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有这样的情形:许多身体健壮、很少生病的中老年人并不重视疾病预防,一旦病魔侵袭就轰然倒下。相反,不少体弱多病者由于小毛小病能得到及时修补,反而能延年益寿。这是老有所医的一个有力佐证。
要做到老有所医、搞好医疗卫生保健,中老年人首先要了解自己这个年龄段的患病特点。
中老年人的患病特点
在我国,中老年人的患病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六方面:
年龄
从年龄角度看,老年人的患病率呈现出以下特点:70至74岁是患病高峰期;在此以前患病率逐年上升,在此以后患病率逐年下降。
性别
从性别角度看,中老年女性的患病率高于男性,综合健康水平也是如此。原因可能在于女性的经济地位低、参与社会活动机会少。
职业
从职业角度看,脑力劳动者的患病率高于体力劳动者。原因可能是脑力劳动者精神容易紧张,活动量小,主要是患心血管病和糖尿病。
文化程度
从文化程度角度看,中学以下文化程度的中老年人综合健康水平相对较低,原因可能在于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健康行为能力较弱。
经济收入
从经济收入角度看,经济收入较低的中老年人患病率较高,原因在于他们有病不敢上医院或者得不到及时治疗。
城乡差别
从城乡差别角度看,城里的中老年人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糖尿病、腹胀、便秘患病率较高,综合健康水平比农村中老年人低,而且呈下降趋势。
掌握就医用药技巧
掌握中老年人就医用药的技巧,有助于节省时间、节省金钱、副作用小、疗效高,这些技巧主要包括以下两大类:
就医技巧
①初诊找专家
当发现一种新毛病需要去医院就诊时,最好去大医院找专家门诊。大医院的分科细,专家门诊的专家必定会更专业一些、技术更高明一些、更见多识广一些、医疗器械更先进一些,诊断的准确性要更高一些。
②大病去大医院
大病去大医院,这里并不存在门当户对的说法,关键在于大医院的医疗技术要全面一些。既然是大病,就决不能因为小医院看不了需要转院而耽误最佳治疗时机。
③慢性病去小医院
中老年人的常见病是慢性病,如高血压、心脑供血不足、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前列腺增生等。治疗这些疾病去社区医院不但方便,而且不会耽误治疗时机,也不会降低治病质量。治疗这些慢性病目前都有明确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社区医院的诊治质量并不会比大医院差多少。
④相对固定几个医生
每次去同一医院的某科看病时,最好相对固定一个医生看病(不用说,当然要挑医术比较高明的医生了)。这样,医患之间比较熟悉,既便于沟通,医生对你的病情也比较了解,这对看病是有利的。另外还有,因为彼此熟悉,医生一般不好意思给你重复开药、重复检查。
⑤做完手术后回家康复
如果需要做手术,你最好听医生的,不要因为害怕痛苦和费用而耽误治疗。手术质量高低,与医院的级别关系不大,关键取决于医生的医术高低。从节省费用角度看,你可以向医生提出,争取做完手术后在医院住到康复期就回家康复。除了节省费用外,在家里疗养实际上更有利于病体康复。但有一点不能忘记,要在规定时间回医院复查。
⑥选择价廉物美的药品
选择药品时,不要迷信新药、贵药、进口药,应该把自己“价廉物美”的用药原则明白无误地告诉医生。应该记住,最后选用什么样的药品,你是有决定权的。
⑦敢于说不
这主要体现在不必要的重复检查(检查本身并不会治病,只是有利于诊断)以及医生向你推荐昂贵的药品方面(应该相信,既然国家批准允许使用其他廉价的药品,其质量就应该是有基本保证的)。
用药技巧
①忌种类过多
中老年人行动不便、记忆力差,服用的药物越多越容易出现多服、误服、忘服,产生药物不良反应。每次服药,最好不要超过三四种。
②忌用药过量
临床用药量并不是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的。相反,中老年人的用药量还应当相对减少,一般用成人剂量的1/2至3/4就行了。
③忌滥用药物
患慢性病的中老年人应当尽量少用药,更不要在没有弄清真正病因之前就随意用药,以免发生不良反应。
④忌长期用药
中老年人的肾功能衰弱,长期用药容易造成不良反应。尤其是那些毒性大的药物,一定不能恋恋不舍。
⑤忌滥用三“素”
