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造就电算化和信息化(1 / 1)

会计简史 严行方 1032 字 2个月前

电脑的出现,使得会计工具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推动会计电算化走向信息化。

17世纪至18世纪,会计记账采用的是鹅毛笔在手工制成的账页上做记录。19世纪初,已经开始出现铅笔和复写笔,书写速度有了明显提高,但总体看,记账技术的发展速度仍然很慢。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打字机出现了,这就成倍提高了记账效率;1889年,美国研制出了以电力为基础的电动制表机,用来储存计算资料;由于这能把记账员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所以对促使簿记向会计转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30年美国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模拟电子计算机(俗称“电脑”),1946年美国军方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脑,这一举措具有划时代意义,正式表明人类进入电脑时代;1953年,电脑在美国会计领域投入初步应用。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已经初步建立起了全面的电脑管理系统,这是现代会计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在中国,会计电算化及信息化发展比国外要迟一二十年,大致上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一是电算化起步科研阶段,二是电算化自发发展阶段,三是电算化有组织发展和走向商品化阶段,四是电算化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阶段,五是电算化向信息化转变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电算化起步科研阶段,时间点是1979年至1983年。

这时候部分企业已经开始了会计电算化实验。1981年8月,中国会计学会、财政部、机械工业部在长春召开“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专题讨论会”,正式提出了会计电算化的概念,全称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现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但当时的电脑硬件配置价格昂贵、会计软件市场几乎为零,所以这种所谓电算化其实只是用电脑代替记账、算账、出报表,甚至还仅仅局限于代替“打算盘”,目的只是为了减轻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而已。

第二个阶段是电算化自发发展阶段,时间点是1983年至1988年。

1983年国务院成立了电子振兴领导小组,至1988年时已经有14%的单位在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了。1987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在日本东京召开第13届世界会计师大会,中心议题是“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第一次明确了以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会计核心要素,宣告正式进入会计电算化时代。

第三个阶段是电算化有组织发展和走向商品化阶段,时间点是1988年至1996年。

一些行业主管部门有组织地开发通用会计软件,并且会计软件开始走向市场化。这样做的结果是,降低了会计软件开发费用,同时也加快了会计电算化进程。但这个阶段无论政府、企业还是会计人员本身,都对这种“电脑记账”心里没底,所以基本上是既用电脑记账,又不放弃手工记账,两套账并行了10年左右,才最终彻底放弃手工记账。

第四个阶段是电算化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阶段,时间点是1996年至1999年。

其主要标志是,一些专业化会计软件公司开始转向管理型会计软件的研制和开发。这个阶段最大的问题是,会计电算化没有能够向会计信息化转变,拦路虎是企业内部的“信息孤岛”。

通俗地说就是,当时的会计软件还只局限于会计部门使用,无法与其他部门共享;其他部门要看相关数据,需要会计部门把它打印出来或者经过会计部门同意,这就远远满足不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需求了。

第五个阶段是会计电算化向信息化转变阶段,时间点是1999年至今。

1989年12月,国家财政部发布《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试行)》,开启了中国会计信息化时代。但要真正实现会计信息化,不仅需要技术层面上的社会环境,实际上更多地依赖于会计理论。一方面,社会信息化发展不均衡会限制其在会计领域的应用;另一方面,传统会计理论又无法完全适应信息技术所造成的冲突。只有把这对矛盾协调好,会计信息化才会水到渠成。

这个时间点出现在世纪之交。当时,基于网络技术、以财务管理为核心、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一体化,并且支持电子商务、实现远程控制和在线管理的网络财务已经建立起来,所以会计电算化才真正转向会计信息化(也有人称为“会计网络化”)。其突出标志之一,就是它不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财务系统,而是已经成为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相互协同的一个综合系统。

1999年4月,深圳市财政局与深圳金蝶软件科技有限公司举办“新形势下会计软件市场管理研讨会暨会计信息化领域专家座谈会”,正式提出了会计信息化的概念,即会计信息化是指会计工作与电脑、网络技术的有机融合。

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两者之间的联系是:会计电算化是会计信息化的基础和初级阶段,会计信息化是会计电算化的质的飞跃;无论会计信息化发展到什么阶段,都离不开会计电算化所提供的最基础的会计核算。

两者的区别在于:会计电算化采用的技术手段是单台电脑,功能范围局限于财务部门,财务与业务信息割裂,目的主要是替代手工做账、解决会计核算;而会计信息化采用的技术手段是电脑网络,功能范围扩大到了企业整体,财务与业务信息共享,目的是要提供经营决策所需的足够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