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导师列宁说: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索罗斯对此可谓是理解得非常透彻。有道是“不昰闲人闲不住,真是闲人非等闲。”这句话用在索罗斯身上最贴切不过。其实,不仅是索罗斯,全球股市大亨都是如此,否则他们手中握有几百上千亿美元的巨额资金,不要整天为投资的事忙得焦头烂额啊?事实证明恰好相反,无论沃伦·巴菲特还是彼得·林奇、索罗斯他们,无一不是“休闲得很”。他们每天几乎不看股市盘面,只关心自己感兴趣的宏观基本面,所谓“功夫在诗外”。
例如,巴菲特特地把自己的公司开在他的家乡小镇,办公室里甚至没有电脑和股票交易终端机。他说,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更好地避免听到小道消息,有助于自己冷静思考。彼得·林奇在掌管全球规模最大的共同基金麦哲伦基金时,工作人员只有两名助手。他说,人一多,彼此之间沟通时间就延长了,纷杂的事物反而会影响自己的思考。
而回过头来看索罗斯。索罗斯说,他每天都要花三分之一时间用于思考,三分之一时间用于阅读各种资料和情报。根据他的理解,思考就是要把自己置身于事外,保持一种客观和超然,搞清自己将来要到何处去、世界要往何处去等问题。
索罗斯的“休息”集中体现在两点:一是除了短线投机炒作外也会搞长线投资,以时间换空间;二是当大行情不好时,他会“金盆洗手”。
先说第一点。索罗斯具有极好的耐心,绝对不是像有些人所理解的那样,他是金融投机分子,所以只是擅长于做短差,没有耐心做长线。普通人都懂这“放长线钓大鱼”的道理,索罗斯又岂能不懂?
比如,1992年索罗斯重创英格兰银行,实际上在此以前他就已经布局了三年。1989年时,索罗斯对狙击英镑还只是一种初步设想,可是就是这种初步设想就让他足足准备了三年,你能说他没有耐心吗?要知道,普通投资者在股票买卖时不要说准备三年,就连三天也等不及,多数人今天买入明天就希望它涨停,如果连续一个星期没动静,就要牢骚满腹了。这样的心态是否有助于投资获利,尽人皆知。
补充说明的是,索罗斯所理解的耐心并不仅仅是时间,同样包括空间。也就是说,理性投资者应当具有极佳的耐心,并不是指要耐得住寂寞;只要买卖价格合适,当天买入卖出也并非不可以,尤其是在股票可以做空的背景下,耐心就更不是指股票捂在手中的时间长短了。
再看第二点,即关于索罗斯宣布“退休”的事。
1998年8月5日,索罗斯联合其他几家国际金融巨头,其中主要是美资投资基金和投资银行,联手对香港金融市场发动攻击。这场战役一直延续到8月28日,以索罗斯一方的失败而告终。
然后从1999年开始,索罗斯好像就一直在走下坡路,直到2007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索罗斯才重新一展身手,并且大获成功。
首先是1999年欧元开始启动,索罗斯对此欢欣鼓舞,并且非常看好欧元的发展前景。可是他没想到,欧元币值在短时间内就下跌了24%,索罗斯为此损失了10亿美元。
更要命的是,当时全球股市中的网络股非常火爆,可是索罗斯并不看好网络股;没有参与其中,结果使得到1999年7月时量子基金规模就缩水了20%。要不是后来量子基金迷途知返,赶紧大量买入科技股、卖出传统经济股,量子基金当年的收益率根本不可能达到35%的水平。
可是好景不长。2000年3月15日开始科技股价格急剧下跌,同样连累到索罗斯基金出现大幅度亏损,短短两个星期内就缩水20%。
这时候的索罗斯自己也感到自己昏招迭出、应该好好休息一下了。2000年6月,索罗斯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C)记者采访时**心迹说:“我想我不久前失去了那种(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感觉。我就像一个老拳击手,不应该再站在拳击台上。”
这就是为什么读者看到70周岁的索罗斯随后宣布退休,不再在全球金融市场进行投资活动,而是把主要精力用于慈善方面的原因。
与此相配合,索罗斯把他旗下的量子基金、量子新兴基金合并为量子慈善基金,交给自己38岁的儿子罗伯特打理,也顺便锻炼一下他的能力。
随着索罗斯的退休,量子慈善机构调整投资策略,采取比较保守和低风险的投资策略,并且宣布将把所有投资回报用于慈善事业。
当然,事后证明索罗斯是“退而未休”,又在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大施拳脚。这是后话。并且,即使是索罗斯交出了基金管理大权,因为这种体制改变又重新发挥了新基金的活力,量子基金的业绩回报依然不菲。
以2001年为例。当年美国标准普尔指数下跌了13%,可是量子基金的年收益率仍然高达13.8%,业绩超出26.8个百分点。2002年量子基金变外部人员管理为内部管理,当年的收益率为—0.5%,比标准普尔指数的表现高出21个百分点。一方面这表明索罗斯的外部人员管理政策具有某种优越性;同时也可能表明,索罗斯的“保守”投资策略收到了效果。
