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表面的成功、炫耀和奢侈对我来说都是可耻的。我相信,简单而不装腔作势的生活方式对所有人都是最需要的,是我们的身体和思想最需要的。”
★追求的是钱慢慢变多的乐趣
我并不是想要很多钱,我只是觉得让钱慢慢增多会是十分有趣的事情。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是这样炼成的】
巴菲特从小就有致富梦想,但他追求的不是钱的多少,而是这个过程。用中国人常用的一句话来形容就是“重在参与”。
巴菲特非常喜欢引用《伊索寓言》中的一句话“两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用以阐述他的投资理念。他就像古代的一位鸟痴一样,既陶醉于捕鸟的结果,更陶醉于这一过程。
传说古代有一位鸟痴天天到树林里去捕鸟,有一天终于赤手空拳捉到了一只鸟。他在回家的路上看到有一位出售捕鸟网的贩子,经过万般恳求,用自己手中的这只小鸟换得了一具捕鸟网。因为他知道,树林里还有无数只鸟儿在等着他捕捉呢。
巴菲特12岁时回答有人问他为什么要成为富人时说,“我并不是想要很多钱,我只是觉得让钱慢慢增多会是十分有趣的事情。”能够为此佐证的是,巴菲特研究生毕业时为了能在格雷厄姆手下工作,甚至提出了放弃工资的愿望。而当格雷厄姆最后给他提供工作机会时,巴菲特连工资是多少都没问,就坐上了去报到的飞机。
可以说,巴菲特这种“不问薪酬”的工作态度实际上体现了他的一种经营理念,与绝大多数人把工作看作是一种交易——我给你打工,你就得给我工资,而且给少了还不行——截然相反。
在巴菲特眼里,工作是一份事业,是应该用来经营的。所以容易看出,巴菲特在整个投资生涯中活得非常潇洒,而这种潇洒虽然与钱有关但主要不是他钱多造成的。更不用说,如果抱有一种从来都不是为了钱工作的态度,工作时会更用心、更舒心,并且乐在其中。
举例来说,大多数人不愿意阅读财务年报的原因之一在于,这是一项非常乏味的工作。可是在巴菲特看来,他不但白天要读财务年报,而且还要常常夜以继日,根本就不觉得苦。
因为从来都不是为了钱工作,所以当巴菲特感觉事业不如意时会潇洒地退出或转行。当1969年美国股市暴涨、所有人都陷入抢购股票的狂热阶段时,巴菲特不但没有加入这个行列,而且潇洒地卖出了股票、解散了公司,置身于股票市场之外。这在他主观上看淡金钱的同时,客观上也避免了接下来股市崩溃所造成的损失。
认真考察巴菲特的一生,可以看出他的财富观中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一是不耻于谈钱,对钱有野心,特别是在没有钱的时候;二是金钱只是财富的一部分,而不是财富的全部;三是能花钱并不表明你就有钱,相反,只有能够挣钱才能证明你的富有;四是不要占有太多的金钱,如果把钱带入坟墓就是一种浪费;五是给子女们留下的钱越多,就越表明你不爱你的孩子。
所以,巴菲特对钱是非常看轻的。这也符合一条规律:通常来说,当个人拥有的财富数额超过亿元时,这时候的金钱对他们来说就只是一种符号了。
可以说,在全球500强企业的首席执行官中,巴菲特的工资水平最低,而他的任职时间又最长(已经超过40年)。事实上,他在2003年8月11日就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美国最强大的首席执行官”,名列第二的是比尔·盖茨。
例如,巴菲特1980年的年薪标准是每年10万美元,2002年时提高到33万美元,相当于美国硅谷一名普通软件工程师的工资水平。除了工资以外,他没有任何股票期权,也没有奖金分红。
相反,在他手下的那些管理人员的年薪收入都比他高,其中有3/4的管理者年薪收入超过1亿美元。在这种背景下,可以说如果巴菲特把他的年薪标准提高到1000万美元,伯克希尔公司股东也不会有人站出来反对,因为即使1000万美元也不过相当于公司年利润的千分之一。可是巴菲特认为,33万美元的年薪对他来说足够了。
就在别人纷纷惊呼巴菲特的工资太低时,他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不要为钱工作!”而实际上,巴菲特是在用一种无声语言告诉合伙人:“我领这么低的薪水,照样在为你们勤奋地工作。”
当然,对于巴菲特手下的那些管理人员来说,让他们感到心情舒畅的不仅仅是高薪,更重要的是巴菲特对他们的信任。
每隔两年,巴菲特就会给这些经理们寄一封信,内容大致上是建议他们要像对待自己的企业那样去管理企业,不断地在企业周围挖掘一条经济护城河。信的长度一般不超过2页纸。
除了年薪收入外,巴菲特并没有利用股东的共同财产为自己建造任何纪念物,既没有巴菲特大街,也没有巴菲特大厦;既没有巴菲特高塔,也没有巴菲特机场。甚至,伯克希尔公司连个正规的公司标志也没有。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98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劝慰说,现在有一点提示需要跟各位董事说一下,1998年伯克希尔公司控股的企业主管飞行公司的费用支出相当于他年薪标准的9倍,如果大家都一味要求增加薪水,那么伯克希尔公司还怎么能生意兴隆呢?
