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老有所医(1 / 1)

目前我国老有所医方面存在的问题,除了观念外,主要是全社会所能提供的医疗保障、医疗费用的承受问题。

从现实出发,我国中老年人要做到老有所医,要着重解决以下问题:

常备生命健康卡

虽然中老年人都知道急救中心的电话号码是120,可是由于中老年人一旦发病往往是急症,所以在这方面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例如,中老年人所患的脑血栓、脑中风、心肌梗塞、冠心病等的急症发病率在70%以上,有的病人发病后根本无力拨打急救电话;有的在拨通电话后,话还没讲完就晕倒在地了;还有的对疾病症状无法表达清楚,只是一味要求急救中心赶快派车。如果是在公共场所突发疾病,还会由于身份不明,又没有任何有关既往病史、药物过敏史方面的信息,白白耽误抢救时机。

有鉴于此,现在全国有许多地区的医疗急救中心,专门针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他们无偿办理“120生命健康卡”(或称“120生命卡”)。如果有这样的机会,老年人千万不要放弃。因为这涉及到以防万一的问题,对老年人发病后享受快捷的急救医疗服务很有帮助。

没有办理这样的生命健康卡时,老年人多有不便,单独外出突发疾病昏倒在地时,很可能无法及时联系家人;独自在家时遇到突发事件,又无法及时与急救中心取得联系。而在“120生命健康卡”上,则载有老年人的照片、卡号、姓名、性别、年龄、血型、家庭住址、联系电话、既往病史、药物过敏史等重要信息。一旦遭遇突发事件,救护中心可以根据上述资料迅速与病人家属取得联系,同时以最快速度进行抢救。

在老年人需要救助时,只要报出“120生命健康卡”号码、讲清接车地点就行了,非常方便和快捷。急救中心在得到这个号码后,可以马上启动“120自动呼救系统”,以最快速度进行抢救。

120自动呼救系统,由急救中心120呼救、受理设备、用户设备三部分组成。其中用户设备包括120生命健康卡、120自动呼救器、120生命寻呼机、120自动开门器、120遥控感应器等。

120生命寻呼机一共有9组号码,在病人需要救助时,会自动用语音拨号求助,通知救助人员赶往家中。即使在户外突然晕倒,在寻呼机倾倒45度角的情况下,仍然会持续发出“紧急求救!紧急求救!请看生命卡!请您帮助拨打120急救电话,谢谢!”的语音。除此以外,它还能自行设定服药时间,提醒你按时服药;具有夜间照明、时间显示、闹钟等功能。

120自动呼救器串接在家庭电话机与外线之间,主机长期待机不耗电,接拨电话都不受影响。当老年人在家中任何地方突然晕倒时,不需你开口说话,不需你拨通电话,120自动呼救器便会自动拨通预先存在里面的120急救电话、家人电话及手机号码,自动完成全部呼救过程。

120自动开门器安装在用户门锁旁,与门锁相连。当你在家中突然晕倒时,自动呼救器会自动发射无线信号,从而使房门开始处于预开门状态。当抢救人员到达你家,在离大门2米远处,通过120遥控感应器就可以将门自动打开20厘米(前提是在此以前你已经通过120呼救系统报警,如果你没有报警,这项功能是不起作用的)。

至少一年体检一次

人到中老年,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病症。许多疾病毫无症状,它就像特务一样,早就潜伏在你的身体之中。体检的作用,就是搞“肃反”运动,把潜藏在你身体中的疾病一一挖出来,然后各个击破。即使无法完全治好,也能做到胸中有数。

一般来说,中老年人体检的重点应当放在以下十个方面:

体重

体重与身体健康有密切关系。过于肥胖会增加心脏负担,容易诱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过于消瘦又会减少抵抗力,使得免疫功能下降。所以,体检时不能不量体重。

