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克希尔收购白山保险集团时谈妥的收购价格是2亿美元,但到最后一刻对方提出要追加到3亿美元,当时正在玩电脑桥牌的巴菲特想也没想就答应了。
★从来不被别人的言论所左右
我们不会因为重要人物、权威人士或者很多人同意我们的意见,就能从中得到慰藉。反之,也不能。公众的民意测验决不能代替思想。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是这样炼成的】
巴菲特的投资行为充满自信,这与他小时候的第一次炒股有关。
巴菲特11岁时,当时有一只热门股名叫城市建设公司,他的姐姐购买了3股优先股,他也倾其所有跟着买了3股,每股38美元。
后来股票价格一路下跌,姐姐就一直在那里唠唠叨叨劝他割肉,让他烦不胜烦。股价一直下跌到27美元,他的烦恼也达到了顶点。后来当该股上涨时他以每股40美元的价格抛出,扣除佣金后净赚了5美元。结果没想到,接下来该股一路飙升到200美元,让巴菲特心痛不已。他后悔听了姐姐的意见,没有一直捂下去。
可以说,这件事对他后来坚定长期持股的信心和决心不无帮助。他从这平生第一次炒股中体会到,他在股票投资方面比别人有着更多的敏锐和精明,但要注意的是不能被别人的言论所左右,也不要把自己的所作所为告诉其他投资者。这条经验在他以后的一生中一直受用,并得到了恩师格雷厄姆的肯定。
1965年巴菲特在写给合伙人的一封信中说,他不会因为重要人物、权威人士或者很多人同意他的意见就能从中得到慰藉。反过来,也不会因为他们反对他的意见就改变自己的主张。道理很简单,公众的民意测验无法代替思想。
巴菲特一直主张,如果你对某件事情感到非常确定,并且有充分的事实来证明,就没有必要去征求别人的意见或听取建议,否则只会动摇信念,至少也会浪费时间。而他建立在对上市公司基本面和内在价值考察基础上的判断,是确定股票投资的最坚实基础。
正是有了这种自信,20世纪70年代,在几乎所有人都不看好传媒行业的发展前景、纷纷抛出股票时,巴菲特一而再、再而三地大量买入传媒业股票。因为他认准了一个理:新闻行业拥有保险免赔限度,这是这个行业特有的。巴菲特的这种悄悄动作当时几乎没有人发觉,直到现在,他严格保守投资秘密的性格依然能够看出来。
2000年9月,英格兰最大的保险商国家再保险公司由于在美国的财产险和事故险机构业绩不佳,决定按资产账面价值的70%把这部分业务出售给白山保险集团。在这26亿美元交易价格中,伯克希尔公司出资3亿美元购买了白山保险集团的可转换股票,间接拥有白山保险集团30%的股份。
说起这3亿美元金额的敲定,还有一个小故事呢。当时担任白山保险集团首席执行官的杰克·伯恩,原来在政府雇员保险公司任职时就是巴菲特的老朋友。他在记者招待会上透露交易过程时说,当初他和巴菲特签订协议时,谈妥的是伯克希尔公司支付给白山保险集团2亿美元收购费用。可是到了最后一刻真正实施时,杰克·伯恩觉得这笔交易有些亏了,所以打电话给巴菲特,要求把收购费用增加到3亿美元。
当时的巴菲特正在电脑上玩桥牌,他听了杰克·伯恩的要求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然后就继续坐到电脑前去玩桥牌。后来有人问巴菲特是不是打牌时心不在焉地作出了这个草率决定?巴菲特笑了笑说,其实即使是3亿美元的价格也是非常值得的,他有这个自信。
杰克·伯恩由此感叹说,巴菲特是他“在这个世界上所见到的、最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企业家。”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每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总要从股东容易理解的角度出发,把整个公司的盈利来源分门别类地单列出来;如果遇到会计准则和股东理解不一致的地方,还要把它调整过来加以表达。
所有这些努力,在更好地服务股东的同时,实际上也意味着巴菲特的某种自信——伯克希尔公司的投资业绩是经得起考验的,也是优于其他同行的。这与绝大多数企业不敢详细公布财务数据,或者公布数据时总要遮遮掩掩、语焉不详截然相反。
除此以外,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每年的财务年报中还要就购并企业的条件做一段“广告”,列出几大收购条件。
