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各位在检视我们每季的数字时,大家一定要知道我们霹雳猫保险的会计原则与一般保险有些许不同,没有将霹雳猫的保费收入按保单发行期间平均分摊认列。我们必须等到整个保单期间结束或是损失发生后才全部一次认列。我们之所以采取这样保守的做法,原因在于霹雳猫保单在年度截止之前特别容易发生意情,尤其是天气状况更是如此。在历史上前10大意外灾害中,有9件是发生在下半年。此外,由于许多保单在第一次重大灾害发生时并不理赔,所以若真的发生损失的话,通常会是在下半年。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读年报的关注点】
巴菲特认为,阅读财务年报时有必要关注该上市公司的业务经营都有哪些特点。财务年报虽然是静态的,可是却可以从字里行间和数据之间发现某些规律,帮助你了解该公司的经营状况和运作特点。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92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当读者在阅读伯克希尔公司每个季度的数据时,一定要知道伯克希尔公司霹雳猫业务的特点,以及它在会计核算上与一般保险业务有何不同。
例如,伯克希尔公司没有把霹雳猫业务收入按照保单发行期限进行平均分摊,而是等到整个保单期间结束或损失发生后,才会做一次性列支。之所以采取如此保守的做法,原因主要在于霹雳猫业务通常在年度终了前特别容易发生意外,尤其是有关天气状况的保单更是如此。从过去历史上最大的10大意外灾害保险中可以发现,其中有9件发生在下半年。除此以外,还有许多保单在第一次发生重大灾害时并不需要做出理赔。所以,对于霹雳猫保险业务所造成的实际损失来说,主要发生在下半年。
有鉴于此,伯克希尔公司在确立霹雳猫业务的会计核算原则时,底线就放在:这项业务发生巨额损失的时间当然可能是任何一个季度,但这项业务要想得到巨额获利,则通常出现在每年第四季度的账面上。
一谈到保险业务尤其是其中能够产生巨额保险浮存金的霹雳猫业务,就不得不提到伯克希尔公司用于收购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即保险浮存金。如果没有保险业务及其产生的保险浮存金的贡献,那么无论巴菲特还是伯克希尔公司的历史恐怕就都要改写了。显而易见,保险业务及其浮存金是伯克希尔公司业务经营的最大特点和亮点。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92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当年伯克希尔公司开展保险业务所产生的资金成本,依然低于美国政府当年发行的国债利率。在过去伯克希尔公司从事保险业务经营的26年来,这是第21年的资金成本远低于国债利率了。不但如此,两者相比差距还非常大。
也正因如此,巴菲特才能通过拥有相当数量的低成本资金用于再投资,从而获取高效益。巴菲特的原话是:如果哪一天伯克希尔公司取得的平均资金成本高于政府国债的利率,那么伯克希尔公司就再也没有理由继续留在保险行业了。
那么在刚刚过去的1992年,伯克希尔公司在保险业务尤其是霹雳猫业务方面的经营业绩如何呢?巴菲特说,和过去一样,国家产险公司在唐·沃斯特的领导下,汽车保险和一般责任保险业务以及罗德·埃尔德莱德领导的企业公司运营,在为伯克希尔公司贡献低廉的资金来源方面做出了重要努力。更不用说,当年这两家公司本身在保险业务方面也都有获利,这表明,它们产生的保险浮存金的资金成本低于0。
当然,对于伯克希尔公司来说,除此以外还有一大笔浮存金是来自詹·阿杰所开发出来的大型业务项目。
巴菲特高兴地说,展望未来,他们在这方面所做的贡献还将继续增加。所以他由衷地感慨说,他和查理·芒格还是相当喜欢开展保险业务的,这也是伯克希尔公司在未来10年里的主要利润来源。
之所以这样乐观,是因为无论从哪个方面看,保险业务的产业规模都非常大,而伯克希尔公司所开展的一些保险业务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竞争力;换句话说,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与同行开展竞争,把业务触角伸向全球。
