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哈阳农场党委:
现将你场李敬等十五名待业青年来信转发给你们。
这十五名青年同志高考落榜后在家待业,虽然有满腔热情,却苦于报效无门,加之生活上的困难,思想很苦闷。希望领导同志能在思想上关心他们,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鼓励他们把自己的青春献给四化建设。
——编者
致查哈阳农场暨李敬等人的公开信:
一年多来,本报陆续收到一些关于知识青年就业问题的来信,有的反映“名落孙山”后的苦闷,有的申诉个体经营中受到的刁难,也有的参加集体企业后由于经营不力而重新待业。这些问题虽然还有待于逐步解决,但自从国家为大批知识青年广开就业门路之后,仍无业可就的现象已经越来越少了。
查哈阳农场李敬等十五名知识青年,看似无业可就,其实不然。这封信反映了有些知识青年在就业问题上除了认识褊狭以外,更主要的是思想上对工作还有些挑挑拣拣。由于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很多人都抢着端“铁饭碗”,以为只有铁饭碗才光荣,参加集体和个体生产不光彩,端不着“铁饭碗”就是失业。这种看法显然是错误的,尤其是经济体制改革之后,以吃“大锅饭”为就业的思想就更要不得了。最近,胡耀邦同志就曾指出:不论集体还是个体,凡是为人民服务的事业都是光彩的事业。
从这封来信中,我们应当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对广大知识青年必须加强思想教育工作,使他们认识到:除了国家统一招工之外,自谋职业、参加农业生产或集体服务行业,都应该看作有业可就,也都是光荣的,因为都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部分,只不过经济体制和分配的形式不同罢了。过去那种“山上下乡”不算就业的思想认识应该改变一下了。应该教育青年人,不要总以为自己天生就是继业、守业的,必须像自己的父兄那样勇于创业才行,应该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任何一个环节上大胆起跑,努力做好有益于人民的各种工作。二是对广大就业青年还要注意积极引导,不要把他们的就业看作自己工作的终点,以为知识青年有活儿干了,有关部门的任务就算完成了。还要不断提高他们,帮助他们学习文化,开展科研活动,等等,使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发生兴趣,对前途充满信心,为国家做出较大的贡献。这样,才能使青年人积极、乐观地从事各行各业的生产劳动,才有助于改变社会不良风气对他们的影响,使他们及早成为四化建设中的一代新人。
——编者
(1983年10月10日《黑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