年复一年的不厌其烦,在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同时实际上也同样表达出了巴菲特的自信:明人不做暗事。其中特别有一条是中国人常说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完全放手让公司管理层自主决策,只要这些公司管理层能够像对待自己唯一的企业那样尽心尽力就行。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98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几十年来伯克希尔公司背后一直拥有相当稳定的股东群,这些股东具有少见的长期投资眼光,他们基本上打算终生拥有该股票,这就使得伯克希尔公司管理层可以用一辈子时间来管理,而不必因为下一季度的获利情况产生烦恼。当然,这并不表明公司管理层就不用关心企业经营情况了,只是说完全不必因为短期利益而牺牲长期利益、因小失大。
他以政府雇员保险公司为例说,他和查理·芒格过去从来就没有指示他们要怎样做,今后也不会。他的主要任务就是为这些公司管理层提供一个绝佳的工作环境,让他们彻底发挥聪明才智,完全不需要把时间浪费在毫无意义的董事会、记者招待会、分析师会议、投资银行业者的演示文稿上,也不用担心公司运转的资金问题、信用评级、盈利预期等。完全放手,这也是巴菲特对自身的一种绝对信任。
【启示录】
巴菲特对自己的投资决策充满自信,对旗下的那些明星经理人也同样如此。这除了他的个人素质外,还与他心中始终有一本清楚的账、始终握有对旗下子公司经营管理层的人事否决权有密切关系。
★强调内在价值要高于价格
按照大多数人的标准,1967年都算得上是生意红火的一年。和道·琼斯工业指数上升了19%相比,我们总的业绩上升了35.9%,超过我们以前所定的超过道·琼斯工业指数10个百分点的目标。我们总的盈利为1938万美元,即使在不断增长的通货膨胀下,我们的盈利额也能买下很多家百事可乐公司。但是,由于适销证券市场上一些有悠久经营历史的大型公司的出售,我们还是赚到了2738万美元的应纳税收入,这和公司1967年的经营业绩没有任何关系,但是这在4月15日的股东年会上会给人一种积极参与的感觉。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是这样炼成的】
巴菲特认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自信,股票投资也是如此。从他个人的证券投资实践看,他认为只要所投资股票的内在价值大大高于价格,这种投资行为就很容易充满自信。
关于这一点,很容易从当初巴菲特有限公司收购并控股伯克希尔·哈撒韦纺织厂、建立伯克希尔企业集团这一点上得到证明。
1962年,当伯克希尔公司在营运资本方面的支出达到每股16美元时,巴菲特有限公司就开始不断买入这家纺织厂的股票了。
巴菲特在1966年1月20日说,1962年他开始买入伯克希尔·哈撒韦纺织厂股票时,一开始的股价只有7.6美元,所以他十分自信。
这种自信来自两方面:一方面,这时候的纺织行业在面临倒闭时都会有一些优惠政策,这对股东肯定是有利的;另一方面,虽然纺织行业内部条件的变化造成了巨大损失,从而使得许多企业陷于瘫痪状态,但实际上这些企业内部管理很正规,只是原来一套旧的管理模式很难得到人们的认可罢了。
就伯克希尔公司而言,1965年春天伯克希尔公司控股伯克希尔·哈撒韦纺织厂时,实际上这时候只剩下两家工厂了,共有员工2300名。仔细考察这两家工厂会有惊喜发现,因为它们都具有非常优秀的管理层,伯克希尔公司控股这两家公司后根本不需要从外部引进管理人员,这是巴菲特特别看重的地方。
所以,巴菲特控股伯克希尔·哈撒韦纺织厂虽然代价很高,可是他仍然觉得这是一笔非常合算的买卖。
买入成本究竟有多高呢?分析表明,当初开始购买股票时股价虽然只有每股7.6美元,可是实际成本却高达每股14.86美元,这在当时来看应该是一笔非常大的投资了。1965年12月31日的资料表明,当时不包括工厂及设备在内的净营运资本达到每股19美元。