巴菲特表示,伯克希尔公司应当继续在这方面提高竞争力,无论是间接通过政府雇员保险公司还是直接控股美国中央州立保险公司这样的方式,方向和目标都是一致的。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92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大谈特谈该公司开展的保险业务取得的成绩及其取得浮存金的成本之低(其实,自从1967年伯克希尔公司进入保险行业以来,巴菲特每年都要这样做),实际上这就是为了向读者更好地介绍伯克希尔公司的业务重点、经营特点、盈利来源,帮助读者更好地分析企业发展方向,便于做出投资决策。
正因如此,2015年初巴菲特在发布伯克希尔公司2014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的同时,还干脆发布了伯克希尔公司50年来的经营业绩。
长期为巴菲特致股东的一封信润色的美国《财富》杂志记者卡罗尔提醒大家注意,很多读者可能没有意识到,伯克希尔公司在这次年报中不声不响地进行了一处改动,这就是过去年报中只标明伯克希尔公司每股账面价值和标准·普尔500指数对比的数据,这次还新增了一项伯克希尔公司的历史股价对比。数据表明,在过去的50年间,伯克希尔公司股价的年复合增长率为21.6%,累计上涨18262倍。
为什么在巴菲特致股东的一封信初稿中没有提到该数字呢?这除了巴菲特担心有自吹自擂之嫌,还因为避嫌他自己一直嘲笑的某种情形。
那是他在伯克希尔公司1981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所说:有些商界人士在业绩不理想时就会想到更改此前设定的目标,他形容这种做法是“先将经营绩效之箭射入白布,然后小心翼翼地围绕射入的箭来画靶心。”他唯恐在伯克希尔公司年报中对业绩表做变动,也会给人留下这种不良印象;但最终,为了报表数字能够更具有逻辑性(否则投资者会对之前的一个段落感觉有些不知所云),还是加进了这一指标。
究其原因在于,巴菲特在1965年掌控伯克希尔公司后,就决定用每股账面价值的涨跌与含股息分红在内的标准·普尔500指数走势做对比,用来作为衡量业绩的标准。应该说,这一做法在当时相对合情合理,也非常接近于巴菲特所说的伯克希尔公司的内在价值。因为当时伯克希尔的业务主要是两项,一是保险,二是把保险资金用于投资普通股。可是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伯克希尔一步步开始从事全资收购企业,直到今天,手笔越来越大、频率也越来越高,收购企业已经成为伯克希尔的业务主体。
截至2015年,伯克希尔公司从销售规模上看已经成为美国第四大企业,年销售收入约1950亿美元;从股票市值看已经成为美国第三大企业,3670亿美元的市值仅次于苹果公司(7700亿美元)和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3800亿美元)。在这其中,绝大部分收入并非来自投资回报,所以,如果再要用过去的那种业绩衡量标准就会显得失真。
原因在于,根据一般公认会计准则,被收购企业的成本在账面上永远不能更改,而这就意味着账面上的内在价值不可能在收购后得到提升;账面价值增长缓慢,就会越来越脱离伯克希尔公司高速发展的现实。而这时候再用标准·普尔500指数来进行对比,就显得毫无意义了。
明白了这一点就知道,2009年之后伯克希尔公司有几年业绩没有跑过标准·普尔500指数,实际上并不能证明伯克希尔公司“不行了”,而是其业绩参照系已经无法反映其真实的内在价值。否则,也就无法解释50年来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112倍,可是伯克希尔公司的每股账面价值却上涨7511倍、伯克希尔公司市值更是上涨18262倍的巨大差异。[1]
【巴菲特读年报心得】
巴菲特认为,每家上市公司的业务特点都不同,所以投资者在阅读财务年报时就应该关注到这一点。不同的业务特点会决定着不同企业的经营方式、利润来源、经营风险及其表现,这在财务年报中多少能够看出来。
[1]Carol Loomis文、Hunter译:《市值飙升1.8万倍:巴菲特如何掌控伯克希尔50年》,财富中文网,2015年3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