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
牡丹江工具厂三名青年工人来信反映工厂不让他们上职工大学的问题,经查基本属实。这三名青年工人都是1981年入厂的技校毕业生,工厂领导承认他们“工作表现很好”,市工农教育办也认定他们“完全符合职工高校的入学条件”,并且具备了必办的手续,机械局负责同志也曾签署意见,要求基层“给予支持为要”。可是经有关部门先后十几次给工厂领导做工作,问题仍没有解决。原因何在?
现任厂长认为;在他来厂前,原厂长不考虑工厂生产情况,在四百多人的小厂中一下子批准十五名青工报考职工大学,考取的七人中仅刀具车间模具小组就有四人,占全组人数的三分之一。而他们报考的机械专业对模具生产又没用。
调查证明:厂长的这种顾虑也有一定道理,十二个人的模具小组一下子走掉四人,对生产是有一些影响,也给工作带来一些困难,但这种困难并不是克服不了的。
九月中旬,牡丹江市总工会本着“工人之家要为工人说话、办事”的精神,会同市工农教育办等部门,先后数次苦口婆心地做说服动员工作,并帮工厂出主意,想办法,最后以“把工人转厂上学,工厂缺员由局里调补”为条件,该厂领导终于同意已经考取的七名工人全部上学。
编后
今年5月23日,本报曾于一版发表了齐齐哈尔橡胶厂工人李宝彦“为啥不许我上电大”的来信,省委领导同志曾就此指示:“为我们的国家前途大计,要认真地培养人才,工矿企业都不例外”。“关键是做好工厂领导干部的工作,使他们今后能把培养有前途的工人上大学当作一件大事,认真抓好”。可是有些地方并没有很好地贯彻执行,牡丹江工具厂就是一例。
工人上大学为啥这样难?除了生产单位确有一定困难之外,主要原因还在于这些单位的领导干部只看到眼前的生产和本单位的经济利益,不重视智力投资。这对为四化培养人才是十分有害的。对于这种现象,有关的领导部门绝不应听之任之,除了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外,应采取有力措施,妥善加以解决。
(1983年10月9日《黑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