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董事是否真正起作用(1 / 1)

在伯克希尔公司,董事们与所有股东站在同一条船上。查理跟我已看过很多符合《圣经》所说观点的种种行为。根据多年的董事会经验,最不独立的董事当属那些依赖董事酬劳过生活的人(还有那些期待被邀请加入董事会的人士,好让他们得以增加更多的外快)。更可笑的是,正是这些人被归类为独立董事。这类董事举止大多彬彬有礼,且有一流工作,但人的天性使得他们不得不反对可能危及其生计的任何方案,基于**而继续沉沦下去。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读年报的关注点】

巴菲特认为,阅读财务年报时有必要关注该公司的独立董事是否真正起作用。对于广大散户投资者来说,既然自己无力参与公司经营管理,那么,这时候独立董事能否真正成为散户投资者的代言人,就是非常重要而必不可少的。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4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在伯克希尔公司,董事们与所有股东是站在同一条船上的。根据他自己多年来的董事会经验,最可笑的是那些最不独立的董事被称为独立董事。他们的特征是依靠董事酬金生活或者期待被邀请加入董事会,然后以此增加更多的外快收入。这些独立董事看起来大多彬彬有礼,并且有一流的工作,但人的天性使得他们不得不反对任何可能危及到他们个人利益的方案,在经济利益的**下继续沉沦下去。

在这里,巴菲特一针见血地揭露了独立董事不独立的普遍现象。可想而知,如果广大散户投资者寄希望于通过这样的独立董事来维护自身利益,是根本靠不住的。

巴菲特举例说,根据他当时手上掌握的第一手材料,有这样一件与伯克希尔公司无关的购并案:公司管理层相当青睐这件收购案,并且投资银行也觉得相当不错,收购价格也非常满意,董事会中有许多董事已经同意了,并且已经准备提到股东大会上去表决了,可就在这时候董事会中有几位独立董事他们跳出来表示强烈反对。

说穿了就是,他们不愿意该公司被出售后自己要被迫离开独立董事岗位,从而减少每年至少10万美元的酬劳。结果显而易见,这桩金额高达几十亿美元的购并案最后并没有收购成功。

巴菲特怎么也不理解:这几位独立董事仅仅拥有极少数股份,并且这些股份基本上是该公司赠予他们的,实际上他们并没有付出任何代价,而且当时该股票的价格还大大低于收购价格,却怎么也没看到他们自己投入资金从市场上买入该股票。

如此一番分析,巴菲特认定,实际上这些独立董事根本就不希望看到这么高的出售价格,也不愿意从市场上以较低价格增持股份,说到底,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千方百计阻挠收购成功,从而保证他们依然每年可以从中领取10多万美元的酬劳,如此而已。

试想,如果某个上市公司中拥有这样私欲严重的独立董事,广大散户投资者的利益又怎么能得到保障呢!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同一次拒绝这项收购案的董事会上,居然却通过了一项大幅度提高董事酬劳的提案。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2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从理论上看,上市公司绝对需要拥有思想和言论独立的独立董事,但正如他在1993年就提到的那样,这些独立董事必须绝对具有三项特质,那就是:丰富的商业经验;积极的工作态度;以股东利益为导向。

巴菲特的言外之意是说,如果该公司的独立董事不能做到以股东利益为导向,那么他们就是“不合格”的。如果该公司董事会中有这样的独立董事存在,这时候投资者就要特别警惕了。

巴菲特现身说法说,在过去的40多年里,除了伯克希尔公司,他曾经担任过19家上市公司的董事,至少与250位以上董事进行过工作来往,其中多数董事都符合“独立董事”标准。然而遗憾的是,这些董事中大多缺乏他所提出的独立董事的三项特质之一。

巴菲特的意思是说,在这些上市公司中,独立董事对于广大散户投资者来说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这些人看上去彬彬有礼,并且学识渊博,可是对于该上市公司所在的产业并不是十分了解,又不会站在股东立场上去考虑问题、否决提案以及不合理的薪资报酬,名为独立董事实际上怎么也“独立”不起来。

巴菲特谦虚地说,至于他个人的表现,做得也不是很好。通常的情形是,该公司管理层在做出违背股东利益的提案时,他往往会选择沉默以对,“和谐”气氛超过“独立”性。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普遍现象呢?巴菲特分析说,从过去62年来的几千家上市公司案例分析中可以看出,自从1940年美国联邦法律规定投资公司必须按照一定比例设立独立董事,这个比例从原来的40%提高到后来的50%。这些独立董事和整个董事会的职责虽然很多,但基本上只有两条:一是选拔任命首席执行官,二是协调争取达到最低的管理费用。但遗憾的是,这些都基本上都只是走过场、形式主义而已。

【巴菲特读年报心得】

巴菲特认为,既然普通投资者无法参与公司管理,那么通过独立董事来表达自己的最终意愿就是非常重要的。为此,要关注和考察独立董事是否能时时处处维护股东利益,而不是只维护自己的蝇头小利、损公肥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