抗生素、激素、维生素是临床常用药,但不能把它们当成万能药。如果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和抗酸药,容易出现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⑥忌滥用泻药
中老年人容易患便秘,但不能由此经常服用泻药。解决便秘的首选方法是调节生活节奏和饮食习惯,必要时选用甘油栓或开塞露通便。
⑦忌用咳必清
咳必清的作用主要是有选择地抑制呼吸中枢、局部麻醉和阿托品样,止咳作用明显,属于一种强镇咳药。然而它不利于排痰,容易导致呼吸道中大量滞留痰液,从而造成呼吸道阻塞或继发感染,加重病情,不利于康复。因此,多痰病人不宜服用咳必清。
自己做自己的保健医生
中老年人的许多病其实并不一定是病,很可能是一种身体失调。对于这种情况,你只要懂得一些医术就会自己治病。有鉴于此,老有所医强调自己做自己的保健医生。如果做到了这一点,不但许多毛病不容易犯,而且还会把一些大病变成小病,减轻痛苦、减轻医药费开支。
要能担当这样的职责,关键要懂得一些中医知识。根据中医理论,对于身体失调讲究不伤为本——不伤脏腑、不伤元气。归根到底,是药三分毒。如果有一种办法不用服药打针、不通过以毒攻毒,仅仅采用物理方法或其他方法就可以达到目的,何乐而不为呢?这种方法是有的,如点穴、刮痧、按摩、针灸、拔罐、气功、食疗等都是。这条原则,被明代名医万全的“五失”诠释得清清楚楚——不知保身一失也,病不早治二失也,治不择医三失也,喜峻药攻四失也,信巫忌医五失也。
从中年开始就要防病了
老年是从中年过来的。从中年开始就要提高警惕,及时发现某些疾病信号,以便抓住最佳治疗时机,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
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对自己身体状况的感悟也不同,所以这里分别列出以下10种常见的需要警惕的疾病信号,以及10种基本可以放心的异常信号供参考。
10种需要警惕的疾病信号
一般来说,需要警惕的疾病信号主要表现为:
①小便增多、频繁,尤其是夜间尿多、尿液滴沥不净;晚上口渴。这时候要警惕是否得了糖尿病、前列腺肥大或前列腺癌。
②上楼梯或斜坡时感到气喘、心慌,经常胸闷、胸痛,要警惕是否得了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症等。
③经常会为一点小事发火、焦躁不安,时常有头晕症状,要警惕是否得了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症等。
④咳嗽痰多,时而痰中带有血丝,要警惕是否得了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癌等。
⑤食欲不振,吃一点油腻或不易消化的食物上腹部就闷胀不适,大便没有规律,要警惕是否得了胃、肝胆疾病,或者胃癌、结肠癌。
⑥平时喜欢喝酒,最近酒量明显变小,稍微喝几口便感到发困、不舒服,第二天仍然晕乎乎的,要警惕是否得了肝脏病、动脉硬化等。
⑦胃部感到不适,常有隐痛、反酸、嗳气等症状,要警惕是否得了慢性胃病,尤其是胃溃疡或胃癌。
⑧对于近期发生的事情变得健忘起来,有时还会反复做同一件事,要警惕是否得了脑动脉硬化、脑梗塞(脑软化)等疾病。
⑨早上起来时关节发硬,并且伴有刺痛;活动或按压关节时有疼痛感,要警惕是否得了风湿性关节病。
⑩脸部、眼睑、下肢经常浮肿,而且血压高,经常伴有头痛、腰酸背痛,要警惕是否得了肾脏病。
10种基本可以放心的异常信号
一般来说,以下10种异常情况是属于正常的,不必过于担忧:
①疲劳感
每个人都有疲劳的时候,更不用说中老年人了。应当记住的是,无论何种疲劳都应当是有原因的。如果你的疲劳持续时间并不长,没有明显的睡眠和情绪改变,经过良好休息和适当娱乐就可以得以消除,这种疲劳就是正常的。
②焦虑感
焦虑是一个人适应某种特定环境的正常反应。同样,焦虑感也应当是有原因的。只要这种原因消除了或者环境发生了变化,焦虑感很快就烟消云散,就是正常的。
③歇斯底里现象
歇斯底里现象一般常见于女性和儿童,可是在中老年人身上也会偶尔出现。它通常表现为大喊大叫、尽情发泄、砸毁物体甚至扬言自杀。之所以会发生这种现象,主要在于这些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
④强迫行为
强迫行为是自己强迫自己反复思考或反复做某一件事,这种事情在别人看来并没什么价值。这种事情通常发生在办事认真的人身上,脑力劳动者居多。只要这种行为持续时间不长、不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就也算是正常的。