巴菲特在这方面具有高瞻远瞩的本领。他认为,在纺织行业,经营状态是决定赚钱能力的主要因素。而从整个纺织行业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纺织业的经营状况迅速恶化,1948年就跌到最低点,当时11家纺织厂的工人总数多达11000名,可是税前收入却只有295万美元,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
具体到伯克希尔公司控股的这两家纺织厂,虽然当时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根本不可能具备像施乐复印机、好孩子照相机、国立录像机公司一样的盈利能力,但由于它由一个精明的管理层来掌舵,这本身就是一笔相当不错的财富。
巴菲特形容说,这就像他一位来自西海岸的哲学家朋友所说的那样:“在吃奶油干酪的同时,吃点以麦片为主的特种饮食也是不错的。”
他的意思是说,作为一个“品种”,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投资伯克希尔·哈撒韦纺织厂都可以说是很值得的。
接下来读者可以看到的是,随着巴菲特有限公司自身价值的不断增长,当然也包括股东的追加投入在内,该公司1965年时的净资产从10年前的10.5万美元迅速增长到了2600万美元。
1966年1月20日巴菲特在给他父母的信中报喜道:“1965年,我们在针对贫穷的战斗上是非常成功的。尤其是,年底我们的收益比预期多了1230万美元。”
究竟“非常成功”到什么程度呢?数据表明,1965年道·琼斯工业指数上升了14.2%,而伯克希尔公司的收益率却高达47.2%,并且业务已经开始进入国际市场,表明公司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两年后的1968年1月24日巴菲特又在一封信中写道:即使按照大多数人的标准来判断,1967年也是生意红火的一年。当年伯克希尔公司的应纳税收入高达2738万美元,净利润为1938万美元,不过这些都和经营业绩没有任何关系。
既然和经营业绩没关系,那又和什么有关呢?巴菲特在信中没有说,实际上却很容易理解,那就是主要靠正确的投资决策,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价格买下内在价值很高的上市公司。而要做到这一点,除了需要敏锐的商业眼光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强烈的自信。
巴菲特认为,除了收购成功的上市公司增加盈利外,巴菲特有限公司的两家控股公司当年收购了两家公司,即后来被称作联合零售商店的联合棉花商店,以及国民保险公司及其附属的国家消防和海运公司,也都让股东有同样的感觉。
【启示录】
巴菲特认为,股票投资的自信来自安全边际。他说:“我们喜欢良好的管理——我们喜欢体面的行业——我喜欢在原有的静态的管理模式或是股东群体中有一定程度的‘动**’。但是,我们需要有价值。”
★为格林内尔学院越俎代疱
如果我父亲死后,我可以认乔·罗森菲尔德为我的父亲。我就会这样做。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是这样炼成的】
巴菲特认为,自信是取得投资成功的必要条件。在许多时候,他自己就是依靠这种自信快人一拍、果断作出决策的。在这方面,他为格林内尔学院捐赠基金会所作的投资决策,就能很好地证明这一点。
他说,如果他的父亲去死了,他可以认乔·罗森菲尔德为父亲,他就会这样做。这句话曾经被人广泛引用。这里说的乔·罗森菲尔德是格林内尔学院投资委员会委员,也是巴菲特的良师益友。
1967年,革命家小马丁·路德·金在格林内尔学院举办了一次演讲会,巴菲特正是在这次演讲会上认识了乔·罗森菲尔德,两人很快成为好朋友。
1968年,乔·罗森菲尔德邀请巴菲特加入学院捐赠基金会,于是巴菲特针对该学院1100万美元左右的流动捐赠基金提出两点投资建议:一是要尽快行动起来,以钱生钱;二是一旦看到别人手里有你想要的东西就马上投资它们的股票,用这种方式间接得到你想要的东西。
正是在巴菲特的建议下,乔·罗森菲尔德敦促学院捐赠基金会投资了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当时的买入价为每股17.5美元,购买数量为300股,总成本为5250美元。
