长和老师能在他聪明、懂事、温和的表象背后,及早对他的心理缺陷进行干预,结果就决不会是后来这样。

告诉孩子与人相处的具体方法

成年人与人相处也许会感到“千难万难”,可是孩子天生具有一种“自然熟”现象,家长应当告诉孩子与人相处时最重要的是掌握以下4条原则:

相互尊重

同学之间要相互尊重,因为只有相互尊重才能相得益彰。如果彼此之间整天斗个不停,毫无疑问就无法正确相待了。

乐善好施

告诉孩子要气量大(包括物质精神两方面),因为友谊的实质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为什么有的人朋友多、人缘好,就是这个道理。

心理健康

心胸狭窄、嫉妒心强的人,必定很难与人相处,很难有真心朋友。心理健康、真心相待的人,往往朋友很多、左右逢源。

互相帮助

朋友的作用在于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这样的朋友再多也会感到幸福和快乐的。

【经验谈】

1.家长最爱对孩子说的一句话是:“就知道玩,不知道学习。”如果孩子回答“功课做完了”时,家长就会接着说“你不会复习复习啊!”在他们眼里,孩子的玩是一种“错误”。可是家长应该知道,对小学生来说,玩是他们学习与人相处的主要途径和方式。

2.影响孩子社交能力最重要的因素是家长,因为他们的课余时间全都掌握在家长手里。要知道,社交能力是在与“人”相处过程中得到培养和锻炼的,决不能纸上谈兵。

3.培养孩子与人相处的能力,并非一定要抽出单独时间来进行培训。因为孩子每天都在与人打交道,家长应当随时随地,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影响他,慢慢锻炼他的社交能力。

4.现在许多小学都单独开辟一个地方,开展小班化教育。这在一二年级中尤为普遍。专家指出,如果从培养孩子的交际能力方面来考虑,小班化教育并不是一种理想的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