普通读者也许会问,巴菲特个人以及全家是不是就靠他这些年薪过日子呢?他斩钉截铁地回答说“当然不是”。这也是其他靠工资过日子的人在这方面与他无法比拟的。
【启示录】
无论是工作和生活都不要把钱看得太重,这样才能充分享受到工作的乐趣。相反,如果把自己吊死在工资条上,人就成了工作的机器、奴隶,反而会在患得患失中因为一时失去工作而陷入困境。
★渐渐看淡金钱对自己的作用
我很害怕到最后自己的企业变得过于庞大,从而金钱会将我的孩子们腐蚀了,目前这还没有成为一个问题,但是乐观地来看,它是会发生的,我想了半天也没什么结果。我敢肯定自己的确不想留给孩子们大堆金钱,除非等我老点,等我有时间看看这些孩子是否已经成才后再这样做。然而,留给他们多少钱,剩下的钱怎么办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让我大伤脑筋。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是这样炼成的】
巴菲特从来不是为了钱工作,但他又不是一个因为有一点小钱就容易满足的人,而是在这方面有着远大理想。
巴菲特26岁时在给朋友杰里·奥兰斯的信中说,他很害怕到最后自己的企业会变得过于庞大,从而金钱会把他的孩子们给腐蚀了。虽然这在当时还没有成为一个问题,但是乐观地看它是会发生的,他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什么结果来。这就是说,他肯定自己将来会很有钱。
要知道,这时候的巴菲特还是一个毛头小伙,不但个人收入不稳定,并且只有中等积蓄。完全可以说他的这种担心“八”字还没有一撇,如果说出去一定会遭人耻笑的。然而巴菲特就是这样,这种古怪的念头促使着他一生践行价值投资、理性投资,而不是意气用事、在股市中追涨杀跌。正是这种自信支撑着他努力拼搏,让所有后来者望而生畏。
相比之下,许多经常购买彩票的读者却在那里一遍遍白日做梦:一旦中了大奖、手中有了500万将会如何如何,把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赌博上。完全可以设想一下,这些人如果真的中了500万,一夜暴富之后靠山吃山,还能维持几年所谓这样的“幸福生活”?
为了实现自己的宏伟规划,巴菲特一生都过着俭朴的生活,并因此养成了一种生活习性,即使在成为亿万富翁后也是如此。
1951年,21岁的巴菲特结婚了。当时他住在一套非常破败、并且经常有老鼠出没的三居室公寓里,月租金65美元。1954年,巴菲特有了女儿后在一个抽屉铺上棉被就成了女儿的摇篮,并没有花钱为女儿买一张小床。等到女儿长大后,他又向邻居借了一张婴儿床。
巴菲特的穿着很随便,不但总是老面孔,而且一定会在穿得破得不能再破时才肯买新的。有时候妻子为他买的新衣服他楞是不穿,或者干脆去退掉。他解释说,不是我不喜欢穿名贵的衣服,而是这些名贵的服装穿在我身上就“浪费”了呀。
1954年,巴菲特的妻子投资1.5万美元装修了一下住房,巴菲特的一个朋友说,这简直就像要了巴菲特的命一样。
1962年巴菲特32岁时,个人财产达到100万美元,实现了他小时候确立的第一个愿望。记者采访时问他百万富翁的滋味如何?他幽默地说,有了钱可以买任何自己想要的东西,然后又意味深长地补充一句说,当然,“如果我愿意的话”。
这句话很耐人寻味。事实证明,由于他原来使用的小轿车过于破旧,再开着这样的车去见客户实在太寒酸了,他才重新买了一辆。而对于同样破旧的办公室,他却感到自得其乐。
相比之下,有报道说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奢侈品消费大国,国人纷纷以购买、拥有奢侈品感到自豪和有面子,有些人甚至觉得自己比巴菲特还有钱,如果这不是一个天大的误会,至少也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而这时候的巴菲特呢,生活依然十分简朴。他不但不关心奢侈品消费,甚至不允许其他人谈论奢侈品。他外出度假时听到导游介绍说他所住的旅馆窗帘、地毯等值多少钱时,他抗议说不要说它们值多少钱啦,说说这些钱是怎么赚的吧!