乔·罗森菲尔德介绍说,后来学院曾经以每股5000美元的价格卖掉了其中的100股,不过很快又回购了更多的股票。
但是,他不能透露“更多”的数量究竟是多少。当然,有一点是明确的,后来的买入价格肯定要比原来卖出的价格高。但一个简单的事实是,这笔投资目前已经增值到了几千万美元。
1976年,巴菲特在参加一次报业经济会议时得知**CO公司正面临财务困境,正打算出售它的几家电视台时,凭经验感觉这些股票很值得投资。按理说,他会动用伯克希尔公司的资金来买入这些电视台股份的,可是由于这些电视台的控制权掌握在华盛顿邮报公司手里,受美国通讯委员会相关条款的限制,所以伯克希尔公司不能再收购这些电视台。
在这种情况下,巴菲特打电话给乔·罗森菲尔德,建议格林内尔学院收购其中的某家电视台,他认为这种投资应该没什么风险。
巴菲特自信地说,格林内尔学院可以收购其中的一家辛辛那提州电视台。可是就在学院理事会罗里罗嗦地讨论资金问题时,另外一家多媒体公司先下手为强,以160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那家电视台。
没办法,格林内尔学院后来只好在巴菲特的建议下投资31.5万美元买入这家多媒体公司的股票,也算是“曲线救国”吧。
不用说,后来这家多媒体公司的股票价格飞涨,同样给格林内尔学院以丰厚的投资回报。
有了这次教训,巴菲特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得知**CO公司又要出售另一家电视台时,凭着自己良好的判断在拍卖会上越俎代疱,果断出价1290万美元,相当于这家电视台年营业额的2.5倍,代表格林内尔学院买下了这家电视台。
几年后的1984年,格林内尔学院把收购来的这家电视台以490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给了赫斯特公司,净赚2.8倍,获利3600万美元。这意味着当时格林内尔学院的捐赠基金额已经翻了一番,当年升值到1.2亿美元!乔·罗森菲尔德兴奋地说,这个结果好极了!
他说,他经常看见巴菲特,因为巴菲特经常要参加格林内尔理事会。不过不知过了多长一段时间后,好像就看不到巴菲特了,因为巴菲特实在不喜欢开会。这样,巴菲特如果有什么投资建议要对格林内尔理事会提出来的话,就只能通过打电话的方式给乔·罗森菲尔德了。
巴菲特是在1968年被任命为格林内尔终身理事的。类似于这样的职务他有好几个,如大都市研究院终身理事、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大学工商企业信托公司理事、内布拉斯加州米德兰的威尔尼斯委员会理事、美国文学与科学学院成员等。
正是在巴菲特的建议和指导下,乔·罗森菲尔德从1968年到他2000年去世时,把1100万美元的资金变成了1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是为格林内尔学院所赚的。受巴菲特投资哲学的影响,他还拥有芝加哥俱乐部3%的股份。他曾经说过要一直持有该俱乐部的股票,直到它获得一个“世界杯冠军”。
而实际上,就在乔·罗森菲尔德96岁高龄去世时,格林内尔学院已经在美国所有私立自由艺术学院中拥有最大的一笔捐赠基金了,总额高达10.2亿美元。毫无疑问,这其中有巴菲特的一份功劳在内。
巴菲特在长期的投资生涯中积累了一套成熟的投资经验,以至于他可以凭“经验”来决定是否投资某个项目,这是最令人称奇的地方。
巴菲特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演讲时说,购并企业时他往往“在接到电话的那一刻就能感受到(能不能投资该企业)了。几乎我们买的所有企业都只需要10分钟、15分钟的分析。”
他以当年伯克希尔公司购并的两家企业为例说,收购全球最大的再保险公司之一General Re的交易额高达180亿美元,可是他连它们的总部都没有去过。类似的情况太多了,凭什么?很重要的一点是自信,一种建立在对企业内在价值正确评估并具有安全边际的判断。
【启示录】
巴菲特认为,一旦看准了的投资决策就要立刻去办,犹豫不决只会坐失良机。这从巴菲特为格林内尔学院参谋的两笔投资上就很容易看出来。自信心不足是股票投资之大敌,但这种自信决不是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