2008年初,本来已经退隐的索罗斯再次重出江湖,公开声称“全球将经历60年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事后看到,索罗斯的预言基本上得到了证实,而他也从这种“危”机中及时抓住了“机”遇,狠狠地赚了一笔。
当然不仅是索罗斯,所有喜欢乱中取胜的对冲基金都从中赚了个盆满钵满。
据2009年2月美国机构投资者杂志《阿尔法》披露的信息,尽管2008年是美国经济大萧条以来最难赚钱的年份,但全球25名对冲基金经理人当年还是一共赚了116亿美元,是设立这个榜单八年来第三好的赚钱年份。其中,2008年索罗斯一个人就赚了11亿美元,是这25人中的第四名,排在他前面的三位分别是:复兴科技公司詹姆斯·西蒙斯,当年赚了25亿美元;保尔森公司的约翰·保尔森,20亿美元;人马座能源公司的约翰·阿诺德,15亿美元。
有意思的是,即使从全球对冲基金行业看,不仅仅是索罗斯,其他人仍然也都是在以“休息”为主:当年全球投资行业中有26万人在银行、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失业,仅仅对冲基金行业就有1万人失业,就连巴菲特都不得不承认不敢轻举妄动,承认自己“失手”了;全球对冲基金当年有三分之二在赔钱,总亏损额高达3500亿美元。
那么,索罗斯等人又是怎样从中赚钱的呢?分析认为,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主要是依靠自有投资和收取管理费盈利的,如果看他们手中的股票投资业绩,同样是令人失望的。
例如从索罗斯来说,2008年他的主要赚钱途径,依然是采取当年攻击英镑的那一招。索罗斯靠1992年卖空英镑发家,这是他一贯以来最喜欢的操作手法。2008年是全球对冲基金最悲惨的一年,可是索罗斯旗下的量子基金依然取得10%的高回报率,仅次于2007年的32%,就是这一手法为他立下了汗马功劳。
具体地说是,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来临时,索罗斯依然是对英镑发起猛烈进攻,从中大赚了一笔。而在此以前的几年中他就一直警告投资者说超级泡沫随时可能破裂,现在他只不过是兑现了这种警告而已。
在2009年2月举行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索罗斯对英镑走势的看法又受到了各方关注。索罗斯说,只有在英镑兑美元的汇率跌破1.40后他才不会继续看空英镑。这大概才是真正透露了他的底牌。
那么,索罗斯为什么会又和英镑较上劲了呢?2008年9月16日他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C)采访时所说的一番话或许是注脚:“金融行业是英国经济重要部分,所以我认为,英国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冲击远比其他绝大多数国家更严重。”“我担心,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仍在进入风暴的过程中,而非走出风暴。”
意思是说,既然英国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冲击最厉害,并且依然处于这个过程中,那么我索罗斯瞄准英镑进行攻击就是很好理解的。
就好像是为了印证索罗斯所说的这番话,9月17日英国最大的抵押贷款银行哈利法克斯银行(HBOS)发表声明说,正在与英国第五大商业银行莱斯银行洽谈并购事项。而莱斯银行则在18日宣布已与哈利法克斯达成协议,将以122亿英镑(约合218.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后者。因为哈利法克斯银行的性质属于抵押贷款银行,所以这实际上表明,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这场金融危机已经传到英国,并且来势汹汹。虽然英格兰银行强调并不存在融资问题,但市场并不这么认为,所以哈利法克斯银行的股票价格一下子就暴跌了68.7%!
这一切的一切表明,索罗斯的市场判断是非常准确的,这也是他能够成为这次金融危机中五大佼佼者的主要原因之一。
关于这一点,不但索罗斯是这样认为,曾经和索罗斯一起创立量子基金的全球著名投资家罗杰斯也是英雄所见略同。英国《金融时报》记者葛海姆(Peter Garnham)2009年1月22日报道说,当时罗杰斯就认为英镑兑美元和欧元的汇率应该继续下跌,英镑没有“支撑”,说穿了就是“英国没有什么东西可卖的。”罗杰斯进一步阐述说,英镑的两大支柱是北海的石油和英国的金融服务实力,尤其是伦敦金融城的角色。当北海油田开始枯竭的时候,伦敦作为一个主要金融中心的地位就受到了沉重打击。所以罗杰斯认为英国已经不值得投资了,资本家最好把钱投到其它地方去。
如果读者对英国和英镑在这方面的特点还不容易理解的话,那么换成香港和港元也同样适用。
就好比说,香港既没有工业,也没有农业,没有任何天然资源。香港拿不出任何可以对外出售的实物来,说香港的金融业是百分之百的空壳也不为过,港元的价值在于心理价值而不是实质价值。这也是当初索罗斯瞄准港元进行攻击的原因之一,因为港元和英镑在这方面有共通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