对于巴菲特来说,赚钱是一种自我实现、证明自己实力的好办法。大学毕业后他之所以放弃其他公司的高薪工作,哪怕没有工资也愿意在格雷厄姆手下工作,就是因为他坚信,只要有机会向格雷厄姆学习,将来就一定能得到更多的财富、赢得更多人的尊敬。
无疑,后来的事实充分证明了他的这一想法是正确的。在巴菲特看来,任何一种固定工作都仅仅是一只现实的小鸟,而他的愿望是不愿意被小小的财富所牵绊,他觊觎的是林中那些更多的小鸟。
相比之下,其他绝大多数人如果在遇到要放弃手中的小鸟去捕捉林中一大群小鸟时总会犹豫不决:为什么要放弃到嘴的肥肉?林中的小鸟能不能捕捉到?捕捉这些小鸟会不会很辛苦?翻译过来就是说,我现在的工作虽然收入低,但还算安定,又何必要去冒险呢?在这样的逻辑下绝大多数人“宁为牛后,不为鸡头”,终于成为碌碌无为的一群。
而巴菲特呢,一方面要赚更多更多的钱,另一方面他更在乎这个赚钱过程,所以他个人经常是到了“给钱都不要”的地步。
例如在美国,合伙企业是一种“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制度,企业每年都可以根据总资金一定比例提取管理费。这个比例通常是1.25%,而巴菲特只提取了0.05%,相当于同行的1/25。相反,如果他要提取1.25%的比例任何人都不会有意见,因为巴菲特有限公司的业绩回报要比同行高得多。并且,这笔管理费用后的支配权完全掌握在巴菲特手上。换句话说,是巴菲特自己放弃了这每年几十万美元的“个人收入”。道理很简单,因为他不是为了钱才工作的。
更不用说,现在拥有几百亿美元个人财产的巴菲特,早就决定在自己死后要把这些财富全部回报给社会,并且早就开始了向慈善机构大额捐款的历程。
【启示录】
在对待财富的态度上,巴菲特深受老师格雷厄姆的影响。格雷厄姆说:“任何在自己名下有多于100万美元财产的人都是十足的傻瓜。”可以说,巴菲特在通向巨富的道路上一直是非常看淡金钱作用的。
★培养了一大批淡泊名利的富翁
赚钱不是明天或者下个星期的问题,你是买一种五年或十年能够升值的东西……很多人希望能很快发财致富,我不懂怎样才能尽快赚钱,我只知道随着时日增长就能赚到钱。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是这样炼成的】
巴菲特在刚刚大学毕业时,他的父亲和老师格雷厄姆都劝他离开股市,去找一份稳定、高薪的工作,可是巴菲特认为当一名安安分分的中产阶级不是他的理想。他渴望的是追随老师的步伐在股市叱咤风云,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并带动一部分人发家致富。
而事实上,巴菲特确实带动并培养起了一大批淡泊名利的富翁。
举个例子来说,20世纪50年代后期,如果你有幸住在巴菲特的家乡奥玛哈,并且最好是住在他对门,又对巴菲特十分信任,愿意把自己的钱交给他投资,那么,你和你的子孙很容易就成为百万富翁乃至亿万富翁。不过得补充说一句,你的投资至少需要5000美元,这是巴菲特当时吸收投资的最低门槛。
1998年8月16日《奥玛哈世界先驱者报》的报道说,当时的巴菲特只有20多岁,住在一间小房子里,开着一辆大众小型汽车。那个时候的人只要和巴菲特认识,基本上就表明他领到了通往巨额财富的入场券。
尤其是巴菲特的那些家人、朋友、熟人,以及巴菲特在奥玛哈大学任教时的那些夜校学生、慕名而来硬要投资给巴菲特的那些陌生人,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一开始投资给巴菲特是用实际行动来支持他创业,到后来则是一笔最合理的投资。因为从那时起直到现在,伯克希尔公司的利润率一直是高于股票市场平均值的。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你在1957年把1万美元交给巴菲特委托他进行投资,那么到1969年末巴菲特有限公司解散时,你的投资额就会上升到16万美元。又假如你把这16万美元继续换成伯克希尔公司股票,那么如今你的投资额将会超过3亿美元。