血压

高血压是冠心病发病因素之一。高血压的患病率很高,所以体检时必须先测血压。我国许多省市区都规定,35岁以上的患者看病时必须首先测量血压。

小便

验小便的目的是检查是否有肾脏病、糖尿病。对于高血压、冠心病人来说,主要是了解有没有肾脏动脉硬化,以及中老年妇女的慢性肾盂肾炎。

心电图

心电图检查的目的,是发现冠心病心肌缺血改变、心律失常等。

肝功能

肝功能检查的目的,是及时发现肝炎、脂肪肝、肝硬化、肝癌等,以便能够及早进行治疗。

查眼底

检查眼底的目的,是为了及早发现老年性白内障、原发性青光眼。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病人,查眼底可以反映脑动脉是否硬化。

胸透

胸透的目的是发现早期肺结核、肺癌,尤其是吸烟者这项检查必不可少。

检查大便

检查大便的目的,是及早发现胃癌、结肠癌及消化道疾病。

肛门指检

肛门指检的目的,主要是发现直肠癌、男子前列腺癌、前列腺肥大等疾病。

**及妇科检查

**及妇科检查的目的,是及早发现乳腺癌、宫颈糜烂、子宫癌及附件类疾病。

体检的好处很多,不过话说回来,体检也有“坏处”,那就是有些毛病不发现也许比发现更好,至少是不用担惊受怕——每个人都知道,人固有一死,但当某种疾病告诉你还能活多少天时,谁都会心惊肉跳的,至少是不中听。但不管怎样,要做到“不死于无知”,每年一度的体检还是非常必要的。其结果无非是三种:

一是检查下来什么毛病没有,那当然是皆大欢喜了。这时候的老年人会感到以后的日子更有奔头了,100岁正向你招手。

二是查出一些小毛病,对一些原来疑神疑鬼的疾病做了澄清,一块石头落了地。虽然有些不高兴,可是仔细想想也属坦然:人吃五粮杂谷,怎么会不生病呢?原有的一丝不快很快就烟消云散,很快就会恢复到喜忧参半状态。

三是查出了诸如肿瘤之类的恶病,对于病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沉重打击。但既然已经检查出来了,坏事就变成了好事,至少为及时治疗争取到了宝贵时间,也是容易想通的。

力争在专业老年病医院定点治疗

目前我国的医疗机构绝大多数属于综合性医院,各地都有儿童医院,却不一定有专门为中老年人服务的老年医院,以及适合中老年人需要的慢性病治疗照料机构、康复机构、晚期病人临终关怀机构。即使有,条件也较差,从业人员大多没有经过中老年医学专门训练;一些条件较好的中老年医疗机构,价格又贵,绝大多数中老年人根本无缘享受这种医疗服务。

可是从中老年人的现实需求出发,却很需要一家离家较近、收费便宜、技术高超的综合性老年医院以备不时之需。也就是说,这是老有所医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在选择这样的医疗机构时,需要符合以下特征:

专业化

中老年医疗卫生保健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强调专业化,否则还不如到综合性大医院去就诊来得方便。老年病的预防和治疗,除了疾病治疗外,还包括预防、护理、生活照料、康复、心理慰藉等方面。尤其是中老年慢性病的治疗和管理、卫生教育等方面,并不是一般综合性医院就能胜任的,所以,强调医疗机构的专业化很有必要。

距离近

目前我国的养老特点基本上是家庭赡养,这决定了中老年人居住分散。距离最近的医疗机构,一般是城市的社区医院、农村的卫生院。所以从距离远近出发,中老年人平时应当和社区医院或卫生院保持联系,以便在疾病突发时能得到及时治疗。至于一些老年性慢性病,由于对医院距离的要求不高,则可以货比三家,择善而从。

费用低

目前医疗费用的增长速度过快、老年人的经济承受能力又差,这就决定了绝大多数老年人只能选择在费用较低的社区医院就诊,即使城里能够享受医疗费用报销的老年人,一般也不敢去“贵族医院”。