⑤恐怖感
最典型的恐怖感是恐高症。当你站在一个很高却很安全的地方,心中仍然感到恐怖,脑海中不时浮想联翩,甚至会设想自己会不会往下跳、跳下去结果会怎样,这样的联想如果能很快得到纠正就属于正常现象。
⑥疑心病
疑心病人人都有,尤其是老年人身体不适或感到某种情形对自己不利、受到某种暗示[1]时,疑心病还会越来越重。例如,当某种身体不适多次检查结果都不相同、亲朋好友中某人发生了意外时,就会有这种怀疑心理。必须注意的是,如果排除了引起怀疑的原因,疑心病就应当消除掉,否则这种疑心病就是不正常的了。
⑦自我牵连
每个人都有自我牵连倾向,即假设外界事物与自己有某种联系。例如在别人谈到某种疾病时,无意之中朝你一瞥,就会陡然增加你的自我牵连意识,怀疑对方是否暗示自己也得了这种病。应当指出的是,自我牵连倾向是一时性的,否则就可能会变成一种病态——偏执。
⑧错觉
错觉之所以是正常的,是因为这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感觉,是由于你的心理紧张而造成的。只要消除了紧张心理,错觉就会随之消除。
⑨幻觉
幻觉之所以是正常的,是因为这是你在迫切希望出现某种情形或期待下的错觉,尤其是在睡觉前后比较多见。只要你消除了这种期待心理,幻觉就会随之消失。
⑩自言自语
中老年人有时候一个人独处时会自言自语或哑然一笑,这种行为只要能够自我控制就属于正常的。
保管和收藏好用过的病历
去医院看病后的病历和各种检查单、化验单,是一个人的生病档案。调查表明,中老年人保管这些病历的比例不到一半。其实,保管并收藏病历有利无弊,它是老有所医的一项基础工作。
病历通常分为门诊病历、住院病历两种,此外有少数医院只有电子病历。目前,各医院通行的方法是:门诊病历在病人就诊后带走;住院病历则交由医院病案室统一保管,病人手中只有出院小结。
有人以为,病历的作用无非就是记录病情,而自己的病情自己最清楚,保管这些病历作用不大。其实不然。保管和收藏病历有以下好处:
有利于医生把脉问诊
医生在望闻问切后,如果能翻翻过去的病历,会更加胸中有数,开处方也会更加踏实一些。
有这样一位老年妇女,她曾经在多家医院门诊看过病:2月外阴瘙痒难忍,3月手脚麻木,5月视力减退,正在服药时背部又起了个大疖子,8月去医院看病时医生竟一时无法诊断她究竟患的是什么病。在医生的再三追问下,她从口袋里掏出过去看病时留下的皱巴巴的病历,医生据此确诊为糖尿病。如果她一开始就能把病历整整齐齐地粘在一起,糖尿病很快就能诊断出来。
便于自己掌握健康状况
一个人所患的各种疾病都是相互联系的,或者属于因果关系,或者属于并发症。你搜集的病历越多,就越容易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你把它提供给医生参考,医生就越能做出正确诊断。
尤其是一些病人对某种药物有过敏反应、有副作用,这些在病历上都有记载,既可以让医生不犯同样错误,又能保证病人的用药安全。
避免重复检查
到医院看病,如果没有过去的病历,医生往往会叫你做重复检查。而保管好病历就可以有效避免重复检查,省时省力,还节省医药费开支。
尤其是现在实行的电子病历,由于采用IC卡登记,医生可以通过电子病历查看过去的用药情况,避免不合理用药。
有利于将来晚辈们分析研究家族病史
通过对病历进行分析,很容易发现某些规律,便于晚辈们从中得到启迪。
出生于1936年的湖北老人高大爷,从1971年就开始收藏自己的病历。由于他家族史中有几代人患过支气管炎,他自己也有这个毛病,所以先后到过荆门、荆州、武汉、北京等12家医院看过病,科别涉及内科、脑外科、眼科、牙科、肛肠科等,计有15本病历、400多页,名医处方20多张,以及民间治病验方100多个,这些都对家族史的研究、治疗具有重大价值。
可以作为医疗纠纷处理证据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病历是处理医疗纠纷、审理医疗官司的重要证据。一旦发生医疗事故,在医疗事故鉴定中各种资料如病历、化验单等不可或缺。
1 暗示是一种语言或感觉性提示,它可以唤起被暗示者一系列的观念或动作。暗示从形式上来讲有两种:一是“他暗示”,即暗示者以某一观念暗示对方,使这一观念在被暗示者的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发生作用;二是“自暗示”,大多数是老年人把某一观念自我暗示,并在情感、意志等方面发生作用。暗示在临**有双向作用,既可以促进病情好转,又可能使病情恶化。不良暗示会对健康有很大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