粗略统计一下,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少有16位奥玛哈人和巴菲特一起投资巴菲特有限公司,而现在,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仍然居住在那里,少数人分布在美国各地,一些人的财富已经多到不知道如何支配的地步。资料表明,目前在奥玛哈地区至少有120个家庭和个人的资产净值不低于1亿美元。
然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仍然居住在相对普通的房屋里,开着普通的汽车,身上看不到任何超级富豪的痕迹,似乎他们根本就没有在巴菲特那里投资一样。而且,他们去世时几乎全都会把自己的所有财产赠送给慈善机构。
所有这些,都和巴菲特的为人处事非常相近,难道说,这不也是一种伯克希尔文化或者叫巴菲特文化?
举个例子来说,20世纪50年代早期,巴菲特为罗伯特·索纳的父亲出售股票,罗伯特·索纳就这样认识了巴菲特。
几年之后,巴菲特自己创办合伙公司招兵买马时,有一天顺路去拜访罗伯特·索纳上班的那家公司。恰巧,罗伯特·索纳当天领到一张1万美元的奖金支票,于是巴菲特就问他准备怎么用这笔钱。
罗伯特·索纳原先设想用这笔钱归还抵押贷款的。听巴菲特这么一问,他立刻就知道了巴菲特的来意,而他对巴菲特又非常信赖。因为他们两人一起在奥玛哈大学当过客座教授,非常了解巴菲特的投资能力。于是,他把这张支票作为投资交给了巴菲特。后来,他又向巴菲特追加了9000美元投资,这样,投资总额达到1.9万美元。
1969年末巴菲特有限公司解散时,罗伯特·索纳在伯克希尔公司股票上保留了一部分资金,同时把取出来的钱成立了一家索纳慈善基金会,每年要做的事就是和他的孩子们一起制定计划,准备把捐款捐献给哪些慈善机构。
索纳慈善基金会1997年末拥有170万美元资产,纳税申报表显示当年该机构为美国西部地区39家慈善机构一共捐赠9.06万美元,其中3.94万美元是捐给奥玛哈当地慈善机构的,如天主教教堂、天主教学校、大学、医院、疾病研究基金会等。
1997年时罗伯特·索纳已有74岁高龄,标准的一位退休老头,整天穿着高尔夫球衬衣和短裤,依然开着一辆1990年生产的别克汽车,仍然住在1961年买的房子里,休闲的生活方式没有任何变化。
因为他仍然拥有几百万美元的伯克希尔公司股票,所以他每天下午的工作就是看看股市行情,然后在自己的小房间里和经纪人通话,讨论一下股市行情什么的。
他说,当年与巴菲特特一起投资,“不仅对我个人,而且对我的全家都产生了深远有益的影响。我的孙子们会用这些钱来支付他们的大学学费。”罗伯特·索纳在这里为什么提孙子们呢?原来,他的7个孩子都是依靠这些投资收益读完了私立大学,现在该轮到第三代了。
他说,他现在拥有的伯克希尔公司股票仍然能够使他有能力把大笔金钱捐献给慈善机构,不会给家庭生活及其它方面造成什么影响。
罗伯特·索纳1998年10月12日接受《福布斯》杂志采访时说:“在我的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上帝、沃伦·巴菲特和我的妻子,但是,对于前两者的顺序我不太肯定。”
巴菲特的那些朋友们是这样,巴菲特本人就更是如此。
【启示录】
巴菲特同意阿尔贝特·爱因斯坦所说:“财富、表面的成功、炫耀和奢侈——对于我来说,这些都是可耻的。我相信,简单而不装腔作势的生活方式对于所有人都是最需要的,是我们的身体和思想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