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来临前嗅觉特别灵(1 / 1)

自然界许多动物都有天性,例如在地震来临前会有某些异常表现。民间传说“鳄鱼翻身就意味着地震来临”,这说明鳄鱼的嗅觉特别灵。

一个真实案例是,2002年3月31日下午,100多名游客正在我国台湾省的一处景点观看鳄鱼,突然分养在12个不同围栏里的1000多条鳄鱼不约而同地狂吼,声音之大犹如数百辆卡车同时发动,许多小孩当场吓得哇哇大哭。导游故作轻松地说,说不定会有天灾地祸,并且还扮鬼脸说“很灵噢!”果然,十几分钟后就发生了一场7.5级的大地震。

索罗斯作为金融大鳄,在投资市场上也同样具有这样的灵敏嗅觉。例如,索罗斯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看空美元,准备在这方面大干一场,为此已经做好了各种准备。没想到就在这时候,日本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签署了“广场协议”,让索罗斯眼睛一亮,感觉找到了投资方向。

具体背景是,美国在80年代初财政赤字剧烈增加、贸易逆差大幅度增长。为了摆脱这种局面,它自然而然地就想到1971年曾经采用过的货币贬值手段,所以非常想通过美元汇率贬值来扭转上述不利局面。

环顾全球,当时经济发展最好的是日本。美国的一贯做法是不允许任何国家超越自己,包括自己的盟国,所以,看到日本与美国之间形成了鲜明反差,美国千方百计想要给日本使个绊。

具体数据是:美国从1980年开始出现贸易逆差,仅仅到1984年贸易逆差就增加到1600亿美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6%。正好这时候爆发了全球第二次石油危机,导致能源价格大幅度上涨,于是美国国内出现了严重通货膨胀。打个比方说,1980年年初你把100元钱存入美国银行,到当年年末的实际收益率居然是负的12.4%。

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美国实行了高利率政策,黑市利率高达20%,这样就使得全球热钱纷纷涌入美国,促使美元汇率一路飙升,美元从1979年末到1984年末升值近60%,而这又进一步扩大了美国的外贸逆差。

相反看看日本。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战败国,经济发展到了崩溃的边缘。1948年10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法案,通过稳定日元汇率来帮助日本实现财政预算平衡,日本经济才得到复苏。

接下来1951年爆发的朝鲜战争,使得日本在1950年到1960年间出口到美国的军火高达600亿美元,大大拉动了日本经济复苏,经济年增长率每年都在10%以上,这一趋势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初。

话说美国因为朝鲜战争从日本进口了这么多军火,怎样才能转嫁这种经济负担呢?很简单,那就是不断印发美元、促使美元贬值。

美国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稀释各国尤其是日本的美元储备(1985年时日本的外汇储备高达279亿美元),二是打击其他国家尤其是日本的经济发展(因为在美国看来,当时的日本已经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债权国,日本产品在全球各国到处可见,当时在经济上能够对美国构成威胁的只有日本)。

所以这时候,美国一方面在国际上制造舆论,惊呼“日本时代到来了”。乍一听这好像是在赞美日本,其实是发出一种信号,提醒日本已经“威胁”到美国的利益了,美国接下来会给日本一点厉害看看。另一方面,美国在积极联络全球主要工业国家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探讨如何联合干预全球汇率市场,说穿了就是要这些国家帮助美国有秩序地贬值美元,从而遏制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

1985年9月,美国在纽约广场饭店摆了一桌“鸿门宴”,邀请上述五国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开会,会后签订了一份“广场协议”。会上美国要求日元大幅度升值,把日本财政部长竹下登说得灰溜溜的;日本因为这时候看到自己的经济在发展,迫切希望能走上国际舞台,所以在1985年推出了《关于日元的国际化》等一系列政策,加快日元走向国际化步伐。

按照最初的设想,日本认为日元汇率上升10%就可以满足美国的要求了,所以日本财政部长在会上爽快表示,愿意协助美国采取措施降低美元汇率,并表示日元“可以贬值20%”。既然如此,美国也就不客气了,在协议中明确要求日元和马克大幅度升值,以帮助美国降低美元汇率。

广场协议签订后,上述国家开始大量抛售美元,结果带动全球投资者一起抛售美元,美元汇率大幅度走低。

而从日本方面看,由于美元的大幅度贬值导致日元大幅度升值,日元兑美元汇率从1985年9月的1美元兑换250日元上升到12月的1美元兑换200日元,日元升值了20%。又过了一年到1986年末,继续上升到1美元兑换152日元,1987年的最高点甚至高达1美元兑换120日元。

事实上,在广场协议签订的3年内,日元就升值了111%,而不是原来设想的10%至20%,这给日本经济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索罗斯在干什么呢?早在广场协议签订之前,索罗斯就意识到美国总统里根的“双赤字”(财政赤字、贸易赤字)政策不可能长期坚持下去。因为归根到底,解决“双赤字”的主要途径在国内压缩财政规模,而不是在国外调整汇率。

所以索罗斯认为,如果美国要想通过财政赤字来刺激经济发展,然后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结果只会使得美元贬值压力越来越大、财政赤字越来越大,他把这种情形称为“里根大循环”。

这种大循环的结果主要是两种:一是通过提高税收、减少军费开支来压缩财政赤字,但这在美国显然做不到;二是促使美元贬值,但这种游戏也不好玩,有可能会引发美元货币体系崩盘。

处在这样的夹缝中,里根政府必定会想到另一条路,那就是以政治、军事、经济等综合手段来逼迫其他国家为美国买单。放眼全球,当时最有能力担任这一角色的非日本莫属。

不用说,后来的事情发展正如索罗斯所预料的那样丝毫不差。所以能看到,索罗斯在广场协议签订前后特别忙,主要是忙于卖空美元,买进日本日元、德国马克等待升值。

上面提到,1986年一年中美元兑日元汇率贬值了20%。这时候许多国际炒家见好就收、获利了结了,可是索罗斯认为这还远远没有到位,好戏还在后头呢,所以他依然按兵不动。

他的理由是,美元汇率只有贬值这么一点,根本不会对美国的工业产品出口带来多大帮助,所以一定还会继续贬值下去。果不其然,在接下来的三年中,美元兑日元贬值了50%。

与此同时索罗斯还认为,这时候的美国股市存在着严重泡沫,并且当时美国经济正处于萧条时期,所以即使美元贬值也会对美国股市没什么好处,美国股市仍然有突然崩盘的危险。

这一观点正好与当时的主流观点截然相反。因为按照经典经济学理论,货币贬值是会对股市有促进作用的。

所以读者能看到,当时的美国政府和投资者都纷纷看好股市、积极买入,只有索罗斯在卖空美国股票,同时积极买入日元、马克。

就在索罗斯卖空股票后,美国股市虽然也回光返照了一段时间,让索罗斯造成了较大的账面损失,但最终还是于1987年出现了“黑色星期一”,道琼斯工业指数在一天内空前绝后地猛跌22%,给索罗斯送上了一位对冲基金经理梦寐以求的荣誉和尊敬——索罗斯在1986年到1987年间虽然也有几次投资失误,但因为投资方向完全正确,投资回报率竟然高达122%!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索罗斯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骄人业绩,并不是靠操纵市场(当时他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而完全是依靠敏锐的判断力和冒险精神取得的,他具有大地震来临前鳄鱼般的灵敏嗅觉。