找对医生

所谓找对医生,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不但要找会看病的医生,更要找会看病人的医生

同样一种疾病,在不同的人之间会有不同的症状表现。每个人的身体素质、性格、经历、心理状态不一样,要求医生不能就病看病,否则轻则会耽误病情,重则还会枉送人命。

例如,有的医生对于同一种病往往给病人开同一种药,“以不变应万变”。这种医生即使医术最高明,也只属于“会看病”的一类,不会提升到“会看病人”的一类。难怪有的病人说,这样的医生他也会做。只要一听说对方血压高,就给他开同样的降压片。如果对方已经吃过这种药了,“没有效果?那就换一种试试吧?”这样的医生实在好当。

真正的好医生不是这样的。他必须懂得病人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不但能对症下药,更能对人下药。当然,这需要医生具有广博的知识和高度的责任感,两者缺一不可。特别是病人如果得了不治之症,你不能把他孤立起来等死,否则就真的只能是“等死”了。正确的方法是相反,要让他们活得开心,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弥补健康状态的不足。

例如在美国,他们治疗癌症就不像我们这样一个一个治,而是实行小组治疗。他们认为,一个一个治,病人死得快,这里就涉及到一个病人心理如何把握的问题。小组治疗的要求是,每个病人每星期集中一次,七八个人一起座谈、聊天,说说心里话,交流交流各自的治疗经验,大家相互鼓励鼓励。通过这种方式,原来只能活一年半载的病人活了十几年都好好的,连医生都感到惊讶(因为他的癌细胞仍然是转移的)。

这种方式在我国也有。北京八一湖公园每天早上有2000多人在锻炼身体,其中不少就是抗癌俱乐部的病人。他们整天在一起疯玩,忘却了忧愁,也忘却了癌症。原来“规定”只能活半年的,活20多年的都有。

二是确立“全科就诊”意识

许多中老年人身上有多种疾病,如果没有“全科就诊”意识,会给治疗带来麻烦。

例如,如果你既有高血压又有心脏病,心脏不舒服时自然而然会去看心内科,而忽视了血压方面的毛病。而一科医生只能看一种病,这就极不利于中老年人就诊。有鉴于此,老年病医院医生建议,如果有必要,中老年人去医院看病时要挂“全科”的号,先让全科医生诊断一下患有哪些疾病,先治哪种、后治哪种。这样既节省时间,又利于恢复健康。

只选对的,不选贵的

看病用药,毫无疑问应该只选对的、不选贵的。可是在现实生活中相反的例子比比皆是。这样的老有“所医”,实际上是“无医”,甚至比“不医”更危险。例如,最常见的一种情形是中老年人点名用药。

最典型的是,他们往往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觉得哪一种药“效果好”就让医生直接开药;或者根据自己看到的广告以及道听途说,让医生直接开药。反正他们有的是时间,整天坐在家里看电视。哪个药商的医疗广告投入大,他们脑海中留下的印象深,到医院指名道姓要开这种药的人就多。

医生由于门诊量大,又为了避免推销药品的误会,为了省事,原来的遵“医嘱”也就只好变成遵“病(人)嘱”了。实际上,这种看病方式是很危险的。因为药品不是食品,病人也决不会真正的久病成良医,他们能感受到的只是表面现象,而表面现象是无法对症下药的。

例如,许多药物对病症只有一些缓解作用,长期服用这些药物会造成严重副作用。所以医生用药时一般都会避开这些已经被淘汰的药物,可是在病人眼里,由于他们以前用过这种药,觉得“不错”,所以医生不给他们开这种药他就有意见,认为医生在“故意开贵药”!

这对医生的伤害是很大的。这种情况当然有,可是不能因此把医生一棍子都打死,否则你还去医院干什么呢?不如直接上药店得了。

在本书最后,再次提请各位中老年人记住,健康长寿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尊重科学、持之以恒。本书认为,如果你能真正做到前面所述的这7个字,就能心想事成活过10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